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北京奥运,需要什么样的主题歌?

1楼
小棋子 发表于:2007/12/16 11:42:00
  ■奥运主题歌的关键就在于“传唱”,“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还是“音乐无国界”、“奥运无国界”?  
  
  本报记者 郑照魁

  核心提示  

  奥运会发展到今天,早已成为涵盖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庞然大物。而由奥运会衍生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也成了当下社会中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如奥运火炬文化、奥运服饰文化、奥运纪念品文化、奥运吉祥物文化等等。

  在诸多由奥运衍生出来的文化形态中,奥运的音乐文化其实是受众最广泛的一种了。能够成为火炬手的人寥寥无几,能够身穿奥运颁奖服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购买奥运纪念品耗费又很大,只有听歌比较容易。传唱一首朗朗上口的奥运主题歌,几乎成了公认的关注奥运、传播奥运的最简便易行的方式了。

  是的,奥运主题歌的关键就在于“传唱”。这也是目前奥组委一直挠头的问题——因为代表着中国的形象,所以选择起来一定要慎重。也正因如此,几种对抗性的观点也就随之而来:这首歌曲,到底需要添加多少“中国元素”在内?而一首纯粹的、用中国乐器演奏、中国人自己唱响的奥运主题歌,在世界范围内又会引起多大的认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还是“音乐无国界”、“奥运无国界”?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两派对立观点的代表陈其钢、谭盾和莫洛德尔,让他们来一个观点PK。

    

  ■奥运音乐观点PK  
  
  奥运主题歌,不要让人感到“有威胁”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直以来我们听到的都是这样的说法。但是在上周,记者采访曾创作出两届奥运会主题歌、一届世界杯主题歌,同时获过三届奥斯卡奖、两届格莱美奖的意大利老人乔治·莫洛德尔的时候,这位《手拉手》、《意大利之夏》等名曲的作者却明确地告诉记者这样一个问题:奥运歌曲是属于全世界的,所以,音乐中可以加入中国元素,但绝对不能彻头彻尾地成为一首中国歌曲,理由很简单,中国是个已经崛起的大国,要有国际的视野。

    

  《浏阳河》,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元素?  

  记者:您的《永远的朋友》音乐MV终于出炉了,而且已经开始在央视播放,成为了2008年奥运会主题歌的热门候选作品,能谈一下你创作这首歌的初衷么?

  莫洛德尔:创作这首歌的起源连我自己都记不清楚在什么时候了,是孔祥东跟我说,我们合作一首歌曲吧,献给北京奥运。后来在去年夏天,我们参加北京奥运音乐论坛,那个活动很关键,让我理解了北京奥运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音乐。之后我们决定全身心打造这首歌曲,从前年年底我们有了这个旋律,去年我们其实把整个这个曲子的曲风、调性、风格、形式全部定下来了。经过几个月的创作、升华,今年7月份便正式递交给奥运会,成为候选的作品之一。

  记者:从你的这首歌曲开头,我们听到了《浏阳河》的旋律,为什么选择这首歌呢?是不是在你看来,《浏阳河》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元素?

  莫洛德尔:其实整首《永远的朋友》里,中国元素并不止这一点,比如很多中国乐器的运用。但我相信《浏阳河》的旋律放在开头,肯定会让所有人印象深刻的。这段旋律的确是我寻找了很久的。之前我一直在苦恼用什么声音来打动全世界的人,后来有一次我去中国湖南,听到了这首歌,就当场决定改造它了。因为有人告诉我,湖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主席毛泽东的故乡,而“毛泽东”这几个字,在一些国家人的心中已经是中国的代表符号之一了。所以,用毛主席故乡的音乐代表中国,的确是个不错的主意。更何况,《浏阳河》那段被我选用的旋律很简单,当时我创作这首歌——不光是这首歌,之前很多歌曲都有这种想法——就是旋律一定要简单,能让不懂音乐的人听上三遍,就可以哼出来。

  记者:被您改造过的《浏阳河》旋律的确比较简单,但我听起来与2002年韩日世界杯时的主题音乐却有点像。1988年的时候,您为汉城奥运会创作了著名的《手拉手》,当时也是在亚洲,但感觉那次您就没有像现在这样,加入这么明显的东方元素。

