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各地军阀割据势力相互混战,继而又纷纷设厂铸造铜元,用以筹措军费,竞相滥造,营私分肥,毫无章法,逐致铜元质地恶劣,铜元对银元的比价暴跌。北洋政府时期的钱法更坏,各省不仅没有停铸,反而纷纷增添新厂,有些造币厂设备落后,铜质低劣,甚至采用原始的土法翻砂铸造,所造铜元质量甚差,面值增大,以牟取暴利(图1-32至1-35)。北伐以后,铜元逐渐被镍币所代替而退出流通领域。建国前夕,铜元只在贵州、绥远等地出现(图1-36至1-38),但这只不过是铜元在中国历史上的回光返照而已。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为了对敌斗争和巩固革命政权,曾先后铸造和发行铜币数种(图1-39至1-43),这对于活跃根据地经济,增加苏维埃政府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冲破敌人经济封锁进行物资交流,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而保障了苏区军事斗争和经济建设需要,使苏区的生活有了改善与提高。
中国铜元的出现,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机器制造铜元比范铸制钱的生产效率高得多,造价相对要低。其次,中国铜元在实质上与银元相挂钩,形态上与银元相一致,进位也较简捷。第三,中国铜元在形式上比方孔制钱造型规整,花纹细腻,大小适中,便于人们认用。
中国铜元产生的历史渊源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来源于港仙。初铸时,完全仿照香港铜仙的形制,并以“仙”为计算单位,取消中孔,花纹细致,式样整齐精巧。其次是来源于制钱。清朝末期,由于通货膨胀,制钱已一蹶不振,光绪中期后,制钱已经很少铸造,且又多被销毁改铸小钱,钱法更坏,铜价昂贵,恢复制钱铸造已不可能,试用机器改铸制钱也遭失败,为了顺从历史发展的需要,从仿铸铜仙币进而按中国制钱的习俗,把计算单位从“仙”改为“文”。所以,铜元在形式上是改变了,但实质上没有脱离制钱的体制。第三是直接来源于大钱。大钱原是制钱制度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咸丰年间所铸大钱面值主要有七种,最后只有当十大钱保留下来在市面流通,并有取代制钱之势。定制后的铜元,就是将大钱的形式参照港仙式样加以改制,“每枚当制钱十文”,实际上是将原来的当十大钱由范铸改为机铸,由有孔改为无孔,由粗糙改为精致,因此他与当十大钱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铜元走向衰亡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铸造铜元的目的不明确,这是铜元不能持久的首要原因。清末广东始铸铜元,其籍口是:“钱价日涨,银价日落”,仿铸外洋铜仙,“以救钱荒,而挽利权”。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陈其璋虽提出了铜元与制钱的“母子相权论”的建议,清廷也未付诸实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令各省仿铸,还是以“制钱缺少,不敷周转”,铸造铜元“以代制钱之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根本没有改革币制的意味。第二,圜法不良,有法难行,无限制的增铸,是铜元走向衰亡的直接原因。政府信誉的保持对货币信誉的稳定起重要作用,铜元从诞生就与银两、银元、制钱并行,在使用中它只是对制钱有一个较稳定的比价,而与银两、银元没有法定比价和主辅币关系,这就增加了货币多元化的复杂性。清廷和民国政府均视铸造铜元为聚财和筹措军饷之道,纷纷设置局厂,不加限制的滥铸,仅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年间,就铸造铜元120多亿枚,民国时更是有增无减,致使铜元泛滥成灾,而政府在回收铜元时往往不按面值,甚至也不按市价,设局过多的地区往往抵价向外地倾销,而某些省又禁止外省铜元流入本地,致使铜元信誉下落,最终被淘汰。第三,交通不便,流通不畅,私铸盛行,竞相渔利,是铜元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铜元在中国历史上铸行虽不到半个世纪,但大部分时间处于紊乱状态,由于铸造铜元有利可图,政府以此聚财,军阀及各地势力,甚至外国人也视之为发财之道,于是“民私”、“洋私”纷纷出笼,表现在铜元上是重量由重到轻,质量上是由好到次,面值上是由小到大,反映在经济上是政府财政经济状况的恶化,即通货膨胀。加之当时交通不便,铜元多集中在大中城市而过剩,而偏僻地区仍感到不足,甚至出现钱荒,有些豪商官吏操纵铜元价格,使之波动剧烈。
第二节、中国铜元的类别
收藏与研究铜元,注重版别品种之多,故每得一批铜元,总要仔细观察、对比,以期有新的发现,增加新的藏品,集币之乐莫过于此。因此在收藏与研究中,对其进行较详细的分类和深层次的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中国铜元的种类之多、版式之杂,恐怕世界各国没有与之相比的,但只要掌握规律,仔细观察,是能够泾渭分明的。
一、中国铜元从内涵上区分有三个方面
