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什么是邮票变体票·错体票·趣味品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3/8/15 0:05:00

什么叫变体(Variety)?什么叫错体(Enor)?什么叫趣味品 (JnlerestingltemFreak)?三者之间的界限何在?趣味品与瑕疵票 (Fhaw)界限亦很模糊,常常令人困惑。
    按照通常的理解,在印刷过程中产生的异样为“变体”,如倒印、倒盖、漏印、漏盖、复印、复盖、错色、漏齿、水印倒反,胶上印等。
    在设计时产生的异样为“错体”,如文字写错,词语用错,图案名称张冠李戴,面值写错,符号用错,年份不确等。
    简言之,“变体”在印刷,“错体”在印版。前者是操作上的错误,或因工作人员的粗心,或因机器的故障而造成。后者是设计上的错误,其范围只表现在版模上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一些小变体、小错体,成因基本相同,但变异细小,没有资格列入变体、错体行列,大型邮票目录电不收载,则归人为“趣味品”。
    为了弄清问题的界限,免不了要参考有关的集邮工具书或邮学专著,你会发现,在解释变体和错体时,说法并不统一,差别很大,有的把“变体”归人“错体”之中,反之也有把“错体”并人“变体”。或各主一说,或合二为一,使人堕入五里云中,无所适从。
    从变体与错体的产生谁先谁后,当然是错体在前,变体在后,但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变体与错体的出现,并无规律,有的邮票只有“变体”未出“错体”;也有只出“错体”未出”变体”。如果质量把关不严,“变体”、“错体”会同时出现在某邮票之中。对设计要求谨严,审查认真,层层把关;对印刷要求设备先进,选用质高材料,遵守操作规程,机器养护得法,则变体、错体就会退避三舍。说到底,这是一个质量问题,当然在一些古典邮票中,也有人为的作弊。
    总之变体与错体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都是指同印版、同图案、同面值的邮票上,产生与“正常票”有差异的品种,或独立存在的种种错体邮品,故在认识上常常是揉合在一起的,因为总的来说皆属一种异常现象。
    根据变体与错体的形成原因,有版模、印刷、齿孔、纸质、背胶等方面的变异,如果求同存异,就只有两大类,即表现在印刷上与版模上。
    表现在印刷上的称为“变体”,如纽约版中山像二元的“人像倒印”。它在版模上没有问题,而是在套印时将纸张放倒发生的差错,是后天的。属于这类的“变体”有:
    倒印、倒盖;  漏印、澜盖;
    斜盖、横盖;  双印、双盖;
    复印、复盖;  套色偏印;
    双票单盖;    胶上印图;
    刷色印锗;    各式漏齿;
    齿孔大错位;  水印反、倒;
    纸张用错;    拼版误置。
    表现在板模的称为“错体”,即在设计时产生的错误,与印刷无关,是先天的,如集邮联“三大”小型张上的“闭口第”。属于这类的“错体”有:
    邮票名称弄错;  地名、人名弄错;
    地图画错;    背景用错;
    建筑失实;    志号、符号弄错;
    字钉排错或误植;漏字、漏点;
    外文拼写错误或翻译不当。
    趣味品是指变体或错误中表现不明显、不突出,俗称“小变体”、“小错体”,一般称之为“趣味品”。趣味品在某种情况下也被视为“瑕疵票”。属于“趣味品”的有;
    折印;折角齿孔;透印;
    隔印;粘印;复齿;齿偏;
    盲齿;不完全齿。
    趣味品与瑕疵票的看法每每随人而异,如齿打偏后,出现下移上移,或右偏左偏,形成邮票的图案不居中,有人认为品相不好,在多枚一套的邮票中,放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如,不予收集;也有人认为难得碰上,觉得很有趣味,予以青睐,藏之集中。
    这里所介绍的趣味品是与变体、错体共生的。在集邮领域里还有很多其他的趣味品,如收集趣味的票(山东抱犊崮匪票),有趣的封(七猴趣味封),有趣的片(前日片),有趣的日戳(没有省名,日期误植、干支纪年戳等),有趣的纪戳(字体刻错)等等,在无涯的邮海中,会遇上很多很多有趣的邮品,它们与变体、错体毫无瓜葛,可说是真正的趣味品。
