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中国古代民俗钱币的收藏与研究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3/9/9 21:25:00
中国古代民俗钱币的收藏与研究
来源:《中国金币》杂志 

民俗钱币的价值和生命力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宝库中民俗钱币堪称一枝奇芭。它跨越两千余载.从汉延续至今;内容涵盖历史典故、宗法礼教、民俗传统;艺术风格融汇古代精华.诗书画印.小中见大;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有标准的方穿钱币形状,也有无穿、方牌.镂空及各种异形造型。它的流行范围广阔,各地方的民俗钱币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甚至影响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都有其各成体系风格的民俗钱币;它的使用对象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寻常百姓,或用于皇家庆典,祈福馈赠,或仅作居常装饰、闲暇游戏……可以说民俗钱币除了一般不具备钱币的货币功能外,它还延展了钱币中的文化元素,融入了古代先民的信仰,风俗等思想寄托和生活面貌。

    民俗、礼仪是一种传统文化,而民俗钱币这个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古代文物也是最适合表达当今人们希望平安、幸福、富裕、成功愿望的寄托。不管是否收藏民俗钱币、一枚品相精美,寓意吉祥的民俗钱币往往很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自己玩赏,佩带或者馈赠朋友。民俗钱币也被称作厌胜钱、花钱.玩钱.就是人们对其功用的反映。
民俗钱币的独特内涵导致了对其需求量的大增。不仅钱币收藏者喜欢.其他门类的收藏爱好者、民俗爱好者.乃至所有倾心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人士也都有收藏几枚民俗钱币的喜好。而民俗钱币的存世量非常有限,大大低于行用钱.精品民俗钱币更是少之又少,早已成为人们竞相追求的目标。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民俗钱币的普及和推广.爱好者越来越多,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收藏群体。

    民俗钱币收藏的一个趋势是专注民俗钱币某一门类的收藏以求系列化,比如专集神怪类、吉语类、镂空类、马钱游戏类,或专集某一地域的民俗钱币,比如苏炉、川炉、云贵炉;或专集套子钱,比如川炉套子钱、八仙、四君子等。专攻某一门类的好处是通过系列化的收集、类比,便于系统化的研究,又能够集中精力和资金迅速成规模,出成果。民俗钱币收藏的另一个趋势是对头版和精美品相的追求,目前市场上两枚同样的民俗钱币,一枚是头版极美品,另一枚是后期版普通品相,价格可能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比如常见的宋代羲之爱鹅背生肖民俗钱币,普通后期版几百元,与前几年差别不大,且因存世量大,未来涨幅也不会太明显;而头版极美品,前几年与后期版普品的价差只有一倍,而今却迅速走高至三五千元,还看不到止步的趋势。

    近期民俗钱币总体市场价格有以下特点:

    1、珍品价格稳步升高,各类名誉珍品成交价已逾10万元。
    2、神怪、生肖类大钱居高不下,头版非常见品种均万元以上,常见品种的头版极美品数千元。
    3、标准宫钱普遍万元以上,绝美品甚至达到三四万元。
    4、辽花极受追捧,升幅较快,中型文字类均万元左右,大型的三万以上。
    5、镂空类价差较大,精品上万元。
    6、马钱、选仙钱中精品均数千元,特殊的甚至万元。
    7、苏炉受到广泛喜爱,头版极美品也可达数千元。
    8、普品民俗钱币价格品相和题材起主要作用,品好和题材好的成交踊跃,价格也稳中有升,反之则不易成交。

    对民俗钱币的研究和探讨

    对民俗钱币的整理和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内地最早能见到的民俗钱币专集是台湾陈鸿禧先生的《玩钱集》,书中收录了约1400余枚民俗钱币的拓片。几乎同时,马定祥先生与他的学生及一些民俗钱币藏家也开始对民俗钱币进行系统的搜集和整理,经过近5年的努力,编辑出版了中国内地第一部民俗钱币专著《中国民俗钱币》。书中收录民俗钱币3000余品,全部为拓片,每枚民俗钱币按照珍稀程度进行标级。同时期专门的民俗钱币著作还有卢振海、阎锋合编的《中国古代压胜钱谱》。这两部书对民俗钱币的基本要素如起源、分类以及用途,含义作了简要的归纳和阐述,但主要还是侧重于尽可能多地收录不同种类的民俗钱币,是民俗钱币的“谱”。90年代郭若愚先生《古代吉祥钱图像赏析》是第一本对民俗钱币进行考证、向人们揭示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著作。

    进入21世纪,涌现出一批专门收集民俗钱币的藏家,他们在不断吸纳藏品品种的同时,开始关注手中民俗钱币的内在元素,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追求品相和数量,更愿意去探究那些前人没有涉足或者没有深入揭示的问题。而这时刚好是网络时代的来临,借助互联网,泉友们可以自由地展示泉品,发表见解。互联网使藏家们的眼界大开,新品种层出不穷。互联网也培养了一种自由的学术气氛,借助这个平台,藏家们引经据典,畅所欲言,更令人高兴的是,讨论还能吸引民俗钱币藏家以外的学者的兴趣和加入,他们中有民俗学者、宗教学者、服饰研究专家,这就更加拓展了民俗钱币的研究深度和水平。