  莫洛德尔:哈哈,像2002年世界杯的音乐么?那应该是我们用了相同的乐器给你造成的错觉。在我看来,1988年的《手拉手》和这次的《永远的朋友》没什么区别,因为奥运会歌曲必须反映奥运会的精神。在《手拉手》里面,歌词捕捉到了当时许多人共同的情感;而《永远的朋友》的歌词,也非常符合北京奥运会所要传达给世界的信息,那就是奥运会是一次广交朋友的聚会,而这样的朋友就是“永远的朋友”。所以,如果这两首歌确实有相似的地方,那应该就是存在于旋律以及歌词方面。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区别也还是有。我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写的主题歌《Reach》,节奏感就更强一点,后来一首比一首节奏慢,这次我从一开始就想,要回到那种快节奏的风格里面去,不过要更加大气、更加抒情。  
  
  奥运主题歌不要让人感到“有威胁”  

  记者:既然加入了东方元素,为什么不把这首歌创作成一个完整的中国音乐呢?因为很多中国人都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果是奥运主题歌,最好是纯粹的民族音乐,这样有利于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示自己。

  莫洛德尔:在我看来,完全不需要这样。“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也得分语境。我接触中国已经有15年了,也有很多中国的朋友,但对中国人来说,我又是一个外国人,所以我的观察角度,与中国人还是有一定距离。

  就我而言,包括很多国外的人,现在都开始认为中国是一个已经崛起的大国了。而奥林匹克是个世界性的东西,和平,平等、博爱、团结。如果一个大国,非要把只属于它自己的东西,强行放进奥林匹克这样一个环境之中,会让人产生一种威胁感,一种来自大国的文化霸权,这种感觉会让人很不舒服。老实说,中国现在对外传播文化的途径并不少,但中国很多人自己没有意识到应该如何去传播自身文化并且不让人产生警惕。比如,中国电影现在在北美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但这些年中国人拍的电影,很多都是武力的片子(指武侠大片),这就会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中国人比较正义(指从电影主角来看),但他们实现正义的手段是武力解决。

  在我个人看来,对任何一个大国来说,尽量避免让其他国家对你产生那种“有威胁”的感觉,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创作这首北京奥运的歌曲时,也就贯彻了这一原则,尽量做到中西合壁,既让西方人听到熟悉的旋律,又让中国人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惊喜”。

  记者:是不是因为你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才受到那么多奥运举办国的青睐,以至于经常邀请您来创作体育歌曲呢?

  莫洛德尔:老实说,第一次(1984年)写奥运会歌曲,是人家邀请我去写的,之前我在欧洲做我的电子音乐,那次美国人突然邀请我来写奥运会歌,你知道,美国人一向喜欢迪斯科,也喜欢电子乐。所以那时我就想,OK,搞不好我还会写第二首这样的歌。结果4年后,1988年奥运会的组委会就要求我再写一首,我说好吧,我干。谁知道又过了两年,意大利世界杯的组织者也来找我,请我写歌,那我也只能说“OK”了。结果的确没想到,《手拉手》和《意大利之夏》两首歌的效果那么好。而且,很遗憾的是,创作的歌曲成了奥运主题歌,我当时居然都没能在现场观看一下效果。汉城8万人在齐声高唱,我只能在电视上看到,当时还真被自己感动了。  
  
  ■民族的?世界的?  
  
  奥运音乐要“一听就是中国的”  
  
  “《手拉手》好听吗?悉尼的主题曲好听吗?我都不觉得,因为他们根本没自己独特的色彩,所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必须是中国人自己的歌,要用汉语来唱。”作为北京奥运的音乐总监,陈其钢对于北京奥运主题歌和奥运音乐的看法,与莫洛德尔截然相反。而陈其钢的身份,也就决定了他的这一观点,其实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奥组委成员的想法。

    

  陈其钢:要有中国特色,要用中文演唱

  “历届奥运会的主题音乐都没有什么个性”

  陈其钢表示:“历届奥运会,从1996年亚特兰大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的主题音乐都有着很高的传唱度,但是却没有什么个性,很平淡。比如,你从中听不出澳大利亚、希腊的民族特色,这届奥运会的主题歌,放到下一届也可以用。这些音乐是好听,但是这种好听也是反复包装出来的,通过‘地毯式轰炸’才让人们接受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陈其钢甚至举出了莫洛德尔的得意之作、1988年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为例子,“一开始,我觉得《手拉手》一点都不好听,但是这首歌老放老放,才慢慢接受。”

  对于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陈其钢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因素:“如果让我写,它必须得有中国特色,而且必须得用中文演唱,否则还叫什么北京奥运?所以,北京奥运的主题歌,一定会有中国自己的特点,让人过耳不忘,一听就知道是中国的。当然创作会很有难度,既要让一般老百姓觉得好听,又要传达出民族特色,还不能缺失文化价值。”

