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结缘新龙半开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3/10/11 23:49:00


师文涛

在云南,对于收藏钱币的人来说,新龙半开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钱币。 云南新龙半开在云南经济及货币史上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它是辅币,却一度占据着主币的地位,它以其铸造时间长(从清朝一直到民国)、数量大(特别是民国时期)、成色杂(高至八成,低至四成,甚至有纯是铜质、锡质的半开)、版别多(据说有10多种,甚至更多)而著称。

我见过的第一枚银币就是新龙半开,本地人通常叫半块。那时我还没有收藏钱币,对钱币一窍不通。在云南民间,它是使用最多的一种老银币,因为数量多,容易得到,老百姓家里盖房子时用它来垫土,或者用来浇筑在房梁里,以求吉利;还有的在老人去世时,要放一枚在石碑的座子下面。更多的则是用来打首饰,如小孩戴在脖子上的银项圈、银锁,虎头帽上的银老人、后牌等,妇女戴的戒指(俗称圈子)、耳环,围腰布上的银链及其它装饰物…再加上现在如火如荼的钱币收藏热(因为版别多,容易激发大家的兴趣),因此需求量很大,正因为需要量大,所以,不管是真的也好,还是新仿的赝品,都特别多,而且造假的技术越来越高。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送了一枚给我母亲,我曾经看过。参加工作后,我自己有了收入,不知不觉喜欢上了钱币,有一次在街上一个妇女摆的卖杂货的小摊上,见到几枚白色的钱币,其中就有我见过的半开,经过讨价还价,我花了35元钱买了一大一小两枚银币(大的是一枚印度座洋),心里非常高兴,拿给家里人看,又把家里那枚找出来细细比较,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一比,问题出来了:家里那枚颜色是灰色的(因为有包浆),细处是白色的,文字、图案都很清晰。我买的这两枚,颜色一模一样,都是白色,但细处能看出是黄色(黄铜质),而且文字、图案非常模糊。从这些可以看出,我高价买来的两枚银币都是假货。经过一次次交“学费”后,我终于能辨别新龙半开的真假了。现在造假的技术越来越高,有的从正面乍一看跟真的一模一样,只是背面的龙显得粗糙,两只眼睛眼圈特别大,也有的正面是老版“光绪元宝”图案,背面是新龙,故意弄成错版的样子,以迷惑不太懂的人。甚至还出现了高仿品,更让你难以捉摸。刚开始收藏的时候,觉得跟其它钱币上的龙比起来不太好看,版式也很单一,云南民间把这种龙称为“困龙”(我怀疑是“夔龙”的误称,而把老版龙称为“满龙”,我怀疑是“蟠龙”的误称。),看上去真的是被困在珠圈里面,缩成一团,一点都不舒展,没有气势,文字、图案看上去都一样,不像老版银币上的龙给人一种翱翔九天的感觉。所以最初价格低的时候买得很少,后来知道它有很多版式,一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想到价钱步步上涨,最高竟涨了差不多18倍,有的甚至更多,无奈只能偶尔碰到特别想要的买一点。

随着钱币知识的积累,我逐渐知道,新龙半开除银的外,还有铜的和锡的。因此,要收藏研究云南新龙半开,就应该有各种材质的半开才算完整,但市场上银质的半开多见,而其它材质的稀少,也许是由于真半开多,假半开更多,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把其它材质的也作为假的来对待,其实要分清是新的还是老的。前几年我曾经见到一枚红铜质半开,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根据它厚厚的包浆,我认为它应该是真的,所以我把它买了下来。2011年3月份我到乡镇的一个老人摆的地摊上,一眼看去都是新仿的假半开,刚要走,老人拿起一枚半开递给我,我接过来一看,是一枚红铜镀银的半开,字迹清晰,不仔细看肯定会以为是假的,我按捺住心里的高兴,照他所说的价格买了下来。有了这两枚,我迫切地想要得到一枚锡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2013年7月7日中午,我偶然在一个老人摆的古董摊上见到一枚非银质的新龙半开,虽然它背面的龙纹很模糊,但根据它正面的文字,我断定这是一枚老的半开,因为这枚半开被放在外面卖,而真的一般是不会随便放在摊子上的,摆出来的一般都是假的,除非卖的人自己也不懂,我就曾在满是假的中间,捡过几次漏,所以我知道老人是把它当成假的,本以为又可以捡一个小漏,可当假的买也不便宜,花了25块钱才搞定,从颜色来看,我认为它的材质应该是锡的。

得到这枚半开,我就有包括银质(高银、低银都有)、红铜质、红铜镀银和锡质的云南新龙半开,这样,从材质上来说,就是一部半开的发展史了。












云南省陆良县文化小学 师文涛 邮编 655699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8887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