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来来回回,像穿梭似的,我不知在沪锡之间往返过多少趟。仅仅今年,我就从上海去了三趟无锡。每一回来到无锡,许多生动的细节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三上无锡,全是为了亚洲邮展——
初去无锡,是在 4月18日。应无锡市集邮协会邀请,全国生肖个性化邮票青少年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一行对无锡进行亚展青少年日邮事访问。刚下火车,便在出站口见到前来接我们的无锡市集邮协会副会长周锦泉的私家车。
且不论东道主多次热情宴客,就是前二回迎送接待的细节也是相当到位。细微之处见精髓,以小见大看亚展。“‘邮’缘千里来相会——中国无锡欢迎您”的欢迎程度,便从亚洲邮展无锡集邮文化使者周锦泉身上体现出来。
我跟无锡亚展媒体“结缘”,是在这一次。无锡人既有创新意识,也很务实。以无锡亚展新闻宣传部负责的现场服务和管理工作为例:执委会向各位记者发放无锡亚展记者证(媒体工作证),其间记者可凭此证采访相关活动;无锡亚展现场工作证实行实名制(带证件照)和无锡市公安局制作的大型活动专用塑封套全息防伪标签,下方用字母注明每日开馆前可进入的区域:A—1楼展览厅、B—1楼展销厅、C—2楼文博厅、D—2楼服务保障厅,现场则分观众入口和工作人员入口。凭无字母的记者证既可从工作人员入口这一绿色通道快速进入,又可在展馆自由行;新闻中心设在展馆1楼贵宾厅北厅,可凭记者证到新闻中心写稿、上网;如需查询相关资料,可登录专用邮箱,使用预告密码。此外,还有《记者活动日程表》、《记者须知》等。为对记者表示欢迎并给以应有的待遇,11月10日组委会和执委会分别安排了无锡亚展“媒体见面会”和“万科魅力之夜,无锡亚洲邮展招待文艺演出”。
亚洲邮展让世界聚焦无锡。承办方推出这些服务细节,能在媒体中起到促进作用,进而在无形中为记者的个人采访发挥潜在作用。通过一流服务,大大地方便了记者朋友们深入了解这座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江南名城,从而更好地向海内外推介太湖明珠无锡,促进海内外民间文化交流。
由生肖集邮研究会、文献集邮研究会、原地封研究会、东联原地集邮研究会联袂承办的与无锡亚展同步同地举行的“2011•中国新兴集邮联展”,为展示魅力四会三种新兴集邮方式搭建了一个国际平台。由于无锡市是隶属江苏省的市,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四会联展是一次难得的“四会秀”。那么四会联展是谁出的好点子?它的举行又有什么细节可言?让我们一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我国集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而生肖集邮、原地集邮和文献集邮呢,正是创新领域里中国民间集邮组织开创的三种新兴集邮方式。早在2009年洛阳世展期间举行的“FIP集邮讲座”上,分别以书面(文献、生肖、原地)以及口头(文献)的形式,向海内外集邮者作了汇报。去年夏天,当2011年亚展定在无锡举行的时候,文献集邮研究会会长葛建亚出了好点子:为了利用这一契机展示三种新兴集邮方式,他联络了三会的会长。2010年10月3日至5日,“东联原地集邮研究会第二届原地集邮展览” 在上海静安区文化馆玉兰厅举行。开幕前夕,中国集邮史上具有“创新与发展”的一幕,就在静安区文化馆的会议室里揭开。生肖会会长周治华、文献会会长葛建亚、原地会会长陈佩南、东联会会长刘观锡以及原地会顾问、东联会名誉会长童国忠等出席了四会联展首次筹备会议。与会者一致赞同葛建亚这一富有创意的提议,成立了以周治华为组长的筹备组;同时,还形成报告,一改集邮联展主题名称“创新”为“新兴”。此后,四会联谊活动成功举办,除了四会会长共同策划,还有领导小组、会务组、邮展组以及会务联络人、展场工作人员等共同努力。我举三个细节,可见一斑:
一是在四会联谊会上,我们仅仅看到葛建亚会长精疲力竭的一面。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葛建亚作为四会联谊活动总协调人,打了多少只长途电话,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仅仅筹备会议,他们就开了四至五次。今年10月,在杭州清泰第二旅馆,他曾对我说:“会长要有多点奉献和担当的精神,否则就不要当会长”;
(本文相关部分已经葛建亚、童国忠审阅)
——文献集邮研究会2011年征文之31
先睹堂主:此文作者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力和材料运用技巧,通过细节反映整体也是一种惯用的作文手法,所谓“从一滴水里看太阳”。然而,须知并非每一滴水里都能看到太阳的全貌,也不是任何角落里的水滴都暴露在灿烂的阳光下。
此文写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了作者作为“‘融创杯’无锡亚展全国青少年邮票设计大赛评委”而受到东道主车接车送的招待,这显然是一个非典型事例,其普遍性意义就等而下之了。
第二部分写了作者以《集邮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受到邮展主办城市的接待,重点写了工作证的限制性字母,碰巧同朱文雷征文所写的一样,却不如朱文雷那样深入肌里,有所议论。细节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要选择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细节来写。此文所述邮展承办单位向记者发放媒体工作证,以及活动日程表、告知性材料等,其实这些都是有关职能部门基本的常规操作,难以体现“一流服务”。对照朱文雷的《日记》可知,承办方没有安排向记者的专门讲解。此文作者忽略的细节却是承办方没有想到要向记者提供展品目录和获奖目录,可以视为他们并不着意宣传集邮、推广集邮和普及集邮,至少对于集邮报刊的记者来说,肯定没有提供“一流服务”。
第三部分写了亚展期间的“联展”,与文献集邮研究会关系最近,三个细节:一是文献集邮研究会会长的奉献态度;二是展框的来历;三是“差点因故夭折”。提出了“细节决定成败”的命题,却没有写出因什么“故”而差点夭折,后来又是由于怎样的原因而避免了夭折,有点欲言又止,包袱没有抖出来的感觉,因此最终并未说明为何“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