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锤代笔,以铁代墨”,“吴山铁字”将铁的刚劲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华一绝”,入选合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久前,“吴山铁字”创始人之一邓之元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巨型铁字横幅 “中华绿色奥运情”送到北京。同时,他的创意铁字《福》、《佛》被“中华绿色奥运情活动主委会”授予奥运纪念品设计创意金奖。
一个铁字要30多道工序
说起铁艺,人们首先会想到起源明末清初的“芜湖铁画”,经过煅烧锤打,冰冷的铁变成了山水、人物、花卉、虫鱼等各种艺术品,既有水墨画之境,又有强烈的艺术立体感,黑白分明,苍劲凝重。“吴山铁字”也有类似特点,铁的刚劲和浮雕效果使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字体丰厚饱满,庄重大气,质感凝重。
说起创作铁字,邓之元称完全是 “意外”。1976年,邓之元高中毕业后,在家乡吴山镇当油漆工,因喜欢书画,逢年过节他还写对联、福字在街头卖。30岁那年,一位朋友结婚,找他帮忙做个有“花好月圆”字样的匾,这也是当时吴山当地的一个习俗。别人做匾通常都用泡沫、塑料等材料,最后再涂上油漆,邓之元想,自己要做个与众不同的匾。当地家家户户门头上挂“福”、“寿”铁字的风俗又启发了他,邓之元决定用铁来做“花好月圆”四个字。邓之元说,最初的“花好月圆”四个字做得非常粗糙。但也就在那时,他决定潜心研究铁艺,做铁字。
昨天,在邓之元的“铁研居”内,记者看到,房间四壁挂满了他制作的铁字工艺品。一些作品看起来并不复杂,但事实上每个字都要经过30多道工序,而且全部是手工制作。
“吴山铁字”走进北京奥运
从1985年钻研铁字,经过多年的研究,邓之元在制作名家、古人铁书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任何字体的书法作品,他都能用铁书重现。小字仅3厘米长、玲珑典雅;大字一个可达10米,气势宏伟。
2001年,邓之元又开始摸索制作象形字。作品《中国人》是他创作的第一幅象形字。这幅作品中,“中”双手叉腰,一竖笔锋刚劲,意为顶天立地;“国”字外围是中国地图形状;“人”字极具动态,恰似一个人正在行走;作品旁配文是“和谐中国,与时俱进”。
此后,他相继研究出近50个象形字。在作品《福》中,福字的左边是一个男人的侧面,右边是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婴儿,右下边的“田”中间耸起,又很像一座房子。邓之元说,一个三口之家,夫妻和睦,有房有田,这才是幸福,所以这幅作品的配文是“和谐美满合家福”。在作品《佛》中,佛字左边的“人”化为一个跪着的童子,右边的“弗”演绎成站立着的观音,童子拜观音的佛教典故使他的“佛”字供不应求,很多佛教名寺的人也前来求字。
今年7月,邓之元得知北京奥组委向民间征集工艺品的消息后,将自己制作的卡通十二生肖和象形十二生肖两套铁字送到北京。半个月后,他接到奥组委礼品部来电:两套铁字画中标,将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纪念品。同时,奥组委还让邓之元为奥运会场制作一“中华绿色奥运情”的铁字巨大横幅,每个字要求高1.1米。经过赶制,10月8日,邓之元完成了这个巨大的横幅,无偿捐赠给奥组委。“吴山铁字”走进了奥运,邓之元也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创意大师”荣誉称号。
要表现更多的民族文化
邓之元说,做铁字必须有一定的书法基础,首先书写作品或临摹名家作品、样品上铁皮、裁剪、锤打、平整定型、修边钻孔、焊接、清洗、喷涂、制作底版外框、安装等。他做一个手掌大小的字至少要一个小时。因为铁皮边缘锋利,做铁字时,手被划伤是常事,20多年下来,邓之元的手上布满了伤痕。
如今邓之元的铁字“作坊”里有十几个徒弟,其中有三四位是残疾人。邓之元说,做铁字是很苦很累的活,所以他的徒弟多是贫苦人家的孩子,能吃苦;要不就是残疾人,学门手艺好谋生,为社会作贡献。学“吴山铁字”不容易,一般有书法功底的人,至少也要三年才能“出师”。
采访结束时,年过五旬的邓之元坚定地告诉记者,他打算用铁艺把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来,进行一些创新。比如“道”字,他就将道教中的八卦设计到字里;“儒”字完成后外形恰似孔子像。他相信,将更多传统民族文化和铁艺结合,会让“吴山铁字”走得更远。(■记者 郑慧/文 卓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