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大龙邮票
收藏界有“得黄金易,得龙票难”的说法。邮票在中国走过风风雨雨一百多年,其中诞生了众多精品邮票。其中最为珍贵的为中国第一枚邮票“大龙邮票”。这套邮票因为一条舞动的龙而得名。这张邮票是邮迷们梦寐以求的藏品。据了解,目前存留下来的大龙邮票仅万余枚,拥有全套大龙邮票的只有千余人。
大龙邮票虽是中国最早的邮票,也许因为监印要求严格,流出的变体屈指可数。厚纸光齿1分银直双连中缝漏齿只见新票;厚纸毛齿3分银直双连中缝漏齿只见旧票。据考,后者存世仅有3件。厚纸毛齿5分银横双连中缝漏齿应曾同时产生5对,但集邮者只在施塔遗集拍卖时方知世间尚存此件销有蓝色天津中文邮戳的旧票珍品。
大龙邮票在中国邮票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的精确发行时间与设计者是谁,迄今未知,仅从留下的设计图稿可知,当初曾经绘有3种图样,除龙图外,尚有象图和宝塔图。3种图样都有母模样票,甚为珍罕。象图则还有试版无齿样票(其横双连的1994年香港拍卖成交价为402500港元)和试版有齿样票(25枚大方连的1991年伦敦拍卖成交价为77000英镑)。
集邮界对所见贴有大龙邮票的信封或残片,都作详细的记录,合计不过四五百件。存世最早的一件被誉为“华邮第一古封”,是1878年10月5日北京秘鲁公使馆寄上海福利公司西式封,贴大龙薄纸5分银票横双连和单枚各一(当时国内信函基本邮资的3份),销北京海关总署当日蓝色英文寄发戳,上海海关10月12日红色英文到达戳,左下端盖有寄件单位紫色椭圆形印章。封背销上海工部局书信馆蓝色英文投递戳。此封历经中外大龙邮票专家收藏,至1979年归台湾集邮家黄建斌。他的大龙邮集在1990年伦敦世界邮展中曾荣获金奖,后终因年迈,视力减退,无人继承而将所藏交付拍卖,此封遂为瑞典华邮专家贝克曼夫妇购得。
大龙阔边5分银全张 37.4万英镑(1991年拍卖成交价)
大龙1分银直双连中缝漏齿 59.2万港元(1996年拍卖成交价)
大龙3分银直双连中缝漏齿旧票 51.5万港元(1996年拍卖成交价)
大龙5分银横双连中缝漏齿旧票 1.1万英镑(1991年拍卖成交价)
象图母模样票 近年未见公开成交
宝塔图母模样票 近年未见公开成交
龙图母模样票 近年未见公开成交
“华邮第一古封” 145万港元(1994年拍卖成交价)
大龙邮票来历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印制以龙为图案的一套3枚邮票发行,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金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集邮界习惯称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
清代邮票多用“龙”做图案,这是因为“龙”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最近,据大龙邮票专家考证,认为大龙邮票图案设计者是个中国人,而不是先前推测的外国人,但设计者姓名及发行的准确时间很难查明,成为中国早期邮票发行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
“大龙”邮票为铜质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于进口纸张不同的缘故, 分三次印刷发行。
第一次1878年发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纸,1878--1882年印制,为第一期。纸质韧薄,略呈透明,图框间距约2.5mm,后期全张为25(5*5)枚,但3分银全张为20(5*4)枚。此期印量最多。称为“薄纸大龙”。
第二次于1882年印制,为第二期。图框间距约4.5--5.0mm,纸张比较复杂,有的脆薄而易裂损。因纸张尺寸关系,3分银全张改为15(5*3)枚,除3分银外,另外两种印量较少。票幅比第一次的纵横各宽出2毫米,称为“阔边大龙”,其中5分银未使用过的新票极少见,为名贵品,俗称黄5分,25枚的全张新票存世仅一张,是中国早期邮票最著名的孤品。
第三次于1883年发行。纸质比前两次都厚一些,通称“厚纸大龙”,因打孔机的缘故,打出来的齿孔有光齿和毛齿两种,光齿的又称“厚纸光齿大龙”,邮票齿孔周边带有纤维毛的称“厚纸毛齿大龙”,邮票、大龙邮票后由于铜模损坏,没有再印大龙邮票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在邮票发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因而比较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