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人民网:仙居:展示千年文化,传承千年文明 (图)

1楼
丫子 发表于:2007/12/28 14:38:00
人民网:仙居:展示千年文化,传承千年文明 (图)

  

  12月17-18日,***仙居县委、仙居县人民政府举行"千年仙居"庆典系列活动,展示千年文化,传承千年文明。

    今年,仙居县命名1000周年。北宋景德四年即公元1007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诏改县名为仙居,意为"仙人居住的地方"。

    仙居,位于浙江东南部,台州西大门。东西长63.6公里,南北宽57.6公里,区域面积2000平方公里,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现辖3个街道、7个镇、10个乡、722个行政村,人口48万。仙居历史悠久.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立县,原名乐安、永安.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诏改县名为仙居。

    12月17日上午,"千年仙居"薪火取火仪式在当地的下汤新石器文化遗址进行。该遗址座落在仙居县城西30公里处的横溪镇下汤村北端,北依八卦山,南临永安溪的河谷平原的台地上。下汤文化是台州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遗址。下汤遗址是目前在浙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人类居住遗址,其时代距今约7000年,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早中期。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丰厚,地层分明,文化层厚度2米以上.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狩猎工具等.从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和文化性质看,下汤人已脱离深山的穴居生涯,迁向平原过定居生活。他们以农业经济为主,狩猎、采集为副,并发展了纺织、制陶和捕捞业,农业和手工业已有了较明确的分工,劳动果实也有所剩余。

    在仙居,与下汤一样以"古"扬名的还有填补中国东南空白、具有重大考究价值的春秋时期广度古越族文字和西汉朱溪岩画。在仙居广度乡中央坑村发现的摩崖石刻奇异古文字,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越族文字.摩崖石刻经中国古文字研究专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鉴定,称其为古越族文字,距今至少有2200年。仙居本就是越民族的发源地,当时除越族外,没有其他民族存在,越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仙居也发现了类似的文字。曹锦炎认为,摩崖石刻比较接近浙江史前陶器上刻画的符号,也十分接近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而不可能出现在秦汉以后。另外,用金属刻的字也不可能产生在史前,所以可以基本认定这些字出现在距今2200年前的春秋时期.

    广度中央坑摩崖石刻因此于2005年12月被省政府列入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仙居朱溪的小方岩岩画也与之一起列入.2002年12月,对中国古岩画颇有研究的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伯敏教授来到了仙居,在朱溪镇小方岩考察鉴定了两处总面积70平方米、上面刻有斑驳奇怪图形的岩石为古岩画."浙江无岩画"的局面也因此被打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仙居小方岩岩画重现天日.岩画是古代描绘或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是古代先民记录在石头上的形象的史书,是人类早期艺术的化石。在中国,岩画主要分布于北方和西南地区,以前仅发现于台湾万山、福建华安、江苏连云港、广东珠海和香港。浙江则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被认为是岩画分布点上的空白。仙居的古岩画发现,无疑是揭开了浙江古岩画考古新的一页.之后的三四年内,仙居县北部、西南山区又陆续发现了多处岩画,总面积在1300平方米以上。2007年3月,上张西塘村高山塘的大面积岩画,是今年刚发现的一处大面积岩画.其中,最令专家感兴趣的是两米多长的蛇形岩画,雕刻很深,蛇头形象生动,有两幅岩画还把吐出的蛇信都刻画出来。经当地文物部门初步考证证实,仙居上张乡西塘村连续发现的巨型岩画,呈现了古越先民的蛇图腾崇拜,距今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在台州最早的府志一一宋《嘉定赤城志》记载着古岩画最初的探索脉络:"书羌山,在县西四十里,绝险不可升,按((临海记》云:  "此众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晋义熙中周廷尉为郡,造飞云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俗传夏帝践历,故刻此石。"其后守阮录携吏民往观,云雨晦冥,累日不见而旋。"《万历仙居县志》卷之二"山川""韦羌山"条也记载类似内容:早在东晋义熙(405-418)之前,仙居韦羌山上即已发现了崖刻,这一消息也传播到郡治.一位姓周的廷尉来守郡时,对此颇感兴趣,专程实地考察,由于山高路陡,难以攀升,竟造飞梯,以蜡摹拓.后来郡守阮录又携吏民到实地考察,但终因云雨晦暝,在山上停留了数日,无功而返.据了解,目前,国内有些专家认为在仙居韦羌山上的所谓蝌蚪文实际上是一种岩画.岩画专家盖山林著的(《中国岩画》一书中,将它列入中国岩画分布图。

    北宋庆历八年(1048)至皇祜四年(1052)间,陈襄任仙居县令。任职四年期间,陈襄"于山水兴复不浅",曾登览韦羌山。其《韦羌山》诗云:  "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千尺石岩无路到,不知科斗(蝌蚪)字何如?"可见陈襄是在征考了有关韦羌山的地方文献后,到实地进行考察的,无奈石岩千尺,无路可通,难识其面,憾憾而返.

