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1992年的邮票市场一片萧条,这时,一件影响中国社会改革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新年伊始就上演了。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面对此前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邓小平南巡讲话奠定了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基调。
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全面放开股价,股票旋即暴涨,深圳则在一轮“股疯”当中首次遭遇到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考验。两个市场开始上演新的财富神话,“杨百万”这样的炒股大户就是那个年代的标志。从数据看,1991年沪深两市成交额为31.96亿元,1992年则达到650亿元。
1992年也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1992年后,房地产业快速增长,与之同步,全国开发区建设也到高潮,至1993年时,全国出现了几千个开发区。
旺盛的资产投资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走上快车道的标志,但与此同时,银行、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逃避央行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
大规模投资建设与货币投放,使得许多生产资料与居民消费品价格上升,导致通货膨胀。1993年至1995年,通胀率居高不下,其中1994年通胀高峰时的通胀率高达24.1%,为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统计局已公布数字之最。
除内部因素而外,1994年初,我国外汇体制改革方面实现了官方汇率和市场调剂汇率并轨。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官方汇率由1993年末的1∶5.8下降到1994年1月1日的1∶8.7。人民币贬值带动出口增长,1994年出口增长达31.9%,贸易收支由1993年的逆差122.2亿美元转为顺差53.9亿美元。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增幅达22.7%。两者累计进一步加剧了内地通胀,这一点今天被称为输入型通胀。
面对通胀与金融市场问题,1993年6月《***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在货币政策方面也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
调控的结果,留在我们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之一就是海南地产泡沫的破裂。1988年,海南独立建省时,房地产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则猛增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价格达到顶峰,为7500元/平方米,随着国家调控,房地产泡沫迅速破裂。
高通胀的一个结果就是高利率,而高利率则对于企业造成冲击,加之治理整顿的影响,1993年至1995年,股票市场连年翻绿。直到1996年4月,股票市场重新发动行情,至12月12日,上证指数上涨124%,深圳指数上涨346%,股价上涨5倍以上的股票有近百种。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引发股市暴跌,1200亿股票市值蒸发。这一次,大起大落的股市中被挤压出来的流动资金再一次杀入了邮币市场。
再看邮币市场,在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邮政也面临着体制改革的问题,这一问题直至今天仍未解决,而体制的成本很重要的一部分正是邮票销售来承担的。
1991年,J、T邮票全年发行21套,发行量接近6亿,平均每套邮票发行量为2852万,1992年,邮票发行套数为20套,可是全年发行量翻了一番,达到11.5亿,平均每套发行量达到5771万,是1991年2倍还多。对于集邮者与投资者来说,一场天量发行加新邮打折的噩梦由此开始了。在集邮者的记忆中,1992年以前,很少有发行量过千万的邮票,而1992年后,发行量动辄三四千万。
无论是邮商还是集邮爱好者,面对有关方面对邮票市场的态度,选择用脚投票,市场下滑由此发生。为了遏制下滑的邮市,邮电部选择了缩量发行来应对。按照有关方面的数据,1994年邮票发行量比1993年减少30%以上,而到了1996年,中国邮政第一次发生销毁邮票的事件。很多人认为,持续的缩量发行,是恢复邮票市场人气的基础,而1996年第一次邮票销毁成为了1997年邮票大牛市的另一条导火线。
邮币市场另一个深刻的变化在于1995年币市的崛起。当年,北京举办“95北京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这是在中国举办的首次涉及钱币的国际性博览会。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36家国内外造币厂、钱币经销商,通过52个钱币展位的展示,令内地观众大开眼界。从此,国际型钱币博览会在我国形成惯例,内地的集币热潮也由此而起。
此时的市场主角是邮票、电话磁卡,但是现代钱币收藏的悄然崛起,尤其是贵金属币的崛起,悄然改变着市场格局。对于电话磁卡来说,从1994年在中国推出以来,在1997年,这一收藏品种进入了自己最为辉煌的时代。
1997年的中国,全国上下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热盼一件大事,那就是这一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具有纪念性的邮币来说是一个绝好的题材,对于市场来说,同样也是绝好的概念,在各方因素的汇集之下,1996年至1997年邮币卡市场的炒作高潮上演了。《香港回归祖国》金箔小型张就是在此次市场高潮中诞生的著名品种。关于本次高潮的崩盘,现在看起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市场价格被炒到高位以后,大量资金套现离场,留下哀鸿遍野。
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禁止非法买卖人民币的通知》,而从1997年第四季度开始的1998年新邮预订,改为敞开预订。从结果看,两者对于未来的邮币市场都成为利空消息。
1997年7月,一场从国际金融炒家狙击泰铢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随后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曾经令人称道的亚洲经济奇迹顿时黯然无光。中国在本轮亚洲危机中虽无直接损失,但危机各国糟糕的经济状况影响到了我国的外向出口,转而影响中国经济。这个时候,一个词提了出来,那就是“拉动内需”,这一点和今天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所面临的形势有类似之处。 第四周期:1998年至2010年
