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商报
邹 蓝
邮政作为公共服务,从马车时代一路走到网络时代。电话电报时代之前,因交通艰难而致“家书抵万金”。现在网络和电话使得地处天涯的人,可以如同比邻一样交换信息,电报几乎没了用户。如此的时代变迁,使得邮政改革成为必要。西方众多国家对邮政服务体制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改革,不过一些国家的邮政改革失败而被迫走“回头路”。英国、俄罗斯、阿根廷和新西兰都有如此经历。而在日本,邮政改革甚至导致政府下台。
现在,美国又要大刀阔斧推进邮政改革了。1月24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邮政总局计划关闭大量邮局”说,在美国,邮政总局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连接农村和全国其它地区的桥梁;二是亏损大户。邮政总局在去年年底声称要在关闭491处邮局的基础上,又宣布今年3月起还将关闭多达2000处的邮局。此外邮政总局还在审查另外16000座处于亏损运营的邮局(数量约为现存邮局的一半),并游说国会修改法律,允许关闭其中最无利可图的邮局。目前美国法律只允许邮政总局因为修缮、租赁到期或其它无关盈利的原因关闭邮局。这条消息对许多偏远地区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在邮政总局看来,目前大约32000处建于早期马车时代的砖泥结构的邮局大楼已经过时。在这个移动性很强的年代,人们通常在网上进行支付,通过互发短信或电邮进行沟通,已经很少写信了。同时邮政总局也希望能增强邮局的盈利能力,因为其在2010财年创下了85亿美元的亏损纪录。
除了裁员,美国邮政总局几年来一直在寻求通过提高邮资或削减服务来应对财务危机。自1999年以来,邮政总局已经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员工。
邮政服务如何与时俱进,的确是一个大难题。因为事关巨大数量人口的公共服务,邮政服务体制改革事实上又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题目。英国的邮政改革从1969年开始,到后来的私有化和2001年邮政的政企分离,结果是服务指标每项都达不到,而且原来盈利的反而变成亏损,不得不走回政策性保护的老路上。
日本本来也想将邮政服务私有化,而这正是新派政治家小泉的政纲之一。然而小泉到下台,也没能完成这个目标。2010年3月日本新政府的提案是不再搞邮政完全民营化,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对邮政金融体系的控制权。日本舆论则称,这在相当大程度上颠覆了小泉纯一郎力推的邮政改革方案。
美国经历了金融海啸后,联邦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债台高筑,曼哈顿的国债钟已突破了原来的万亿美元指标限制。因此,联邦政府要设法削减预算,减少财政赤字。在这个大背景下,邮政服务体制打算来一次改革也情有可原。问题是,偏远地区邮政服务的顾客,同时也是选民,而选票对于那些选区的议员能否当选至关重要。
人们不禁要问,美国这一轮邮政改革能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