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事实上,从中投公司建立近三年来,针对中投公司海外投资的一次又一次失败,中投方面几乎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回应,也未就巨额投资亏损作说明
中投公司再次面临亏损的局面以及大众的评判与质疑,恐怕是无可避免的事情了。
根据美联储当地时间8月31日宣布,批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持有摩根士丹利10%的可转股权单位转为拥有投票权的普通股。从当初协定的每股48.07美元的转股价格和当前每股约25美元的摩根士丹利股份对比来看,两年的投资,中投在摩根士丹利的投资亏损现在看来可能成定局,浮亏金额约9亿美元。
作为以外汇储备为资本运营的国有独资公司,中投肩负着2000亿外储保值增值任务和社会责任。然而,自2007年成立以来,中投在海外投资的战绩实在说不上出彩,在投资黑石、投资大摩,乃至在投资相关债券投资上,可以说是“屡战屡败”。
对此,除了质问的声音外,许多人都报以祝福和同情的目光,因为中投的运营而生着实有点生不逢时,成立不久就遭遇金融风暴。
但不管是“生不逢时”,还是市场风云的变幻莫测,都难以说服与解答人们心中的疑惑。有业内人士提出质疑,难道中投公司在拥有国有财产进行投资权力的同时,就不用承担相应的投资责任?作为肩负着2000亿外汇储备保值增值任务的中投,屡战屡败的海外投资行为,到底有没有一个问责机制?
“出生在兵荒马乱之时”
可能许多投资者还深刻地记得,早在2003年底,中央汇金投资管理公司成立。该公司成立以后,先后用60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中行、建行和工行注资,助力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在当时,这一举动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实际上,动用外汇储备注资银行在各国并不常见,因此,各界争论扑面而至。
但许多人不曾了解的是,正是这一举动刺激了中国如何运用巨额外汇储备的巨大想象空间。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投公司雏形开始显山露水。
时至2007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定调成立中投公司。9月29日,中投正式揭牌,注册资本金2000亿美元。可用于境外投资的实际资金总额大约在730亿~930亿美元之间,目的是拓展外汇运用渠道和方式,提高国家外汇资产经营收益。
中投公司的应运而生让国人大为鼓舞,中国终于诞生了一家世界级的投资公司。然而,中投似乎有点生不逢时,成立不久就遭遇金融风暴。
在人们还未来得及反应之时,中投公司海外首笔投资即告失利的消息即高调见诸国内外各大媒体。
当时,针对中投海外失利的消息,市场各方纷纷表示:“中投生不逢时,赶上了金融危机。”多数市场人士用“宽容”的理解方式表达了对中投公司的默默支持。
但也有专家针对中投的屡战屡败传递出了质疑声。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的专家曾刚公开表示,中投之所以屡战屡败,不可否认中投自身也存在问题,它在决策上似乎太快了。“一般的国际类似投资机构,刚刚成立的一段时间不会有所行动,而是要先对市场形势进行研究,同时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和机制等,但是,中投甚至还没正式挂牌就急忙出手,这不能不说行动有些过于仓促。”
所谓未正式挂牌就急忙出手,也就是上述文中提到的,在2007年6月,中投公司未及成立之时,中投公司以每股29.605美元的价格买入国际PE大鳄黑石集团首批9.9%无表决权的股份。
屡战屡败的海外投资
中投的诞生,从开始到现在都给市场留下了太多的话题。从买入国际PE大鳄黑色集团的股份到参股摩根士丹利等,每次都是大手笔,但次次都是“败兴而归”。
2007年6月,中投公司未及成立,便以每股29.605美元的价格买入国际PE大鳄黑石集团首批9.9%无表决权的股份,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直至2008年10月,黑石集团默认中投公司再度增持其股份至12.5%之际,如今中投公司黑石集团上的投资浮亏已经达到20亿美元,浮亏为初始投资额的2/3。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年12月,中投耗资56亿美元获得摩根士丹利公司发行的可转换股权,占摩根士丹利当时股本的约9.86%。
后来,由于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宣布购买摩根士丹利3.1亿股永久非积累可转换优先股,中投股权将可能被稀释至约7.68%。
出于可能被稀释的考虑,也趁着摩根士丹利股票上涨的时机,中投于去年6月追加购买12亿美元摩根士丹利普通股,持股比例也上升至11.64%。至此,中投公司前后两次投资摩根士丹利共计68亿美元。
但由于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摩根士丹利股价也大幅下跌。如同投资黑石一样,中投对摩根士丹利的投资也呈现了账面巨亏。祸不单行的是,即使在颇具安全边界的现金管理投资,中投54亿美元投资的美国ReservePrimary货币市场基金也因受雷曼兄弟破产连累跌破面值,中投的损失持续加重。
随着近日美联储批准中投持有摩根士丹利10%的可转股权单位转为拥有投票权的普通股消息的宣布,从当初协定的每股48.07美元的转股价格和当前每股约25美元的摩根士丹利股份对比来看,两年的投资,中投在摩根士丹利的投资亏损现在看来可能成定局,浮亏金额约9亿美元。
所谓浮亏是指价格浮动的资产在变现以前,购买价与当日结算价在账面上负的差额。
对于中投海外投资行动的屡战屡败,有业内专家评论认为,如果说这两次失手尚可以归结为全球金融危机中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而且只是账面损失,结局未有定论。但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9月,中投在美国斥资54亿美元买入的一只货币基金也由于跌破净值而遭遇大规模赎回潮并最终清盘,实在难以让人理解。
就这一事件,时至今日,中投仍未对外公布具体亏损数额。
问责机制的缺乏
对于口含金匙“出生”的中投公司来说,一直让人寄望极高。当初筹建中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投资实现外汇资产和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中投特有的“出生”背景,使得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投公司不同于普通的投资者,它承担着更多的使命与社会责任。
然而,中投公司虽然拥有令人惊叹的“全明星阵容”,但随着中投海外投资一个又一个失败的消息的扑面而来,人们不禁会问,中投公司所造成的投资损失,最终仍将是谁为之买单?为什么海外投资会屡战屡败,是不是该有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
业内人士指出,直到目前,中投公司还非常缺乏明确的投资思路。尤为关键的是,对于其海外投资的最终绩效,仍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今后中投公司该如何取信于民,这仍将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
事实上,从中投公司建立近三年来,针对中投公司海外投资的一次又一次失败,中投方面几乎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回应,也未就巨额投资亏损作说明。
业内人士表示,就已有的中投公司投资行为与结果看,不论是买进黑石,或是投资大摩与相关美国公司(雷曼)债券,都有许多常人看不懂的地方,也丝毫看不出任何投资高明之处。那么,中投海外投资屡屡失败,其中的问题在哪里?其中的关键又是什么?这无疑是中投公司及其监管部门应该、也有责任向社会与国民作出公开说明的公共问题。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和副所长向松祚撰文指出,虽然中投不是上市公司,似乎没有必要向公公披露其投资策略、投资组合和协议内容。然而,中投是我国政府的主权财富基金,花的是人民的血汗钱,是财政资金。因此,中投有责任、有义务向大众做出交代。
而之所以一直未有明确回应而遭市场各方频频猜测,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没有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业内专家表示,我国对国企海外投资的控制和监管依然缺位,这方面的法律规定还比较粗糙,且国企海外投资的巨额亏损也普遍缺乏问责机制,这极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稳健投资和保值增值。
如何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专家建议,今后,应加大对投资责任人的奖惩力度,做到权责分明。若投资获利,则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奖励;若在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上导致亏损,即使决策程序完全合法,至少要负领导责任,或者调离岗位,或者引咎辞职,而若决策程序违法,则要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