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背景•雏形时期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商品经济的不断渗入,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为了挽救危在旦夕的大清江山,时任恭亲王奕䜣、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发起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使得清同治、光绪两朝得以经济复苏,进入了史称为“同光中兴”的时期。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李鸿章提出了大清帝国货币改革的初步设想。这一举措与我国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由称量的货币单位向规范的“废两改圆”,以及为追求工业革命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光绪十五年(1889)经朝廷准奏,率先由“户部”机制铸造了“光绪元宝”银币。并由广东伊始,仿香港铜仙币而机铸了“光绪元宝”铜币。该币较之传统浇铸的方孔钱精良,币形美,有“二十”和“当十”之分,市商乐用,流通顺畅。次年,全国各省纷纷仿铸,鼎盛时期共计有十七省二十个钱局开机铸造。不论银币或铜币的两面均镌有凸状小圆点组成的大小珠圈,正面皆镌楷书对读的“光绪元宝”;背面则以贵为真龙天子自居,皇家独享的“蟠龙”为其徽式。
因机制币由广东省发轫,唯其又另行铸造了两种“光绪通宝”的方孔黄铜钱。一种为背
面上缘“库平”,下缘“一钱”,方孔的右边为汉字“广”,左边为满文“宝”;另一种的背面则只铸满文“宝、广”二字。
二、方兴便废•寿终正寝
由于当时尚无统一的制币标准,各地所铸之银元、其图案、文字、重量、成色也有较大的差异。在“光绪元宝”中有“壹圆”面值的,为“库平一两”;同类型而无“壹圆”面值的,则标注“库平七钱二分”。并有辅币四种,分别为:“库平三钱六分”、“库平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五等。笔者收藏的云南省造“光绪元宝”,即“库平三钱六分”;另一枚广东省造红铜镀银的“光绪元宝”,为“库平一钱四分四厘”。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整顿圜法,下令停铸“光绪元宝”铜币,一律改铸“大清银币”和“大清铜币”并统一颁发祖模,以干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辰、已酉、壬寅、癸卯”为序纪年。在所有“大清铜币”中,以“当十”币居多,其中:一厘、五厘、一文、二文、五文的面值虽低,却最为罕见。清廷规定:铸币的材质为“铜九五铅四锡一”的红铜,故,大多数省钱局所铸之币,材质是合乎规定的。
各省所铸的币面中央镌有该省的简称,或圆环、金钱、太极图及满文等,字样有大小之分,亦有阴刻和阳刻书写之别,字体与笔划也有所不同。计有:直、吉、奉、汴、湘、鄂、赣、闽、粤、浙、宁、皖、淮、东、川、云、滇等。尤以“吉”字钱最少;“川滇”二字并列者次之;“云、滇、赣、苏、浙、东”字的再次之;其余皆为多见。
尽管,这一时期的铜币版式繁多,不尽相同,在币的上缘镌“某某省造”或“某某官局造”却是不变的。如:福建和山东等省,既有在上缘镌“福建官局造”或“山东省造”,又有将省名同时分列于左右两边的“闽关”和“山东”二字者,俗称为“横闽关”和“横山东”。
在所有“大清铜币”中,最耐人寻味而蹊跷的是“江南省造.当十”铜币。然而,江南省只存在于清顺治、康熙年间。因康熙六年(1667年)江苏、安徽两省分设,早已不复存在。之所以仍沿用其名铸币,乃是为了将“安徽省造”和“江苏省造”以示区别。所以,“江南省造”,实为徒具省名而无其省的一种货币,这也是迄今在中外造币史上独一无二的又一创举。
1906年,清廷改组部院各衙门,将“户部”更名为“度支部”,宣统二年(1910)颁布了《币制则例》,规定以“圆”为单位,革除银两制。但,尚未来得及实施,辛亥革命的枪声在武昌首义中打响,率先由十八个省宣告自治独立,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清王朝便寿终正寝了。
三、称谓不一•面值未齐
身为***总统的袁世凯,于民国三年向全国铸行了镌有自己头像的银币“壹圆”作为法定货币,其铸量最多,流通时间最长。却因政局动荡,形成新的军阀割据,导致了各自为政而自行铸币的局面。