    近年来,民俗钱币的研究和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俗钱币的断代
   
    民俗钱币不像行用钱那样容易断代。长久以来,对一枚民俗钱币甚至一类民俗钱币铸造使用年代的判断一直是困扰民俗钱币界的难题。主要的困难是民俗钱币极少有明确的纪年标志以及有关铸行年代的文献记载。目前比较普遍的断代方法是从分析时代特征来划定大致的年代范围。就汉代民俗钱币、辽代民俗钱币、宋代民俗钱币和明清民俗钱币来说,因各自的时代特征比较清楚,藏界在断代上观点基本一致。而唐代、五代.元代民俗钱币的特征则比较模糊,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特别是唐朝是一个国力昌盛,文化繁荣的盛世,各类唐代艺术品都有其鲜明特征,唯独民俗钱币上唐代的实物发现甚少.即使有些具备唐代特征的民俗钱币也无法得到普遍的认同。

    民俗钱币断代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与其他有着清晰时代特征的文物,即所谓“标准器”进行对照。行用钱就是最直接的“标准器”,其他还有诸如石刻、铜镜、瓷器、玉器等的“标准器”。从民俗钱币上的文字、书法、纹饰、图案的风格找出与“标准器”相近的时代风格的特征。断代的另一个途径是借助于考古挖掘和出土资料的披露,陆续发表的多篇有关民俗钱币的出土报告是民俗钱币断代最有力的依据。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断代问题,是同一品种的民俗钱币可能年代相差很大,这是由于民俗钱币是喜闻乐见的吉祥物品,前代遗留的精美实物,后朝会用来翻铸,或者依样画葫芦地仿铸,也就会存在所谓”早期版”和”后期版”。传统的认识只是把这种现象归结为铸造上的精粗,品相上的差别,而没有考虑到铸造时代的早晚。所以近年来对早期版、后期版理论的建立是断代研究上的突破。

    民俗钱币的断代是一个长期性的课题,需要不断积累。去伪存真。相信一定能为民俗钱币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时代脉络。

    民俗钱币的地域风格和特征

    关于民俗钱币的地域风格特征的研究也是近几年开始的,并逐步在藏界达成共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各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这就必然造就了民俗钱币这个民俗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搞清楚这个课题对民俗钱币的认识意义重大。

    目前进行的地域风格的研究涉及到以下几个领域:

    (1)对云南、贵州、四川民俗钱币炉别及特征的归纳和研究。云、贵、川炉民俗钱币整体风格与其他地区迥异,细分起来,三地民俗钱币又各具特点。已有泉友、藏家分别从文字,图案的艺术风格上,从铸造工艺及铜色包浆上进行了区分。另外贵州的泉友对当地所独有的水书民俗钱币进行了发掘整理,是地方民俗钱币研究上的一个亮点。云南的泉友结合出土资料和大量实物,对楼阁镂空、双凤镂空等品种民俗钱币的铸地和年代进行了考释,取得此类民俗钱币铸于古大理国的结论令人信服。

     (2)对苏炉民俗钱币的广泛认可和研究。清朝的苏炉民俗钱币(江浙地区)目前存世量较大且由于题材广泛,铸造精美,受到泉友的普遍喜爱。

     (3)其他地域的特色民俗钱币也不断有泉友开始研究。比如对闽粤民俗钱币的铸造风格、文字、题材等特征的研究,对近代流行于东北地区的大型“太平通宝”“洪武通宝”等民俗钱币的铸造年代及使用性质的探索也都按部就班地开展起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鎏金佛仪天象钱


    民俗钱币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

    对民俗钱币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是民俗钱币研究的重点,是将民俗钱币从”无考”变为“有考”,是真正意义上的认识民俗钱币。这是一项繁杂工程,它涉及到信仰、礼仪、风俗、习惯,关系到古代历史,社会、经济、宗教、民族等各个方面。解读一枚枚民俗钱币是在揭示古人的生活面貌,更是在探索古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研究民俗钱币的文化内涵表面上是指研究民俗钱币上面文字、图案的含义,以及破解这些民俗钱币当时的用途,实际我们是希望透过民俗钱币本身了解到它们背后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等级地位、风俗习惯等问题。比如吉语类是民俗钱币的一个大系,时间跨度从汉代至民国,当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把不同时代的吉语民俗钱币排列起来,可以看出吉语的内容、用法各不相同,涉及的领域,涵盖的阶层也都不一样。另外,在乞求神灵保佑、驱邪避恶这个传统需求上民俗钱币也起到了独特的、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民俗钱币在古代被称为“厌胜钱”的原因。希望今后借助对宗教类民俗钱币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详细地了解古代的风俗习惯,进而进一步揭示古人的思想和信仰观。
   
