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抵制沙俄经济侵略的伊贴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3/10/11 23:40:00
伊贴者,晚清时期新疆伊犁地区官营金融机构官钱局所发行纸币之称谓也。它是抵制沙俄经济侵略、维护货币主权的产物,在近代金融货币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重视。
   
伊犁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是历史上著名的“天马之乡”、“丝绸之路”北道要冲。伊犁得名于伊犁河,素有“塞外江南”、“中亚湿岛”之美称。伊犁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公元前161年,乌孙人定居伊犁,建立了西域乌孙国。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乌孙是西域都护府所辖属国之一。清朝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大小和卓之乱后,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即伊犁将军),驻伊犁惠远城(今伊犁州霍城县东南),并陆续在其周围建起惠宁、绥定、广仁、宁远、瞻德、拱宸、熙春、塔尔奇八座卫星城,统称为“伊犁九城”。伊犁将军是清代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统辖新疆南北两路(天山以北的蒙古准噶尔故地为“准部”,天山以南的叶尔羌国故地为“回部”),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额尔齐斯河上游,天山南北两路,直至帕米尔等地的军政事务。伊犁成为当时新疆乃至中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一直是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成为中亚丝路上最繁华的大都会和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沙皇俄国早就虎视眈眈觊觎这块沃土,因为侵占伊犁,进而可以侵占乌鲁木齐,攫取进入我国腹地的捷径。19世纪70年代,趁新疆出现封建割据势力和阿古柏作乱的机会,沙俄武力强占伊犁地区。沙俄军队侵占伊犁期间,对伊犁地区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掠夺政策,横征暴敛,烧杀奸淫,抢劫掳掠,无所不为。正如列宁所说:“他们就像野兽一样猛扑到他(指中国—引用者)身上。”还强令当地商民使用俄钞卢布,进行金融掠夺,妄图达到永久霸占的罪恶目的。新疆百姓将近代沙俄帝国非法在我国发行流通的卢布纸币称为沙俄“羌贴”。十九世纪60年代起,沙俄羌帖即越过中俄边境侵入我国东北,渗入新疆的伊犁和塔城地区。同治十年(1871年)俄国侵占伊犁后,俄普、俄帖、俄元等沙俄货币更是大量地、源源不断地流入我伊犁市场,作为我国主权象征之一的清朝货币被排挤、吞噬殆尽,一切商品交易全以沙俄货币作为媒介。沙俄通过滥发“羌贴”等货币大量购买新疆的土特产和收兑黄金、白银和新疆红钱,残酷剥削掠夺了中国人民的巨额财富,严重破坏了我国新疆地区的经济,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1875年5月3日,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兵西征,歼灭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之后,积极备战与外交努力并举,准备收复伊犁。光绪七年(1881年)二月,清政府使臣曾纪泽(曾国藩之子)经过与沙俄长达将近一年的艰苦谈判,终于达成《中俄伊犁条约》,条约议定次年沙俄军队撤出伊犁,中国以赔款和允许俄商在新疆贸易不纳税,俄国在嘉峪关和吐鲁番设领事作为代价。1882年,“塞外江南”伊犁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清政府收回伊犁后,为抵制沙俄货币的经济掠夺,维护货币主权、保护民族经济,在伊犁设立官钱局发行钱票—伊贴,流通市场。
   

沙俄强占伊犁期间,见新疆当地流通使用的铜钱,不论是南疆的红钱,还是北疆的制钱皆铜质纯净,含铜量高,铜材质量好,千方百计使用无用的废纸羌贴低价收购掠夺新疆铸造的铜钱运回国内,熔钱取铜,改铸铜器皿,或用作军工原料,牟取暴利。加之因封建割据势力、阿古柏作乱和沙俄入侵的影响,南北疆各铸钱局已被迫停铸多年,致使新疆流通货币严重短缺,出现了“钱荒”。因此,清政府收回伊犁后,俄普、俄帖、俄元等沙俄货币仍然充斥新疆及伊犁市场。为了抵制沙俄货币流通,缓解市场货币流通短缺问题,光绪十四年(1888年)伊犁知府潘效苏就报请在伊犁设立官钱局,恢复制钱旧法。第二年伊犁将军色楞额再次奏请,请求设立官钱局,发行制钱票,与制钱搭用,以堵塞“边圉漏厄”。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批准在伊犁府下辖的绥定城、宁远城各设立一所官钱局,拨成本银八万两,正式发行了纸币,俗称“伊帖”。这种纸币采用油布制成,以制钱为兑换本位,面额有制钱一千文、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共四种。初发时,以制钱五百文抵白银一两,用者不甚踊跃,后改为制钱一千文抵银一两,极大地提高了商民使用的积极性,“伊帖”流通使用日广。光绪十八年(1892年)伊犁知府潘效苏又在伊犁将军府所在地惠远新城新设立官钱局一所,名为“伊犁官钱总局”,次年正月也发行了“伊贴”纸币(也称新票),主要是为了收回光绪十五年绥定、宁远官钱局发行的油布质“伊贴”旧票,正如《新疆图志》所言,此次发行主要目的是“清底票而查假票也”(《新疆图志》卷三十五《食货》四《纸币二:伊犁局》)。
   