上世纪20年代末,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对军火器材用料的急需,致使铜价暴涨。当时,各省铸币材料的来源,主要靠从民间收集的杂铜和已被废除了的方孔浇铸钱。由于提炼的技术不精,虽经重新回炉熔化,杂质较多,精劣有别而在所难免。
民国初期铜币的正面图形上,多为“铁血十八星军旗”与五色共和的直条旗或星条旗而双旗交叉(北伐战争以后,才被青天白日旗所取代);或铸有“四川军政府” 、“中华铜币”及“民国铜元”等字样。背面的嘉禾图虽多有变化,但却万变不离其宗,这已成为当时铸币之定式,并以“***某某年”作纪年。亦有别出新裁者,如:“新疆喀造***”铜币中(喀什),竟仍以“丙辰、戊辰、己巳、庚午、辛酉、壬子、癸酉”为序号,或以回历作纪年的特殊现象。
该时期钱币的版式和版别繁复(含各种开国纪念币),正反币面的左右两侧列有不同纹饰的卷草花,并辅以五角星、米字星、芙蓉花、六瓣花、十字花、梅花、扁菊、圆点等,或其它的图形作为配饰。货币单位也不尽相同,既有:“圆、半圆、中圆、角、分、半分;又有:毫、半毫、厘、文、仙、钱、枚”等的称谓;有以阿拉伯数字:“1、2、5、10、20、50、100、200、500”;亦有中文的:“壹、贰、双、伍、拾、贰拾、伍拾,壹佰、贰佰、伍佰”;以及“一、二、五、十、廿”等。
铸币材质包括:金、银、铜、镍、铝、锑等。铸币工艺与面值各异,型制大小及厚薄有别,如:河南省就曾铸有500文而厚于常品的铜币。因其虚高在实际流通中无法推行,旋即停铸,故,存世量极为稀少。直至民国中期国民政府统一了币制,通行纸质“法币”,铜币才逐渐被机制镍币所替代。
四、政局动荡•趣闻引发
宪法乃一国建纲立国之法典,而以一个省的名义向全省各地通电昭示,并铸币纪念,这在旧中国军阀割据,自行铸币史上,却是绝无仅有的。
1920年,赵恒惕入湘主政,因外受吴佩孚咄咄逼人的胁迫,内遇人民裁兵示威运动及省内谭延恺等军人的威逼,急欲获得“民选省长”的资格来以利自固。在“无自治无以图存,而自治之精神,非宪法无所表著”的美名其曰下,于次年8月匆匆颁布了《湖南省宪草案》,并经过形式上的审查和“全省公民”总投票表决,在1922年1月1日,正式公布了《湖南省宪法》。为了粉饰太平,还勒令全省各政府部门、商会及民众张灯结彩,庆祝三日,特铸行了“湖南省宪成立纪念”币。
该币有银质“壹圆”与红铜质“当十”及“当廿”之分,而铜质中又有“***十一年一月”和“***十一年一月一日”之别。尤以“***十一年一月•当廿”的版别最为稀见。笔者收藏的“当廿”币,是祖母从长沙带来的传世品,包浆润泽,品相俱佳,且无磨损。直径32毫米,厚1.2毫米。币面上缘为“湖南省宪成立纪念”,下缘为“***十一年一月一日”;背面为条纹交叉的双旗,中间镌有扁菊,四周环以对应的英文。工艺精湛,地章平整,图文清晰而线条流畅。
令人费解的是,币面中央的三横,颇似八卦中的“≡”符号。历来学术界认为其意表示湘中、湘南、湘西,寓指“***十一年一月一日”中的三个“一”。笔者数次回长沙,走访并请教过上了年纪而有关的人士,均认为这一观点的成立只是数字上的累积,应为“宪”字的内涵,即为当时宪兵佩戴的臂章标志,且在书写上同一。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这枚别具一格的纪念币,最终成为旧军阀们打着“自治”、“制宪”等名目,进行地方割据、肆意专权的绝好见证。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在一举攻占中国东北三省后,又紧锣密鼓地积极策划,鼓动并扶持了前清已退位的逊帝——爱新觉罗•溥仪,于1932年2月23日,在“新京”(长春)宣布成立“大满洲国”,年号为“大同”。同年4月复改为“康德”。
在笔者的钱币收藏中,有铜镍质“康德六年壹角”和铝质“康德八年壹角”辅币各一枚,直径均为23毫米,厚1.2毫米,两币正反币面的图案各异。“康德六年”币,正面图案中央铸有一大绣球花,左右两侧各有对称的小五角星,外环紧靠边缘呈齿轮状;上缘铸有“大满洲国”,下缘铸“康德六年”;背面中央竖写“壹角”, 两边对称的“立龙”上方有一“宝珠”,即:民间俗称的“二龙戏珠”图。
此时,前清封建王朝已由民主共和所取代,想必,以“康德皇帝”自居的溥仪,因血统作祟,为显示其出身之“贵”,不忘皇帝的“九五之尊”,以龙纹图形为其徽式,也就不足为怪了。
该币的设计秉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旨意,为了制造伪满“独立自主”的假象,或考虑到中国民众传统的承受心理,在货币上铸龙纹,就要比有东洋印记或其它标识而更具欺骗性。这无疑是日寇在侵华战争中,炮制伪满洲国,扶持傀儡政权的确凿史料之一!