    据介绍,仙居古代发现的岩画不止一处,实际上朱溪小方岩岩画早在明代就已有人发现,并已载入地方文献。

    黄岩王舟瑶的《台州志外拾遗五十则》中有两则提到该岩画:朱溪(一名木溪)山上有仙人刻石,似河图,日出初之不清,日落视之甚明,问父老皆不识";……括苍山土人相告,山中刻石甚密,有鸟兽图形,奇之。"

    据此可知,明初就有人发现了仙居的又一处岩画,可惜当时未予进一步的探究,亦未予以妥善保护,一直处于自然状态。因此自明初至21世纪初,原已发现的仙居岩画又渐渐被人淡忘乃至湮没无闻.从目前发现的情况看,仙居岩画主要分布在仙居东南、西南、北部山区,共有4个区域、8处地段。

    在活动中,人们还看到了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此灯系因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灯身无骨而得名。相传无骨花灯始于唐代,俗称"唐灯",明清时技艺趋于成熟。1996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作品金奖、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2000年,仙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其中的"龙凤灯"被国家制作成邮票全国发行。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融绘画、刺绣、建筑艺术于一体,造型别致,空间感强,立面变化丰富,结构细腻生动,是传统女红技艺的杰作。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灯面图案由光线透过刀凿针刺的孔洞留影而形成,其造型方法亦独树一帜,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单灯风姿卓越,组灯气势恢弘,具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在仙居当地,既用作馈赠的礼物,又用于民居装饰,在民问节庆活动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无骨花灯的花色品种曾经多达八十余种,现已抢救恢复27种,挖掘、保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2006年5月,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仙居县的李湘满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仙居还在皤滩古镇专门设立了针剌无骨花灯展厅,距仙居县城西约25千米处.皤滩乃永安溪独一无二的五溪汇合点,即朱姆溪、万竹溪、九都坑溪、又黄榆坑同点汇入永安溪,故皤滩有夜观五月(指五个月亮倒影)之景。皤滩又是水陆交汇之地,沿灵江、永安溪的水路在皤滩拢岸,通往浙西的苍岭古道也在皤滩起步,  这种连接东南沿海与浙西内陆的优越地理位置,  便得她成为古代浙东南山乡的一个著名商埠和古代食盐之路的一个重要中转码头。

    鼎盛的清朝中期,皤滩古镇颇具规模,主街道呈"龙"形,鹅卵石铺嵌,弯曲有致,长达2公里,街面石板柜台比比皆是:除"水埠头"外,镇内还分布着"埠头"五处:武义埠、东阳埠、缙云埠、永康埠和公埠。古镇区集中大量明清古建筑群,丰富多样,有商家老店、民居古宅、妓院赌场、书院义垫、祠堂庙宇。自民国初期起,由于交通条件的变异及天灾人祸,皤滩古街逐渐萧条,特别是铁路通车,使皤滩盐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皤滩市面也风光不再,但主体建筑与结构却保持完好。

    经过了千年的风云,千年的沉淀和积累,皤滩仍保存三华里长,鹅卵石铺砌的"龙一型古街。街旁唐、宋、明、清、民国时遗留下来的民宅古居,气势宏伟、布局精美的"三透九门堂",朱熹送子就学过的桐江书院和曾获得中国艺术展览会金奖、第四届国际博览会金奖的针刺无骨花灯,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能让你体会到千年文化的内涵。古街形似一条龙,西龙头,东龙尾,中段弯曲成龙身。龙头所对是五溪汇合点,这究意是巧合还是古人的图腾崇拜"臆造",还有待考证。而龙尾所在处至令还矗立着一座国内罕见的砖雕坊,高3.5米,跨度8米,砖头的外表上刻着一组组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龙凤、麒麟、仙鹤、仙鹿、花卉、人物等图案.古街两旁至今还保保存着二百六十多家店铺,其中当时勾栏院招牌"色赛春花"四个大字还隐约可见.古街除了店铺外,还有不少书香门第,其中以长门堂和何氏里门堂为突出.长门堂门庭结构整齐大方,在正堂屋檐下悬挂着一块清雍正年问的匾--"贻厚堂",堂屋里还悬挂着一块由清吏部待郎齐召南书写的"洛社名高"的匾额。何氏里门堂,其地域代表性不亚于北京的四合院.整座建筑楼轩相连,廊庑回环,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原厅堂正中悬挂一块镶贴真金的"大学士"匾.现今何氏家族还珍藏着清代"大学士顶冠"与"服饰"。

    桐江书院位于千年古镇皤滩,距皤滩古街一公里.书院系宋乾道(1165一1173)年间,晚唐诗人方干第八代孙方斫举资创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数次莅临,为书院题名并遣子就学,使之名冠江南,号称"江南第一书院"。乐清王十朋慕明来此求学,后得中状元,奉书"东南道学世家"。数百间,书院虽饱经风霜,几度遭毁,但摧而弥坚,人文渊薮,至今古风犹存。书院周围鼎山叠翠,鉴水莹回,古木成荫,良田阡陌,耕读气息十分浓郁。已成为广大游客旅游观光、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一处胜地。  仙居文化古迹众多,在此次活动中,展示在人们面前的还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照明路灯一一石柱灯;有至今尚未破译的国内八大奇文之一的蝌蚪文;宋张君房的《云笈签》天官地府图中,把括苍洞、麻姑洞、丹霞洞分别列为道家第十洞天、第二十八小洞天、第十福地。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兴建的石头禅院(今名大兴寺)为台州第一个寺院,寺外有现存世界上最大的晋代摩崖石刻"佛"字。

    同时,仙居历代人才辈出,活动期间,一部反映仙居明代明臣吴时来的电影《抗倭英雄吴时来》在仙居剧院首映。史料记载,吴时来敢直谏严嵩,颇有政声。此外,仙居历史名人还有,唐代著名诗人项斯,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历代流传逢人"说项"经典佳话。宋代名臣吴芾敢直谏秦桧卖国专权,遭贬后,著《湖山集》被收于《四库全书》.陈仁玉修《菌谱》,为世界最早的食用菌专著。元代著名鉴藏家柯九思,深得元文宗赏识,在元代艺术史和鉴藏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2楼
九把刀 发表于:2007/12/28 16:26: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