(一)从铜质上来区分
中国铜元就其铜质来讲大体上有四种。一是红铜质,又称紫铜,颜色呈紫红色,在机制铜元中最为常见,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最初规定其成分为铜95%,铅4%,锡1%。政府总厂及地方厂最初所铸铜元多为红铜质;二是黄铜,颜色呈金黄色,其成分主要为铜锌合金,据说为60%铜和40%锌。铜锌合金的铜元主要有奉天光绪元宝十文、二十文铜元,其次是广东民国时期的铜仙币、广西民国壹仙铜币、云南铜仙币及四川军政府铜元等;三是杂铜,也称青铜,颜色呈暗黄色,其成分主要为铜、铅等成分组成,原料多是收熔旧制钱或民间杂铜。如山西中华铜币及各地后期铸币;四是白铜,因其含镍成分较多,故也有人称之为镍币。其主要成分一般是60%铜和40%镍混合而成。中国铜元中所见的白铜币,一般为试机或呈样币,均较为珍贵。
(二)从文字及图案上来区分
中国铜元由于铸造厂局多,加之热处理不得法,币模容易损坏,即使同一币模,中途修版后再铸又有变化,其版式的不同,大多体现在文字及图案上。在文字的区别上,有大字、小字之别,如云南大清铜币有大“云”字、小“云”字;吉林大清铜币有大“吉”字、小“吉”字;福建官局铜元有大“闽关”、小“闽关”等。英文字也有大小之分,如北洋光绪元宝二十文铜元背英文及湖北光绪元宝十文铜元背英文等,都有大小区别。除此之外,“宝”字也有“缶”宝、“尔”宝之别,位置有“高宝”、“低宝”之别;大清铜币正面中心的纪地文字有阴文、阳文之别;在字体上还有楷书、隶书区别等。图案的区别就更多了,如龙图有坐龙、立龙、飞龙、蟠龙、乙字龙、方龙、部颁龙和新版龙等;龙尾又有长尾、短尾、齐尾及大小尾;龙须又有直须、卷须及长短之分。另外,各地龙还有各地特点,如北洋龙、山东龙、湖北龙、湖南龙、奉天龙、吉林龙、浙江龙等。龙图外有的配有珠圈,有的无珠圈,珠圈又有大小之分,珠点也有多少之别,若细分就更多了。在花纹的装饰上,如花星有一点、两点、五点、六点等,有十字星、米字星、五角星、扁菊花、圆菊花、梅花、万年青、金钱图、太极图、党徽图、古布图、十八星图等。其他装饰性图案也很多,如嘉禾图、双旗图、三旗图、曼叶图等,各地图案都有其特点与不同。因此,中国铜元的文字、龙图、云饰、花饰丰美多姿,各省均有数十种,举不胜举,它为中国灿烂绚丽的货币文化增添了异彩。
(三)从铜元面值上区分
中国铜元面值种类繁多,恐怕在世界货币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主要有六类:以“文”分等次的有五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一文;以“仙”分等次的有五仙、二仙、一仙;以“分”分等次的有五分、二分、一分、半分、五厘;以“枚”分等次的有五十枚、二十枚(双枚)、十枚、五枚、一枚;以“个”分等次的有当一百个、当五十个、当二十个、当十个;还有直接与银元挂钩的称谓:市银一分五厘、当银元半分等。通常流通的多为十文和二十文两种,其铸额特大,十文者人们称之为当十铜元或“单铜元”,二十文者人们称之为当二十铜元或“双铜元”。铜元的流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大体上湖北、江西、北京等地多流通双铜元,单铜元的流通区域最广,除大铜元流通的区域和边疆地区外,几乎在全国范围内通用。而单铜元与双铜元在流通区域的某些地区,随着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出现相互交错现象。某些地区则专流通大铜元,如湖北的沙市、宜昌地区用当五十铜元,汉水上游和湖南西北地带用当五十至当二百大铜元,四川后期全部用当一百和当二百文大铜元,东北三省曾用俄国铜元,后期还使用日本、朝鲜和伪满洲国铜元等。
图1-32民国开国纪念十文(劣质径28)001背.jpg
图1-32民国开国纪念十文(劣质径28)001面.jpg
图1-33民国湖南双旗十文(劣质径28)001背.jpg
图1-33民国湖南双旗十文(劣质径28)001面.jpg
图1-34民国四川二百文(劣质径34.2)001背.jpg
图1-34民国四川二百文(劣质径34.2)001面.jpg
图1-35民国甘肃天水仿山西二十文(砂版径32)001背.jpg
图1-35民国甘肃天水仿山西二十文(砂版径32)001面.jpg
图1-36绥远古布白塔一分铜币(径20.3)001背.jpg
图1-36绥远古布白塔一分铜币(径20.3)001面.jpg
图1-37绥远古布白塔五分铜币(径31.5)李平文001背.jpg
图1-37绥远古布白塔五分铜币(径31.5)李平文001面.jpg
图1-38贵州当银元半分铜币(径36.8)001背.jpg
图1-38贵州当银元半分铜币(径36.8)001面.jpg
图1-39中央苏区一分铜币(径17.8)001背.jpg
图1-39中央苏区一分铜币(径17.8)001面.jpg
图1-40中央苏区五分铜币(径26.6)001背.jpg
图1-40中央苏区五分铜币(径26.6)001面.jpg
图1-41川陕苏区赤化全川二百文铜币(径30)001背.jpg
图1-41川陕苏区赤化全川二百文铜币(径30)001面.jpg
图1-42川陕苏区大二百文铜币(径34)001背.jpg
图1-42川陕苏区大二百文铜币(径34)001面.jpg
图1-43川陕苏区五百文铜币(径32.8)001背.jpg
图1-43川陕苏区五百文铜币(径32.8)001面.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