五、乡土印迹•再现货币
1926年5月,国民政府第25军军长,34岁的贵州桐梓县人周西成出任本省省主席,主政期间有所建树而颇具口碑。1928年,他从香港购进铸币机器,在省城贵阳建立了造币厂。
同年,贵阳至桐梓的省道公路竣工通车,特地铸币以示纪念。当汽车第一次行驶在省城街头,路政局还专门出示了“汽车如老虎,莫走中间路。倘若不相信,碾死无告处”的公告,其内容虽浅显而少有人性且缺乏交通法规意识,却提出了人车应分道而行。
该币直径39毫米,重26.2克,有齿边,成色在78%——79%之间,发行量为5万枚。正面镌有“***十七年”和“贵州银币”的字样,中心为“芙蓉花”,下为“壹圆”;背面上缘为“贵州省政府造”,中间是以此车为原型而在28片草叶上行驶的汽车,并隐藏着由草叶构成的“西成”两字作暗记;下缘为“七钱二分”,寓示该币是1928年铸行的;汽车前轮的12根辐条,寓意一年12个月平安吉祥、如意发达。既采用了“圆”,又使用了已被废止的清末“七钱二分”为货币单位,尤为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而于1949年10月中旬,由贵州造币厂铸造的“竹枝银圆”,则是国民政府在大陆发行的最后一种银币。其正面为贵阳市著名的地标——甲秀楼,外圈上缘铸有“***三十八年”,左右两端分镌五瓣花,下缘镌“贵州省造”;背面是三株金竹 (贵阳在宋代称“金竹府”, 故,简称为筑。1942年建市时,首任市长何辑五—— 何应钦之弟,即以金竹为市徽),两边各镌楷书“壹” 、“圆”二字。在甲秀楼图案正门中,有时任省主席谷正伦姓氏的“谷”字为暗记(谷正纲之弟)。这与周西成在“贵州汽车银币”上镌“西成”字样不谋而合。该币因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开工时间不足一月而批量小(仅一万枚左右),其珍稀程度可见一斑。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当十锑币”。民国十八年(1929年)5月21日,周西成在与第43军军长李晓炎(贵州贞丰县人)的争战中,战死于贵州关岭县的鸡公背,李与滇军拥兵入驻贵阳。因追随周西成多年,与周有同乡、同学加至亲(表弟、妹夫)多层关系的毛光翔,被推继为25军军长,随即,赶跑了只当了十八天省主席的李晓炎。当时,贵阳有民谣讽曰:“民国十八年,汉版十八圈。主席十八子,只坐十八天”。说的就是周、李、毛地方军阀在争夺对本省统治权的混战中所发生的这一场闹剧。(民国初年,由四川军政府铸造的银币和铜币上,背面圈内为一篆书的“汉”字,外周环饰有18个小圆圈,故,在川南、黔北一带,民间俗称之为“汉版十八圈”)毛光翔在继任省主席后,组织设计并铸造了“当十锑币”,面值为二厘五毫,即:此四百枚可换银币壹圆。
以锑铝合铸货币在国内实属首创,于世界钱币史上也较为罕见。该币比银辅币的色泽暗淡,面值低,发行后不为人注意而流传甚少。然而,国外和台湾都曾有资料介绍,并将它列为珍稀币种之一。上述两种由贵州生产的银币和锑币,因流通面窄,源于本土而名播中外,无愧为泉苑中的一朵奇葩。
六、独辟蹊径•不懈探索
在各类收藏报刊杂志上,经常可见有关背逆币的身影,藏家以“错版币”号称,标价动辄成千上万,对此,收藏界曾有过一番激烈的讨论。那么,背逆币到底是什么?它又有多大的价值呢?
清代钱模的材质硬度不甚理想,损毁的现象频发,往往在修模与换模中,或将正、反两面模具错配,致使有的钱局所铸之币,即或是同一省而同一类型,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抑或将同一正面或反面的版式模具配用,造成了合背及合面钱;并在正常制币的过程中,偶因模具向左或向右移动,导致了币的正反两面图案不对称,其构成的角度即为背逆币的度数,最大度数应为180°,而无大于180°之理。
在笔者收藏的钱币中,就有两枚各背逆180°和90°的铜币。其中:一枚是由户部机铸的“大清铜币”,在币面中间,阴刻“宁”字(即现在之江苏省),两侧以“丁未”纪年(1907)。乍看,和正常流通币无异,细察才觉币面与背面的蟠龙逆转了180°;而另一枚民国二年(1913),由河南机铸的“贰佰文”铜元,与“大清铜币”一样,背面的“双旗” 由于同样的原因,也出现了类似的偏差,为90°。
其实,这是一种“错位币”而不应称之为“错版币”。不过,这种“错位币”的数量毕竟有限,存世不多,确实还是值得收藏和把玩的。有必要提醒的:在所有清代和民国的机制铜币中,一般均为光边而以齿边的最少,这是收藏爱好者足以引为关注的。
钱币收藏的乐趣在于探讨和研究,且能与同好相互切蹉而互增见识,或能独僻蹊径地从中解读并发现某一段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阐述个人对此认识的见解与观点。唯此,才能将历史与艺术的魅力尽收眼底,获得心灵上的自我满足,并在不懈地探索中去提升自己无上的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