    目前在民俗钱币文化内涵的研究上面泉友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尤其是在宗教类民俗钱币的研究上面,从民俗钱币上的神怪图案、文字入手,参照有关文献和出土资料。旁征博引,由点及面,已经破解出大量的神怪信息和它们背后的神话故事,使这些宗教类民俗钱币顿时变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另一块在对镂空类民俗钱币的系统研究方面也可谓独辟蹊径。其中刘春声先生所著《中国古代镂空民俗钱币鉴赏》一书成为集精美图文和精辟论述于一身的镂空类民俗钱币研究的开山之作。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福神”神怪花钱


对宫钱的研究和再认识

    宫钱是民俗钱币家族的重要一支。宫钱是指专为皇家礼俗的需要而铸造的或者臣属进献、进呈给皇上的钱币。

    宫钱在早期的钱谱和论著中均有述及,但作为单独的概念提出来研究并受到钱币界的广泛重视是近几年的事。藏家们基于手中的藏品和大量过手的实物对“宫钱”的特征进行了类比和定义。比如清代的宫钱从铜质、形制、文字、铸造工艺等方面与普通行用钱或一般性的民俗钱币的区别;对宫钱在当时入宫前的甄选、淘汰方式、标准进行了大胆的推测,解释了为何大量宫钱实物留存在民间的原因;对某些宫钱的年代、用途进行了考证,初步论证了“天下太平钱”的初铸年代;对宫钱版别的分类进行了总结,弥补了旧谱中版式的不足。去年,有位泉友竟幸运地进入了故宫地库,亲眼目睹并拍摄了某些宫藏钱币,使钱币界对宫钱中进呈样钱和雕母钱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

    宫钱研究最大的障碍还是文献档案的缺乏。要系统地梳理出清代宫钱的铸造年代、数量、用途等要素需要从清史档案中摘取有关论据。德国汉学家、钱币学家布威纳先生花了数十年时间,拣选了几十吨清钱实物进行归纳、排比,并耗巨资复印了国家档案馆中有关钱币铸造的清史文献,才最终完成了其关于清代钱币的专著。故宫的明清档案绝大部分(约800余万件)划归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宫钱有关的档案很可能在内务府所属机构的文件中,比如敬事房的宫廷陈设账和内务府活计档中(活计档是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承办宫中各项活计档册的总称,现存这类档册1500余卷册)。

    目前钱币界对清代宫钱性质的认识比较统一,对于清代以前是否也有专为宫廷铸造的钱币还缺乏相关的文献支持。但从某些钱币如特大型“龟鹤齐寿”大元国宝”的实物来看又完全具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元亨利贞钱

国外对民俗钱币的收藏研究

    中国民俗钱币也得到了国外藏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一分册中就引用了《古泉汇》里面的几枚“民俗钱币”(大型五男二女钱、“辰生”生肖钱),这几枚民俗钱币上面均有星座图案。李约瑟博士考证这些星座“有些表示出罗盘方位角”,“另一些则代表星座的神灵”,故而推测这些民俗钱币用于占卜,是星占用具。《中国科学技术史》被誉为20世纪最佳西方汉学巨著,它详细介绍了中华民族天文、医药、化学、物理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和贡献,书中能专门提及并考证民俗钱币的作用,说明了对民俗钱币学术价值的重视。

    自20世纪初以来西方藏家已经开始收集中国民俗钱币,并将藏品或资料汇编成书。更有德国藏家Horst Grundmann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中国民俗钱币,用了20多年时间共收集1500余枚。Grundmann先生系统地对比研究民俗钱币,立志将民俗钱币上的文字,图案解释出来。对于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这个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令人惊讶的是,Grundmann先生用了四年时间,请教了每一位所能遇到的汉学家,终于在2003年完成并出版了一部厚达470余页的德文版民俗钱币专著,书中对每一个品种的民俗钱币均作了注解。谈到他为何花如此大的精力去做这么困难的事情时,Grundmann先生在信中说:“我希望能为其他藏家,特别是为初学者做个引导,虽然里面的翻译和注解可能有不少疑问甚至错误,但这本图文并茂的书至少能为那些收藏家和钱币商人在互相交流上面起到一些帮助,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就满足了。”

    由于文化的差异,目前绝大多数的西方藏家、学者对中国民俗钱币的研究还停留在对不同品种的搜集和整理上面,真正深入到文化层面的论著还没有。

     “民俗钱币”这个流行、使用了两千余年的钱币艺术品至今还在延续,我们今天发行的纪念币、纪念章也可以认为是当代的”民俗钱币”,若干年以后它们也会成为承载着这段文化历史的“文物”。今天,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民俗钱币”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收藏者和研究者,有越来越多人参与到古代民俗钱币的普及、推广、挖掘、整理的工作中来。

作者:陆昕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7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