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昨天家里大扫除,发现抽屉里堆着成摞的旧日信件,打开一看,全是学生时代与全国各地邮友来往的信函。信封已经发黄,却承载着往日的记忆。当年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总是精心地挑选信纸、写信、贴票、再把信件投入邮筒,然后期待回音。每每收到回信都欣喜不已,总能从邮友那得到自己想要交换的小票。有时候一天能收到十几封的信件,为此还不少挨班主任的批,好在功课没有拉下。当时的《集邮》杂志是每期必看,结识了不少邮友,打开了潘多拉魔幻般的未知世界。和许多朋友一样,集邮爱好的养成,多是受到父辈的影响。当时父亲在单位收发部门工作,每隔一段时间总带回家里一堆花花绿绿的纸片,教会我什么是邮票,只可惜祝融的一次光顾把父亲的心血化为灰烬。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县城的集邮队伍还是很壮大的,集邮协会定期组织交流,举办邮展,墟日街道小巷摆地摊的也有卖邮票的。打小家里管教就严,除了每年给预定年票,零花钱是奢望,看到喜欢的票实在是囊中羞涩,于是乎连早餐都省下了,1块几毛的,一个月攒下来也有十来块的“私房钱”。本来个子不高的我看起来更是营养不良了。那时候流行汇款买票,沈明邮票社的JT老票、潮汕邮苑的港澳台票质量上乘,深受同学们的追捧和喜爱。每到圣诞、新年,同学之间互送卡片,附上精美邮票便是庆贺首选。
我的爱人是隔壁班的班草。想来可笑,男女之间的交往本是正常,但在那个荷尔蒙萌发的年代,总是显得那么神秘。为了表达倾慕之心,几乎每星期一封“情书”。那时的感情是淳朴的,并没有太多的情情塔塔,更多的是学习上的交流,生活上的关照。在我的影响下,他也喜欢上了集邮。1999那年在县城邮局阿姨的鼓动下,我俩参加了当年建国50周年庆邮展,组建了一部主题为“邮票上的中国文学”展框。选题、挑材、贴片、上框,一到周末便忙地不亦乐乎,当看到邮展上大红字列着自己的名字,那虚荣感啊无限膨胀。结果我们获得了优秀奖,奖品是一套的民族大团结邮票,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参加的邮展,至今难忘。
到后来大家考上了大学,忙于课业,忙于社团,忙于各种考证,除了每年家里人预定当年年册,集邮这个爱好中断了好几年。参加工作了,有了稳定的收入,组建了家庭,过着忙碌的生活,却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通讯越发发达,资讯漫天飞,对各种负面的、稀奇古怪的新闻早已麻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到现在我也没弄清楚隔壁的大姐姓甚名啥,再也没有了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
时代在变,如今的邮票已单纯地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更赋予了保值增值的功能。身边集邮的人寥寥无几,集邮成了“另类”的兴趣爱好。
时代在变,邮政发展的转变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但其赤裸裸的功利性令人发指。炒邮不亚于炒股,到头来伤害的是真正的集邮爱好者。
时代在变,对集邮的那份热诚依然不变。我想留给子孙后代的,除了几本邮册,更重要的是那一笔热爱生活,积极健康的精神财富。
似水流年,重拾集邮,多一份平静,少一份喧嚣……
流年似水,再拾邮缘,留一段历史,品一段故事……
小美在云端
写得好,现在的集邮确实不再有当年的味道了。想想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常捧着一两本插册,去自发形成的交邮市场,相互交流,互通有无,老中青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谓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那时学校的小卖部还能面值买到一些JT票,同学中集邮爱好者能找到一大把,现在这个充斥着功利的浮躁社会,哪里还有这样的情景,还能找回当年的感觉?
“邮票上的中国文学”曾经也是我想做的,大学时代家中进了小偷,多年的收藏悉数被盗,那时自己也没什么经济收入,就心灰意冷了,终于没能做成。前几年,才重新拾起集邮这个曾经的爱好。
时代在变,如今的邮票已单纯地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更赋予了保值增值的功能。身边集邮的人寥寥无几,集邮成了“另类”的兴趣爱好。
时代在变,邮政发展的转变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但其赤裸裸的功利性令人发指。炒邮不亚于炒股,到头来伤害的是真正的集邮爱好者。
时代在变,对集邮的那份热诚依然不变。我想留给子孙后代的,除了几本邮册,更重要的是那一笔热爱生活,积极健康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