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作者:王家年
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3年12月下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笔者爱好古钱帀收藏20多年,读过几十本专家学者编著的有关古钱帀方面的书,令我喜忧参半,收藏有数百个品种的几千枚古钱帀。
在2000年的一天,笔者在上海一个古玩市场遇见了一枚金代的“承安宝货”折五型方孔圆钱,青铜质,生坑入骨锈下是黑褐色地,再下面是铜色。从材质、形制、文字、字体、穿口、地张等诸个方面来判断,应为真品,且要价不高,三元,也没见有第二枚,犹豫再三,就买下,属知假买假,现在想起来有点“叛逆”。 为什么买下呢?原因很简单,几乎所有与“承安宝货”有关的书籍和文章,几乎众口一词地说铜品为“伪品”、“赝品”必伪无疑。但这枚“承安宝货”看不出作伪痕迹,那时关于“承安宝货”“伪品”的说法以及已形成的“伪品”概念,先入为主地深深地印在各位泉家、集币爱好者的脑海里,所以,卖主也开不了高价。 承安宝货,金景宗完颜璟承安二年至五年(1197年至1200年)所铸。《金史》里记载不详细,系银铤改铸,自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至承安五年(1200年)因发生惨杂铜铅私铸等情形而停止使用。据说戴葆庭先生在校正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的文稿中则认为铜铸的是假货,他说“金‘承安宝货’系银质货币,凡铜铸者均是伪作。”这个定论一直沿用至今,到底有没有铜制的承安宝货呢?史书文献并没有记载,也没有出土资料佐证,所以铜制的承安宝货一直被认定为假-币。其实,“承安宝货”钱,真假争议近百年了。 到了2004年,读了笫2期《内蒙古金融研究一一钱帀专刊》上刊登了裴元博先生的《承安宝货确有方孔铜钱真品传世》的文章,肯定了“承安宝货”铜品的存在,同时指出金代不少品种曾被专家学者判为假帀的货币确实存在真品,如天辅、天眷、明昌、崇庆、至宁等,只是存世量极少而已。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庆幸我有了承安宝货、天辅元宝各一枚。 先后又读了戴志强先生读李卫《辽金钱币》有感摘录和泉痴山人的博文《承安宝货确有方孔铜钱真品传世》补议摘录。使我对金代“承安宝货”钱帀有了新的认识,不仅铸有铜钱,有鎏金钱,还有银钱。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铜钱传世,每等钱都有几种不同的版式。 我完全赞成裴元博先生、戴志强先生、泉痴山人的观点,挑战那些传统的定论。如今,在各个领域里都在挑战那些传统的定论,例如:“市场是永远正确的”,经济学专家吴敬琏老先生指出:“正常的市场是永远正确的,而不是权力控制下市场”。是因为当时的那些概念、理念、观念,本来就不正确,误人子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所以,被颠覆了。 我认为制造假钱帀的最重要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获取巨额暴利。然而制造假钱帀和假钱帀作旧的成本并不低,仼何产品要降低成本的唯一途径是扩大产量,如果这两个条件都不存在的话,作假的意义有多大呢?难道贴本欺世吗? 事隔十几年,现在想起那枚“承安宝货”,不禁想起了陈达农先生在《古钱学入门》一书中指出:“搜罗名品伪制者反较常品真泉为难耳。”陈达农先生曾想编一本反映伪造古钱币方面的书,终因找不到较多名品“赝品”而未能如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