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index.asp) -- 集藏资讯 (http://bbs.cjiyou.net/list.asp?boardid=10) ---- 16岁那年,我开始为解放区印钞票 (http://bbs.cjiyou.net/dispbbs.asp?boardid=10&id=461620) |
-- 作者:123456 -- 发布时间:2019/4/8 0:15:00 -- 16岁那年,我开始为解放区印钞票 2017年9月的一天上午,在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柳林镇孙杨林村,87岁高龄的刘佰祯,去迎接他的表弟,带着一顶帽子,头发花白,行动自如,记忆力也出奇的好。 虽然幼年时只上过几年私塾,但刘佰祯毛笔字写得很不错,又擅长厨艺,所以多年间村里有红白事,掌勺的是他,写楹联的也是他。 在村民眼里,刘佰祯是个十足的农民。但在他年轻时,又有过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1946年春,经熟人介绍,他去了冀南银行临清办事处,在那里负责冀南币的印制工作。 ▲冀南币 现在少为人知的冀南币,其实是抗战乃至解放时期流通于晋冀鲁豫边区的革命货币之一。 而冀南银行,则是央行的前身。 ▲冀南银行旧址 往事·冀南银行 1946年春天,16岁的刘佰祯迎来人生的一次转机。 此前,上过几年私塾学堂的他,一直在家里劳作。通过一位亲戚介绍,他进入冀南银行临清办事处,成了一名印钞员。 “那个亲戚也在冀南银行上班。”刘佰祯说。 冀南银行临清办事处成立于1945年9月,临清解放不久。 “当时的冀南银行,位于大寺街琵琶巷,有东西两处院子。”刘佰祯说,东院类似于办公机构,还挂着“冀南银行总行第一采办处”的牌子。 而西院,4间大房子是印刷厂。 “四台机器,都是手摇的,一人负责摇动转轮,一人负责钞票的分拣。” 刘佰祯说,他和来自山西的技师任义成搭档,他负责摇动转轮,任义成负责印刷钞票。 “当时冀南币也称白票,因为用纸相对较好。还有鲁西银行印制的鲁西币,也叫黑票,因为用纸相对黑一些。两种纸币在我们这一片解放区是通用的。” ▲冀南区党委旧址展览中的冀南币样本 “当时的同事有十几个,但本地人很少。很多人来自山西,还有人来自河北南宫。” 刘佰祯说,当时一周能休息一天,其他上班时间,不分钟点地印制钞票,“钞票印好后,再交到东院的采办处。” 戏园·战火 1946年的临清,局势相对稳定,所以在刘佰祯的记忆里,尽管从事的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但也没觉得有多紧张。 他现在甚至都想不起来,当时办事处有多少保卫人员。休息时间,除了有时骑自行车回家,他还会和同事们去看戏。 “当时临清有个戏园,经常去。”刘佰祯说,很多唱段也就因此学会了。 这样的经历,也让他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有了另一段相对轻松的工作经历:那时,他被征去胶东炼钢,因会拉二胡,被选入文工队。 ▲解放区冀南银行原始文件 包括吸收铜元杂铜 收回桑皮纸百元券及十元以下本币 大力掌握银圆及白银等内容 另附山东解放区形势图一小幅 食宿条件也很不错,在刘佰祯的印象里,经常能吃到蔬菜,隔三差五地改善生活,饭菜里还有肉。 在临清,这样安静的生活好像一直能持续下去。 1947年7月,按农历算是6月中旬的一天,刘佰祯还和10个同事一起拍了一张合影。照片上,11个人,有站有坐,都是意气风发的模样。 这张照片,他保存至今。关于冀南银行的一些往事,也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合影老照片, 左数第五个是当年的刘佰祯,第八个是他的老搭档、山西技师任义成。 如今的刘佰祯,常常反复回顾当年的这个细节。在他收藏至今的一张拍摄于1947年的合影中,同事11人,除他之外都进京了。现在在世的,却也只有他了。 解放·华北银行 1947年夏天,刘佰祯在老家结婚了,新娘比他大5岁。 当年的11月份,石家庄解放,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较大城市之一。冀南银行总行此后从邯郸搬到了石家庄,与晋察冀边区银行合并成立了华北银行。 ▲华北银行首届股东大会合影 1948年12月1日,华北银行又与西北银行、北海银行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 冀南银行临清办事处的人,也因此去了石家庄。 刘佰祯说,当时在石家庄,他因为字写得好,除了本职工作,还经常被派去刷宣传标语。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949年初,天津和北京相继解放。“当时,庆祝北京和天津解放的标语,刷满了石家庄全城。”刘佰祯说,当时觉得特别高兴和自豪。 来信·失之交臂 不过,去了石家庄之后,回家的次数就少了。这引起了家中父母和妻子的担忧。 “1949年正月,老家突然来信说,母亲病危,让我尽快回家。” 刘佰祯说,他告假后紧急往家赶,回到家时是正月十六,结果到家后发现母亲安好,大家的真实用意是,不想让他外出工作了。 孝顺父母的刘佰祯就此在家一待就是多半年。 “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年的八月十五,一家人正在家里剥棒子,收到经理的一封信,问我还回去吗,说那个职位还给我留着呢。”刘佰祯说,在他回家之前,经理已经许诺说让他当一名会计。 “和家人商量了以后,我给经理回了一封信,说去不了了。”刘佰祯说,后来他才知道,同事们都从石家庄去了北京。 “后来想想,其实还是挺后悔的。”刘佰祯说,除了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征去胶东炼钢,1960年解散回家。此后一直在老家,当了一辈子农民。 那张照片,也就因此成了刘佰祯的一个纪念。他经常拿出来看看,所以虽然已经过去了70年,但照片上10个同事的名字,他依然能想起来9个。 “这些年了解到,照片上的这些人,除了我,都不在人世了。” 刘佰祯说,他感觉自己能活到现在,最重要的是心态比较好。在他看来,现在物质充足,已经很让人满足了。 ▲87岁的刘佰祯拿着70年前的已经泛黄的老照片 " 在他家墙上,由他自己创作并书写的一首诗,或许是他的一段内心独白。 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 世界和平人心宽,穷也安然富也安然;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 而在刘佰祯的表弟看来,自从去年92岁的表嫂去世,表哥明显老了很多,话也少了很多。 “两年前,每到柳林集,他都去柳林业余剧团演唱,今天看来,他的体质已经大不如以前了。”他表弟说。 来源:集邮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