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海啸后的希望:温州老板跑路是泡沫全面崩溃的前兆

1楼
零下100度° 发表于:2011/10/31 23:02:00
最近,最热门的莫过于温州老板跑路,甚至跳楼的新闻。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源仅仅是高利贷的问题。我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实质问题非常严重。

    要分析温州老板跑路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温州老板为什么要借那么多钱,而且是高利息;

    2、温州为什么八成家庭涉及民间借贷,他们为什么要借钱给这些老板;

    3、为什么突然之间温州老板集中出现跑路现象;

    4、为什么温州出现老板跑路曝光以后,最近其他地方也开始出现类似问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多人觉得很简单,其实不然。

    1、温州老板为什么要借那么多高利贷?

    温州老板很多长期借贷利率超过40%,最高甚至达到180%。这样高的利息绝对不可能是用于一般的实体经营。因为最近几年中国各行各业产能严重过剩(房地产除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业投资年纯利润能达到40%以上。

    房地产投利润之所以这么高。除了以前大家知道的原因以外(这不重复了)。还有一个主要的因数是,房地产可以利用杠杆赚钱。比如:

    a、10个亿的房地产投资项目,通过银行开发贷款、提前收取房屋购买预付款、拖欠土地购买款、拖欠施工款等手段。可能只需要3亿左右即可操作10亿的房地产项目。意思是如果投资利润是15%,10亿的房地产项目总体盈利是1.5亿。这样的结果是,意思是3亿投资最后产生了50%利润。

    b、如果用这些钱去购买房屋进行投机炒作。在首付三成,银行贷款七成的情况下。只要投资3000万,就可以购买1亿的房屋。如果房价上涨15%,实际盈利就达到1500万。意思是投资利润50%。

    因为国家对房地产贷款的支持,导致了房地产投资杠杆比其他行业大的多,进而放大了房地产投资利润,当然一旦亏损,亏损的幅度也会相应放大。

    2009年在黄金价格很低的时候,一个同学在选择投资房地产或黄金的时候,最后决定还是买房子。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买黄金银行不会贷款给自己,但是买房子银行可以贷款。这样同样的资金和同样的涨幅,购买房屋的利润会比黄金高的多。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最喜欢炒房的原因。

    所以,国家的当年降低首付和给予放贷超级优惠的贷款利率,这样的政策当然会推高房价和增加投机炒作房屋的盈利。

    以上分析的是房价上涨的情况,如果房价下跌。投资亏损的幅度会被同样放大。上面的分析结果正好相反,两种情况都是亏损50%。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前几年投资房地产存在很大的暴利空间。而房地产的暴利必定会吸引大量的人从事房地产开放或购买炒作。由于国家实行宽松的信贷政策,他们能用比较低利率大量从的银行贷款融资。但是,由于最近1年,国家开始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限制银行对房地产的贷款。同时提高房屋购买首付比例。由于银行的贷款越来越困难。于是,贷款就转向民间。当民间借贷出现供不应求的时候,民间借贷利率就会不断的提高,以至于形成高利贷。

     在2008年房价下跌以后,政府的态度明显是强力救助房市。于是,人们更加坚信房价是不可能下跌的。买房的坚决购买,炒房的放心炒房。

    在房价上涨和通胀的共同预期下,在实体经济每况日下。即使借高利贷他们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梦想,就是房价永远会一直快速上涨。到处能听见这样的说法,房价不可能下跌。原因很简单,万能的政、府不会让房价下跌。这让我想起了2007年5月30日,股市最高到4000多点,然后股市连续暴跌的时候,神秘的力量在关键的时刻强力救市。从此以后,股民坚信股市不会下跌,因为神秘的力量不会让股市下跌。在股市已经到6000多点的时候,大家坚信1万点指日可待。结果呢?股市一泻千里,一直跌到1600多点的低位。今天这一幕也将在房地产中重演。因为我们永不汲取教训、也不懂反思。注定是悲剧人物。

     2、为什么民间借贷会如此火爆?