1997年在经济层面最为重大的事件,当属中国国民经济在这一年度成功“软着陆”。也就是说,通过调控,完成了把曾高达24.1%的通胀降下来,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经济增长受到影响。1997年我国的通胀率已经降到了2.8%,而GDP增长则为9.3%,80年代曾经发生的大起大落这一回没有发生。
但是,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大,国内的经济状况由通胀转为通缩,整个市场表现为产能过剩,供过于求,消费不足,物价下降,城镇下岗工人激增,百姓把手中的钱存了起来,开始形成今天经济学界一再争议的高储蓄率。
数据显示,从1998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下降,直到2002年,居民消费持续走低,与之相伴,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等也连续下降。有学者认为,对照GDP增长数字可以看出,从1992年开始,整个90年代,中国经济增速呈逐年下降态势。
如何激活经济,拉动消费,政策瞄准了高储蓄率。1998年下半年,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取消福利分房,中国房改全面展开。1999年,“黄金周”休假方案出台,目的也是为了拉动消费,提振经济。
从1997年开始,中国邮政改革也发生着重大变化。邮电部于1997年1月作出了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的重大决策。至1999年12月,中国电信业几经重组,形成中国电信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联通集团、中国卫星通信集团、中国网通、吉通通信组成的格局。为弥补邮电分营后邮政的巨额亏损,国家对邮政实行了逐年递减的“8531”补贴政策,即从l999年开始,第一年补80亿元、第二年补50亿元、第三年补30亿元、第四年补10亿元。有数据显示,邮政此前的亏损额度是:1992年亏损1.5亿元,1994年亏损33亿元,1997年亏损78亿元。
在通货紧缩,物价下降的大经济背景下,邮币可能会有短线表现,但不太可能走出持续的行情。1998年后,邮票不再限量发行,爆炒新邮和新邮打折成为邮市一景。对此,集邮爱好者不断提出质疑,如认为,邮票应理清发行渠道,让邮票回归窗口发行,回到邮票本身的意义,但是,也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一点,那就是,如果把邮票作为弥补邮政亏损的一种手段,那么,很难想象发行方会把集邮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这一历史阶段,让中国经济发生转折的事件,当为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此举对中国经济飞跃产生了重大推动——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外向型出口,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同时,随着房改、医改、教改纷纷出台,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推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世界经济格局也因中国角色的变化而发生了调整。
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爆发性增长。此时,走出互联网泡沫的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出现了少有的高速发展期,带动了内地经济的起飞。
经济形势的发展在收藏市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1998年时,邮票是收藏市场的第一收藏品种,参与人数最多,交易量大,社会关注度高,但跨入2000年后,房地产市场开始启动,最终成为中国盘子最大的吸金项目,邮票的证券功能被稀释。在经历了1997年市场洗礼后,纪念性收藏的需求增长也倒向了贵金属币。在2003年非典之后,以拍卖为代表的艺术品市场爆发,书画、瓷器等门类在整个收藏市场价值强烈释放,贵金属币则在国际金价的刺激下,出现大幅上涨行情。2008年前,面对北京奥运会这样的重大题材,贵金属币再次爆发。
邮票市场在2001年与2004年都曾试图发动行情,但都没能走远,邮市“三年一小行情,六年一大行情”的传说没能变成现实。这不仅是因为收藏市场格局调整在挤压邮票的生存空间,还在于在跨入21世纪大门之后,中国人的生活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全球性事件,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上,世界集邮联合会主席约瑟夫。沃尔夫就对媒体表示,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邮票的使用量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难以遏制的下降,邮票在逐渐淡出青年人的视野。有人估计认为,在邮市高峰时期,集邮者的数量约有2000万人,而现在,铁杆集邮者可能只有100万人左右。
再让我们看一组数字:1949年,全年通过邮政投递的函件数量为5.9亿件,1988年为59.7亿件,2010年为74亿件,呈不断增长趋势。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个人信函比例连年下降。例如,邮政部门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天津市信函总数约为1.11亿件,个人信函仅占600多万件,其他全是商业信函,占到了95%左右。这些商业信函大部分是不贴邮票的。
广大集邮爱好者对这一变化看在眼里,因此有人提出,所有邮政函件,包括快递等投递方式都应该贴上邮票。这才是改变集邮困局、还邮票以本来面目的根本办法。
2009年10月1日,《邮政法》开始实行。有观点认为,《邮政法》是引发今天邮市新一轮热潮的导火线。但是,在《邮政法》出台之后,有两会代表提出,国家应该收回邮票发行权。因为,按照《邮票法》的规定,一切邮资票品均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行,也就是说由企业来发行。
2010年开始的邮市火爆,并不能掩盖邮票收藏本身的问题。这个时候,重新审视邮票的属性更为必要。
按照目前的状况分析,中国邮政的改革并未完成,邮票依然作为企业改革的筹码存在,如果维持现状,那么,邮票的第一个属性——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成为大部分无法兑现价值的证券,这样的证券就是集邮者常说的“花纸头”,“花纸头”如果赢得了市场认同,那答案只有两个字:泡沫。邮票的第二个属性——特殊商品,也就是交换的需求,由于邮票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下降,将急剧萎缩,大众收藏正在变成窄众收藏,类似于磁卡与粮票。
从邮币市场历次行情来看,来自各方的资金汇集并不值得信任。如果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延续此前邮票的发行、使用传统,那么,本次邮票市场整体行情发展成为“最后的演出”并不令人意外。
这个时候,国际经济状况正处在一片危险的动荡当中。随着北非的政治势力角逐以及日本地震,资源等大宗商品正被国际资本大鳄衔在口中,包括金银等贵金属,都是其驾轻就熟的致命武器,在这种形势之下,任何传言或者听起来顺理成章的观点都不能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