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葡萄牙淘到的一枚记念章引发的联想
今年十一长假,我去葡萄牙旅游,在旅游时淘到了一枚很大黄铜的铜记念章。(图1)。直径;80mm.厚;5.5mm.重;204.8克。
此铜记念章保存良好,没划痕,印制的很清晰,是个上等品;正面是个的着古装裙的女学者,手拿圆规歪头在画的图。上面文字;direcca0-geral dos edficiose monumentos nacionais。(全国MHOP研究所)。背面写有50‘Anversa’rio。1929-1979。(Anversa’rio)应是枚研究所50周年的记念币。背图是个教堂或研究所的建筑的图,教堂式的建筑很雄伟。(图2)
.。 回到国内,闲暇时我手捧着此一枚在葡萄牙淘来的铜记念章,细细的品味;此大铜章当然无法与我在西班牙普拉多国家博物馆看到的那枚葡萄牙国宝级的铜章(铜章的
http://www.coinsky.com/htm/bbs/topic.cgi?id=1356883)相提并论,但在我自已的藏品中则此枚算的上是个美品了;图很清晰,应是头模的制品。此穿古装裙的女学者,与中国穿古装的仕女构图完全不同。中国穿古装的仕女皆是头大,身材小,手持女工锈品,梳妆镜,乐器等造形。此女手持圆规,头小,身材修长,还歪着头,仿佛很投入的样,初看上去,感到人体比例不对,细看这是典型的西洋画法,完全附合的西方的透视学效果的构图原理。
西方的透视学真奇妙!把这章侧放,图3的视觉;竟是此女手持圆规,头不小了,身材也不修长了,是个很丰满的中年妇女了!](图3)
看着记念章上那位手拿圆规在女学者,我联想翩翩;
西方的许多国度,有着光辉的古代文明。人类的文明从来就是相互融通的。看着手持圆规的女学者,我想到与中国古代科学家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的西方古学者-利玛窦。图4,
.图5[TT]
yrff
为记念这位对我国有贡献的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利马窦。2010年2月7日-3月20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利马窦展”。北京首都博物馆(图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6号(近白云路)。
电话:010-63393339
门票及开放时间:免费(部分展览仍收费),售票时间:9:00—17:00(16:00停止售票),(周一闭馆)。
.展出时我去看了;利玛窦(1552~1610)Ricci,Matteo,他是明代万历年间旅居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图)
。1571年在罗马加入耶稣会,在耶稣会主办的罗马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并从师数学家C.克拉维乌斯学习天算。后被耶稣会派到中国传教,于万历十年(1582)七月抵澳门,次年获准入居广东肇庆 。十七年移居韶州。二十八年十二月第二次到北京,进呈自鸣钟、《万国图志》等方物,得明神宗信任,敕居北京。三十八年在北京病殁。利玛窦在中国度过后半生。他取汉名,习汉语,着儒服,行儒家礼仪,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宗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名噪一时。他又向欧洲介绍中国国情 ,为明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著译,数学方面有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地理学方面有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语言学方面有《西字奇迹》(今改名《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西字奇迹》以西法之音,通中国之音,使向来被人看作繁难的反切,变成简易的东西,是中国汉字拉丁化道路之始。万历三十六年末,利玛窦根据在中国传教期间的经历和见闻,开始把所了解的中国情况用意大利文记述下来,此即《利玛窦札记》。他死后译成拉丁文,并增补部分内容,于1615年以《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为题,在德国出版 。全书共分5卷 。该书是耶稣会士介绍中国国情的重要私家著作,对研究明代中西交通史、耶稣会士在华传教史和明朝后期历史,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出版后被相继译成法、德、西等多种文字。中译本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
他在写给耶稣会的报告中解释了在南昌传教成功的原因:一是因为当地从没有见过外国人;二是利玛窦的记忆力非常好,以至于许多中国人都想学习,他也因此用汉语写了一本《西国记法》的书来介绍他的记忆方法;三是它能够运用四书五经来宣讲基督教的教义;四是他的自然科学知识;五是传说他会炼金术;六是有人向他求教基督教。
看着此铜章背面的背图;一个教堂式的美丽建筑,很雄伟。
我回想起我在葡萄牙旅游时对于看惯了中国式庙宇我有幸进到热罗尼姆修道院参观时的感到的震撼;热罗尼姆修道院(Mostoeiro dos Jeronimis)建于1502年,是座宏大的歌特式建筑,是葡萄牙最大的教堂。(图7)
地址;R dos jer o nimos 31400 Lisboa。电话;00351-213620034。
它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里安放着航海家达迦玛的石棺,石棺上刻有航海标记,修道院后院的徊廊的装饰以航海题材为主。(图8)
。1755年里斯本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整个里斯本毁于此场大地震。唯有热罗尼姆修道院大教堂屹立不倒。可见热罗尼姆修道院大教堂在建筑设计上的高超!