    “变体”与·错体”构成的原因有差别,变体是后天印刷时产生的,错体是先天设计时形成的,前者多变,后者固定。根据变体与错体的成因,是不是可以作为两者的分水岭,作为区别两者的标准?对于典型的变体与典型的错体是可以这样来分的。看来问题不那么简单,象魔术一样,“变中有错”、“错中有变”,故弄清概念并不能万事大吉,还有许多牵丝攀藤的现象,比如:
    1、变体与错体必需有“正体”存在才能成立,如宫门二元倒印,是对“正印”而盲;集邮联三大小型张的“闭口第”是与“开口第”对比而存在。“变体”犹如植物界的“变种”,是从“原种”衍生而来,与原种有一定区别,但不能独立存在。
    2、在“错体”中有些并不存在“正体”,如中国(现代科学家) (二)中的候德榜那一枚票上化学符号误设计成CH2,的都是错体,并没有C02的正体。JPn的中银大厦的错体片也无正确的正片作对比。这是对第1条的否定。
    3、按照成因,“蔡伦前字”属于“错体”的范畴,但因制版尚未付印之前就被发觉,于是加以修饰,纠正设计错误,但在纠错中有一枚漏修,形成漏网之鱼。印成后公开,才被邮人发觉,公司闻讯后乃将其中一枚从全张中挖去。因已外流一些,这样一来由“错体”转化为“变体”了。这是对第2条的否定。
    4、变体票必需公开才算货真价实。如“宫门倒”。如果是从印刷厂的废品中外流,如长城八分漏齿算不算数。这种废品官方称之为“垃圾票”。如果也算变体,就是对前三条的挑战。
    5、在我国停售的邮票中,有的被视为“大变体”,如“放光芒”“毛主席为日本友人题词”,其停售出于政治或外交原因,就其本身设计并无错误,是外界的因素造成的,应该说是冤假错案。
    6、在第二条中提到的CH2错体票,当发现问题后,邮局不收回、不停售、不作废、不改印,照常发行。还有一例,某国发售错体票后即下令停售,一瞬时价格扶摇直上,于是又取消停售令,敞开供应,市价大跌。5、6两条很有意思,本来不是错体因停售而变为“珍罕”;本来是错体,因按正规发行,变为“寻常”。说明方寸,之中,无论变体与正票,“物以稀为贵”是主宰邮品价格的杠杆。如果当年中银片也不停售,就不会发生罚款、双胞胎、暴涨、假片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了。天下事是多变的,以上列举的几个问题提供思索。
    “变体”与“错体”究竟是各领风sao好?还是合而为一好?按照两者的成因而言,应当是独立的两个品种,在邮学研究上要划分清楚,在制定邮学名词时应两个名词并存。但在具体应用上可以灵活,如编印目录与编组邮集,则可根据其说明来区分,如目录上、邮集中标出的是“倒印”即为“变体”,标出是人名弄错就是“错体”。因出版的邮票目录,无论是变体、错体都是附在该正票之后,编组邮集亦然。故而名词要分,编目、组集可以不分。
    最后讨论一个问题,即变体与错体的身价如何对待?在我国显然存在两个极端,一种采取否定态度,认为不是集邮正道,甚至撒出许多名人的“名言”来强调这一立场,带有告诫的性质,不提倡收集。一种是采用肯定的态度,大量介绍变体与错体,连篇累牍的刊登文章,就连小小的趣味品,也津津乐道如数家珍,鼓吹收集。
    不错,有一段时期是对变体、错体大贬特贬的,与之显明对照的是大变体、大错体又是国际邮展获银夺金的敲门砖,这类变体,一旦出现在拍卖场合中,又是竞争最剧烈的邮品,不出高价,休想到手。这是观念与现实相矛盾的。如何来正确对待变体与错体的收集哩?不能一dao切,要具体分析,对大多数的集邮者来说,不必去苦苦追求。对拥有雄厚实力的集邮家,为了向国际邮展进军,增强邮集的竞争力,不要错过收集机会,遇上罕见之品,要当机立断,不要犹豫,否则会终身不会再遇的。
    当然,珍贵的变体,如果机遇相逢,不花大钱,甚至不花钱也能得到,如纽约版人像倒印票,是当年一位学生郑晴初在重庆邮局窗口花100元购得全张(当时法币贬值,100元不值几个钱);还有蔡伦前字早已挖去,但天津邮票公司存有一批,保管者不了解情况,拿出在柜台,见到购者踊跃才发现问题,一些捷足先得者实乃福星高照;一片红有人在[日存信封中发现,有人在国外的邮票商店以一般纪特票的价格购得。可见只要有机遇和运气,珍邮也能垂手而得的。但我劝你不要去梦想。
    早年已故著名邮学家赵翔云先生对变体票的价值何在提出五点论:
    1、提高华邮之国际地位;
    2、开拓研究版式之途径;
    3、推断加盖各版之程序;
    4、帮助审定邮票之真假;
    5、满足人类好奇之欲望。
录之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7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