绥定城、宁远城官钱局发行的伊贴旧票,可能是回收比较彻底的缘故,目前尚未见到纸币实物。现在所能见到伊贴实物,只有宣统元年(1909年)伊犁官钱总局印制发行的伊帖新票。根据史籍记载,伊帖新票面额为制钱一千文,发行了十万张,抵白银十万两。但现已发现面值“制钱壹千文”和“制钱贰千文”的伊帖新票实物。两种面额的钞票除票面主色调有少许差异外,其余图文内容基本一致。“制钱壹千文”票正面图纹为蓝、黑两色为主,背面色调为浅棕色;“制钱贰千文”票正面图纹以棕黑为主色,背面为绿色。伊帖新票为竖式设计印刷,票幅长186毫米、宽110毫米,纸质优良,印刷精美,华贵美观。钞票正面中央为一牌坊式框格,框格正上方天头部分分两行横书“伊犁官钱总局”汉字,框格下方地格部分分三竖列展示钞票主体内容,右侧为冠字编号“X字第XX号”,中列为钞票面值“凭票取制钱壹(或“贰”)千文整”,左侧为发行日期“宣统元年 月 日”,钞票面值“壹千(贰千)”、发行字号及发行日期等均系发行时用毛笔临时填写的,发行字号上加盖有红色发行章,面额数字上加盖有押数章,发行日期下方加盖有“官钱总局”红色长方图章,为发行单位章。在长方形边框最外侧有警示语,右边为“认票不认人”,左边为“失票不挂号”。牌坊式框格外侧印有双龙戏珠及海水图案,精美大方,因此,此票又称为“伊犁龙票”。
   

双龙戏珠图案外边还有花边框,其四个边角印有满文“壹两(贰两)”的纪值文字。花边框内嵌印了一篇270字的短文,内容是关于纸币流通好处及其流通理论的,为我们研究当时的货币思想提供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实物资料。短文自右向左竖行直读,其文曰:“珠玉珍贵之品,便于收藏携带,而不便于市面流通。铜币重滞之物,便于市面流通,而不便于收藏携带。有流通之益,而无重滞之弊,厥惟纸币。纸币之用,信也,凭也,不过券之一分类。其用之最便利,需之最普通,易繁难为单简,则尤莫过于钱票。布帛菽粟,生人之大命也。士农工商,斯世之营业也。神其交通,易其有无,钱币之用有时或转绌于纸币之下,何也?钱币居子位而纸币居母位也。故利赖尤重,人人乐用之,便安之。为之赞曰:钱即是票,票即是钱,取携自如,惟其所便。流通尽利,子后母前。无耗无折,字母相权。赢千累万,捲而怀之不盈握。航海梯山,什而袭之不盈椟。藏焉密,输焉速,通便利用处其独。五品之币,百物之需,勿谓片楮,实管其枢。是虚非虚,是实非实,即虚即实,毋失其信用之质。”钱票右边沿有毛笔书写的发行编号并加盖有骑缝章,表明该票为多联式票券(至少有双联,除流通正票外,还留存有存根)。钞券下首有细小文字“北洋官报局印”,表明了印制单位(如图1)。北洋官报局是近代最重要的官办出版印刷机构之一,1901年8月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创办于天津河北狮子林集贤书院旧址。该局从日本选购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并聘请日本精铜版、石版、照相制版及印刷者担任技师,又从上海雇活字版印刷工人从事印刷。除印刷出版清末创办最早、最有影响的地方政府官报—《北洋官报》外,还为多家官办或民间金融机构印制了钞票。
  