1385年-1580年葡萄牙进入了航海大发现时期,成为了海上强国。在人类航海科学上应是当时的文明先进国家了。在教堂的建筑上同样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的就是在离热罗尼姆修道院几百米的地方的贝伦塔(图9)
.耸立在特茹河的北岸。此塔建于1500年,是当年扼守里斯本门户的军事要塞。也是当年航海家扬帆出海处。它也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图10)石塔分为三层,顶上是露台,在露台可眺望到特茹河的南岸的耶稣像,隔街的热罗尼姆修道院的宗教建筑群。
.看着此三层的贝伦塔,似曾见过面。我想起来了;是开平碉楼;
.它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据查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其特色是中西合璧。(图11)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为,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我想当地民众华侨可能是受当时的文明先进国家葡萄牙的影响,按葡人的贝伦塔造型,在村中修碉楼以求自保。取得显著的自保效果,看来人类的文明从来就是相互融通的啊!
离贝伦塔不远就是矗立在特茹河畔的航海家纪念碑了!(图12)
.这里记载着葡萄牙航海家们征服海洋的梦想。航海家纪念碑如同驶向大西洋的古老帆船,立在船头的是当年葡萄牙国王的儿子亨利,他运用太阳星相测定航线,并建造新型帆船,使航海家们的远洋梦想成为可能。站在亨利后面的是达·伽玛,是他发现了欧洲至印度的航线。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则位居第四,手捧一座地球仪。哥伦布是西班牙人,但却是在葡萄牙学会航海技术的。
航海家纪念碑所在的广场,有巨幅的世界航海图,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铺成。它详细记载了当年葡萄牙航海家周游世界、发现新大陆的光荣史。
葡萄牙1996年出了一枚面值200埃斯库多的大镍记念币
,此记念币很大,直径;35mm.重;20.9克.厚;2.7mm。,此币的联接;
http://www.coinsky.com/htm/bbs/topic.cgi?id=1356394上几个中文,葡萄牙文"1582年台湾",它是记载1582年,一艘葡萄牙商船在台湾海域遇到海难,因此葡萄牙人成了欧洲人中最早登陆台湾的国家,比荷兰早的自豪事绩。据说西方人称呼台湾"Formosa",就是葡萄牙水手远远看到台湾时喊出来的,意思是“美丽岛” 。
在贝伦塔上看到的横跨特茹河的那坐大铁桥,就是“四二五”大桥。它是欧洲第一长的吊桥,也是葡萄牙的骄傲。它与美国的旧金山的金门大桥是一模一样的。它建于1962年11月。入夜,“四二五”大桥的桥灯把红色的铁桥轮廓勾画成起伏的彩带。在里斯本市内就可清楚地看到。
我在中国的家中,我回想着那座大铁桥横跨特茹河的那座“四二五”大铁桥;
仿佛领会到了;那分明是座东西文明相互融通的大桥。500年前年仅30岁的满腹西洋算数,才华横溢的利玛窦就是乘船经过这个地中海口,经过艰苦的跨海航行,把先进的西洋几何算法传到遥远东方的中国。500年后有3000年文明史,讲厚德包容的中国人,一直没忘记这位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