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古钱与旧事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4/1/27 21:44:00

2014新年征文16--古钱与旧事 (我心悠悠)

在下属鼠,随着2014年的到来,已虚度55岁。我是什么时候爱上古钱的,想来模糊。
      记得儿时,吃饭是一件很难很大的事。常常每天吃两顿,到了晚上,母亲会说:“睡吧,睡了就不饿了。”姐姐们会忍着,不说话;我不忍,就哭。母亲从一个破陶缸里拿出早饭留下的一个锅巴或窝头,算是对我的“特殊照顾”。总之,那日子是糊里糊涂、歪歪扭扭的,但那时候我却有一枚清清楚楚、周周正正的乾隆通宝(这是我后来“研究”的结果,当时只知道是“铜钱”“皮钱子”)。
    那时,全家挤在两间草屋里,窗是木格的,屋里很暗。靠门敞亮的地方,放着一辆纺车,很黑很旧的一辆纺车,地上是一面鸡头叶大小的草苫子,还有一个小簸箩,小簸箩里满满的是针头儿线脑儿。祖母还健在,就坐在草苫子上“嗡嗡嘤嘤”纺棉花。不知是哪年哪月哪天,我换了秋装,祖母教我系裤带,我横竖学不会。祖母就从小簸箩里摸出一枚铜钱,系在我的裤带上,另一头是套儿。我只需把铜钱扣在套儿里就完事儿了,很方便。
这枚铜钱伴我一秋一冬,又一秋一冬。最后,只剩里心还是黑漆色,边轮已是金黄金黄。时至今日,我脑海里还磨不去那黑漆和金黄的记忆。
     大约10岁时,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寨墙边玩儿,从泥土里抠出几个圆形方孔之物,伙伴中我的年龄最大,“学问”也是第一,他们都交给我“研究”,第二天,我就宣布了研究结果:“那是三个古钱,两个‘8铁’(五铢),一个‘半雨’(半两)。”
那时,大姐已经出闺。记得母亲对媒婆说:我家是贫下中农,对方也得是贫下中农。后来知道,姐夫家是下中农,“文革”前还开着小染坊,后来才被“割资本主义尾巴”革掉了。现在想,他家有“钱”,也不无原因。大姐听说我喜欢“研究”古钱,就从家里破柜子、旧箱子里搜出一串,特意给我送来。大姐下次再来时,我告诉她:一个顺治,一个雍正,三个康熙,四个嘉庆,四个道光,六个乾隆,一共十九个,都是清朝的皇帝。大姐夸讲了我,说我有学问,还说“放好,不知道这是不是‘四旧’哩”。且不说我的研究有什么意义,这些铜钱都黄亮如新,品相很好,使我的钱库大增,使我的眼界大开!我至今珍藏着。
后来,“人定胜天”“粮上纲,棉过江”“农业学大寨”人在地里干活,地头还插着红旗、放着高音喇叭。深翻土地,中午不回家吃饭,送饭地头。我放学后自然承担了送饭的任务。二姐不吃饭,先掏出几枚古钱,才翻出来的。有一枚大定通宝,另几个死活不认识。“古钱真的深奥啊。”我一直带在身边,想弄个明白。后来,我毕业参加工作,还带着它。当然这时我知道是篆书的元祐、天圣,而且还知道什么对钱。
这些年亲戚朋友送我的古钱我都存着,到了1983年竟有了一二百枚。
我注意市邮电局前那个自发的古币小市场时,也正是我家吃饭已经不成问题时,记得那时才流行BB机,找人用公用电话一呼即可,很方便,就如同当年由步行换上自行车。但直到1987年我才第一次出手买古币。那天天气很好,心情不错,兜里装着刚发的补助,孩子他妈不知道这笔款项,正好买古币。第一次出手,谨慎点,15快卖了一枚天启十一两。回家路上得意洋洋、哼着小曲。手不时的伸进兜里摸摸,还不免拿出来看看,宝贝,我的宝贝。半路恰遇一位老人,60来岁,草帽背心,边走边叫:
“收古钱,大钱小钱包袱钱”。
“老先生,看看我这个。”我炫耀。
“假的!”-----
后来,我们成了师徒。我称之老师,他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当我最近一次拜访老师时,他说:退出江湖,洗手了。
老人以收钱为生,功夫很厚,堪比“武林高手”。为何要自愿淡出江湖?先生说,现在,电话,手机,电脑,网络,我老了,过时了,淘汰是自然的。你行,
我说:我说属老鼠的,据命相,不是仓中的鼠,是厕所里的鼠。我怎么行啊?
老人说:你赶上好时代啦。
     2014元旦,仓促所就,敬请嘲笑。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820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