 背面有一长方形花边框,其四个边角印有纪值文字,其中左上角及右下角印有阿拉伯数字“1”或“2”,右上角及左下角印有大写汉字“壹”或“贰”。花边框内从上到下分为三格,分别为汉文、满文和维吾尔文三种文字,其内容为官钱局发行伊贴的布告,其文曰:“为防假冒事:查制造钱票,原以便携带而资周转,如有奸徒仿造假票,欺骗害人,已奉军帅出示查拿在案。诚恐未及周知,用特布告城乡部落,遇有行使假票者,扭送钱局究办。如不能辨认,务记明来手,以便根究,庶闾阎免受欺蒙,不负军帅谆谆谕诫之至意也。官钱局谨布。”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语言文字各不相同。为了便于各数群众辨认和使用,特意采用汉、满、维三种文字印制布告,这在清代官方或民间印制发行的纸币中都是很少见的(如图2)。
   

19世纪中期,欧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突飞猛进,而中国依旧在封建农业文明道路上徘徊。鸦片战争始,崛起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次侵略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到19世纪60年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疯狂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成为其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如提供奴役性贷款、抢夺铁路修筑权、开办厂矿等。还无视中国货币主权,肆意设立银行、强制发行各种货币在华流通,加强对中国人民的经济掠夺,以此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取高额利润,并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中国经济社会造成深重的灾难。新疆就是近代遭受列强经济侵略、货币掠夺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9世纪下半叶,沙皇俄国和阿古柏占领新疆期间,在南疆广泛通行阿古柏铸造的铁刺金币、天罡银币和普尔铜币;在北疆非阿古柏控制区仍使用沙俄、布哈拉、浩罕汗国货币;在伊犁市场流通则完全为俄普、俄帖、俄元等沙俄货币所控制,而作为我国主权象征之一的清朝货币则被排挤出市场流通领域。因此,伊贴的发行是对沙俄经济侵略的有力反击,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挽回本国货币主权,抵制外国货币流通,缓解“钱荒”满足市场流通需要,稳定经济金融秩序,活跃城乡经济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伊犁发行伊贴后,新疆各地纷纷设立官办金融机构发行红钱票和银两票等纸币代替沙俄货币流通,这些纸币发行后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商民贸易乐于使用,羌贴等沙俄货币渐被驱逐出新疆市场。
   

伊帖流通范围不广,仅限于伊犁地区一府两县,一府即伊犁府,两县即绥定县和宁远县,因此发行数量不多。民国成立后,新疆都督杨增新为统一新疆全省币制,曾用省票六钱折合伊贴一两的比价兑换回收伊贴,导致现今伊贴实物存世数量极少。伊贴面额较大,只见“制钱壹千文”和“制钱贰千文”两种,缺少辅币,找零不易,市场流通常以伊贴部分票面充当辅币来找零使用。如周东郊《新疆十年》记载:“伊贴每张合银一两,一两以下,无法找零。如用五钱,则将此伊贴撕下一半;如用贰钱伍分,则撕下四分之一,流通市面。”这种奇特的找零方式使得伊贴纸币被大量撕毁了,这也是造成如今伊贴实物非常罕见的重要原因。伊贴已成为清代纸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之一,《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清代卷仅著录“制钱壹千文”票一种,据说壹千文票存世数不足十枚,保存完整的更属可遇而不可求,极为珍罕。2011年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上拍了一枚保存完好、六成新的“宣统元年新疆伊犁官钱总局制钱票壹千文”伊贴,估价10万—20万元人民币,最后以115000元人民币成交。而“制钱贰千文”票,不见于史籍记载,更为罕见,除上海博物馆与著名收藏家李安深各藏有一枚外,未见其他收藏记录。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春季拍卖会上拍了一枚李安深旧藏的“宣统元年新疆伊犁官钱总局制钱票贰千文”伊贴(七成新),起拍价60万元人民币,最后以84万元成交。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雨中
2楼
cjiyou 发表于:2013/10/11 23:41: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唐努图瓦1934年5戈比。国人很少知道这钱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99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