     放贷的原因:

     a、严重的通胀导致存款负利率,民间资金为了保值升值,被迫寻找高收益的投资;

     b、由于银行信贷紧缩,加上借贷需求旺盛。民间贷款利率已经超过银行的存款利率的10倍以上。

    c、他们大多数都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借贷,而且绝大部分是借给有资产的人,也就是他们认为的有钱人。

    贷款的原因:

    a、被巨大的利益诱惑,同时忘记了风险。最近几年,中国经历了股市、楼市、黄金、棉花、白糖、苹果、大蒜、生姜、铜、橡胶等的赚钱神话。而实体经济利润却越来越微薄。

    b、股市和房地产被政、府多次出手救助。让炒股和炒房者认为政府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他们认为炒房和炒股是没有风险,只有暴利的投资。所以他们敢用企业资产抵押通过银行融资贷款,还不够的情况下,他们就大胆在民间借贷。

    c、最近因为银行贷款紧缩,对民间资金的需求量暴增,所以最近一年民间借贷利率飞速增长。

    实际上民间借贷问题已经是全国性的,只是温州最严重而已。温州老板跑路引发的恐慌效应,让借钱者意识到借贷的风险。当风险意识强于高利贷的诱惑的时候,就会开始民间借贷回流。一旦民间借贷倒流,也就是去杠杆开始进行。这时候债务问题就开始显现。所以,才会出现温州老板跑路不久,全国多个地方担保公司出现资金断裂。恐慌开始蔓延。

     

    最近出现的温州老板跑路的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是:

    1、大量的实体企业老板进入了投机市场投机,结果出现亏损。主要是房地产、股票、其它投机品等;

    2、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导致企业库存资产价格大幅下跌;

    3、银行收紧贷款,让企业资金链断裂;

    4、民间借贷利率太高,投资回报率远远低于预期。

    温州老板跑路事件,实际是中国泡沫即将泡沫的前兆,原因如下:

    1、银行已经无力再次进行更大规模的信贷。因为信贷泡沫是庞氏骗局,支撑泡沫的资金必须越来越大。而中国的大量信贷质量很差,因为我们很多信贷是行政信贷,部分甚至不考虑盈利。并且由于负利率,银行存款大量减少。银行贷款能力也大大降低。如果我们强行印钱疯狂贷款,我们将面临的不仅是经济问题,我们还将面临货币信任危机;

    2、民间借贷已经受到重创,必将从全民放贷很快变成全民收账。实际等于民间导致信贷紧缩开始了;

      3、很多企业之间是相互担保贷款,一旦出现老板跑路,甚至会引发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扩大危机。

    最近,也一直在收账,现在我深深的体会到,利率越高风险越大的道理了哈。以前,也是因为生意下滑,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又禁不住高额利益的诱惑。所以把盈利全部用于放贷。想当初借钱出去的时候,我还得意扬扬,因为每借出去一笔钱,我们账面盈利就增加一些。却忘记了,借高利贷的人实际是最缺钱的人,否者他怎么愿意出那么高的利率呢?也就是说,利率越高的实际风险越大(我还是借给有非常固定工资的人,而且还是相对高收入的群体)。还好,我已经收账一年多了,现在看来我还可以勉强保本。曾经幻想的高回报,居然还比不上存银行哈。为了收账,我搞的焦头烂额,而且花费了我整整一年的精力。我在家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天天去要账。为了要账我甚至要把自己伪装成凶神恶煞的人。最近,只要有人找我借钱,我问都不问就一口回绝。因为我已经感受到放贷风险。我想我代表了大多数放贷者的心态。我是一年前就开始收账,并在半年前就劝很多朋友赶快收账。

    3、房价、股票价格的下跌,加上囤积或炒作棉花、铜、橡胶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跌。实际是资产财富缩水,加上民营企业利润不断下滑(垄断企业还在大幅增加)。意思是拥有的资产在缩水。但是很多老板借了不少银行的钱,甚至民间的高利贷。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资产不断的缩水情况下,负债却因为利率而随着时间不断增加。意思是,下一步很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破产;

    4、一旦全民放贷过度到全民收账,等于借钱投机者进入还钱阶段(去杠杆)。逼迫以前的贷款者抛售手中的资产,比如:房子、股票、囤积的各种货物等。这样的行为会对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形成以下恶性循环:

    老板跑路----放贷者恐慌-----全民开始收账----贷款者投机者被迫抛售资产---资产价格下跌-----更多的人因为资产价格下跌而破产----更多的老板跑路----放贷者更加恐慌-----拼命收账-----  形成恶性循环

    这样会产生以下3个结果:

    1、很多放贷者(包括银行)无法收回贷款;

    2、资产价格下跌,并导致泡沫破灭;

    3、破产和跑路的老板越来越多;

      4、失业率快速增加;

    温州老板跑路是泡沫破灭的前兆,现在只有2条路选择:第一个选择是,更大规模的放贷,我估计需要比2009年大一倍资金,才可能继续推高泡沫,让危机暂时不发生。但将来问题会更大。第二个选择就是信贷紧缩刺破超级巨型泡沫。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靠房地产和股票投机强大的。以前没有,将来也绝对不会有。我们调控了8年房价,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地步?历史上,只要出现全民投机的国家,最后都出现了危机。中国可能例外吗?



作者:海啸后的希望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717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