  而按照他的这种标准,其实现在奥组委征集而来的这么多歌曲里,还没有一首歌能够真正地达到要求的。“说实话,到现在为止还真没有哪一首能让我眼前一亮的。明年3月,征选工作就要结束,我可不希望从矮子里拔将军。”陈其钢说。

  同样根据陈其钢的观点,主题歌之外,奥运会开闭幕式、颁奖等其他地方所使用的音乐,也必须带有中国特色。现在他手上有两种专家建议的方案,其中之一是建议直接使用中国民族乐器,让外国人接受纯正的中国民乐;另外一个方案,则主张以全世界通行的音乐语言(如用交响乐演奏中国特色的音乐),以全球化的文化形式来承载中国的文化内涵。

  两种方案,现在看起来各有优劣,但对陈其钢而言似乎并不是问题。他甚至准备将两个方案一起实施。“民族乐器和中国韵味的旋律,都是奥运会上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根据他的这种说法,北京奥运会主题曲中至少会出现一段由某种中国乐器演绎的旋律。
  
  谭盾:民族性之前,先要有创意

  把中国运动员郭晶晶、姚明和刘翔“变成音乐”

  作为陈其钢在中央音乐学院77届的同班同学,谭盾这次也都被拉进了陈其钢的团队之中,成了奥组委的音乐策划。但与陈其钢相比,谭盾毕竟是在奥斯卡等国际大赛中拿过奖项的世界级音乐人,所以他的观点相比于异常强调“民族感”的陈其钢相对“温和”很多。在他看来,奥运歌曲的民族性,首先得体现在它的“创意”方面。“首先要‘走心’,能够唱出发自内心的渴望和激情。在此之外,还要‘走新’,要创新一种新技巧、新结构和新语言,直指人们的心灵世界。要国际、要民族、更要有创新的胆量。”

  谭盾以自己的音乐为例子,阐明自己关于奥运音乐“创意优先”的观点。他说:“你可以想象在沙漠里种茶、做茶道吗?我在新墨西哥的沙漠里就上演我的歌剧《茶》——这样做,你觉得是否有禅意呢?所以,我认为关于奥运歌曲也是一样,创意优先,这样可以使国内外各艺术机构注重对‘中国创意文化’的认同,而当全世界都开始重视这个民族的创造性,他们才会有兴趣去了解你,我们也才有机会与世界进行对话。创意是一座桥,只有新的创意才能把当代的世界和未来的中国连接起来。只有这样,大家才会爱一个现代的中国。”

  不过,谭盾强调的“创意”是一定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挖掘的基础上的。“只要永远不忘挖掘、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就永远会从中获得启示和收获。我们千万不能忽略了自身的价值,因为这恰恰是令全世界崇敬中国的原因,这也是我们举办奥运会、参与奥运文化的本钱。”

  据悉,谭盾现在正在筹划的“有创意”的事情,是把中国运动员郭晶晶、姚明和刘翔给“变成音乐”。谭盾说:“在他们的运动中,我看到了音乐,听到了颜色。他们的运动节奏和力度让我感觉仿佛连地球都能被震撼地反转起来。我最近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计划把郭晶晶跳水的声音、姚明拍球的声音以及刘翔起跑的节奏变成摇滚乐,我希望能把运动员辛勤的付出和无可比拟的震撼演化成一种极为诗意的音乐,应该能感动世界上所有人。”  
  
  1984年以来历届奥运会主题歌  
  
  1984洛杉矶奥运会主题曲

  歌名:Reach Out(冲刺)

  词:(美)约翰·威廉姆斯

  曲:(意)乔治·莫洛德尔

  演唱:莱昂纳尔·里奇
  
  1988汉城奥运会主题曲

  歌名:Hand in Hand(手拉手)

  词:(美)汤姆·惠特洛克

  曲:(意)乔治·莫洛德

  演唱:Koreana组合
  
  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主题曲

  歌名:Barcelona(巴塞罗那)

  词曲:(英)弗雷迪·麦克瑞

  演唱:莎拉·布莱曼、卡雷拉斯
  
  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主题曲

  歌名:The Power Of The Dream(梦想之力)

  词曲:(美)大卫·福斯特

  演唱:(加)席琳·迪翁
  
  2000悉尼奥运会主题曲

  歌名:The Flame(圣火)

  词曲:(澳)约翰·夫曼

  演唱:(澳)蒂娜·艾莲娜
  
  2004雅典奥运会主题曲

  歌名:Oceania(海洋母亲)

  词曲、演唱:(冰岛)比约克
  
  图:  

  莫洛德尔与孔祥东。  
  
  巴塞罗那奥运会主题歌音碟  
  
  陈其钢  
  
  谭盾  
  
  雅典奥运主题歌《海洋母亲》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7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