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来源:《集邮杂志》2010年第3期 作者:钟玉龙
在河南洛阳举办的世界邮展早已降下帷幕,但极限邮迷对极限集邮的热情仍然不减。笔者1999年有幸前往北京参观世界邮展,并在《天津集邮》、《美国极限集邮》等刊物上做了全面报道。但2009年由于工作关系错过了参观洛阳世界邮展的机会,只好借助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并与广大网友交流,尽量全面了解本次邮展的情况。笔者认为极限类展品10年发展有以下特点:
1.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专题类依然唱主角
我们知道,FIP极限集邮展品评审专用规则(最新版)把极限集邮类展品分为:“国家或国家群”
、“专门课题和/或研究”、“专题”三大类。1999年北京世界邮展只有“国家或国家群”和“专题”两类极限展品,没有“专门课题和/或研究”类的展品。而洛阳世界邮展的极限类展品出现了全部三种形式,全面开花,引人注目。
FIP极限集邮类展品评审指导要点(最新版)对专题类的说明较为简单,仅有一句话:
“专题展品包括与某一专题有关的极限明信片,没有空间和时间限制。”
专题类一直被大家所崇尚,此次洛阳世界邮展专题类极限展品依然唱主角,如《石质建筑》、《欧洲建筑艺术史话》、《桥》等。“专门课题和/或研究”以前一直被冷落,但这次邮展展出的加拿大乔治的《极限集邮的历史》邮集获金奖,为洛阳世展一大亮点。
在“国家或国家群”类展品中,国际极限集邮委员会主席Nicos Rangos先生的《我们的欧洲
1901-1940》为顶级展品,获极限类最高分。
2. 重视集邮知识研究
FIP极限集邮类展品评审指导要点(最新版)在“4.3 知识和研究”中,对票戳片等集邮知识有明确的要求:
参展者根据自己挑选的极限明信片以展出方式接受评审。参展者应清晰地展出所选专题知识、邮票知识、邮戳知识,必要时也包括图画明信片的知识。
邮票知识根据说明的重要性(发行目的和日期、类型、版别、变体、有效使用日期等)接受评审。
图画明信片的知识根据其与邮票主题的和谐一致程度、品相和版本珍罕性进行评审。
洛阳世展的极限类展品在集邮知识的研究和拓展方面,注重极限集邮历史事实,标明邮路、落地戳,明信片版别研究,如《极限集邮的历史》、《拉丁美洲—1940年之前》、《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1891-1914 》等展品都看得出参展者力求体现其集邮知识研究,尤其在《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1891-1914
》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几乎每张贴片上的每一枚极限片的书写一面都用复印件展示出来,并标明邮路。相比之下,北京世展当时没有这种情况。因此可以说洛阳世展的参展者经验丰富了,思路打开了,参展水平提高了。把传统集邮、邮政历史的研究方式引入极限集邮领域是否可以、必要、合适?如果游离于片、票、戳三要素,极限集邮传统化,那确实值得商榷。
3. 珍罕性仍为获高奖的最重要法码
FIP极限集邮类展品评审指导要点(最新版)对珍罕性有具体说明:
极限明信片的珍罕性依据在其领域内三要素其中之一要素的相等珍罕度、制作的难度/或古典性。
极限明信片的古典性划分为3个阶段……
洛阳世展中获大镀金以上的极限集邮类展品都由早期片组成,最大的亮点是《 我们的欧洲
1901-1940》。这部展品中的欧洲极限片让人眼馋,顶级希腊极限片在第一框里就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此邮集原来就是一位希腊老太太的遗集,可以说框框有珍品,枚枚都难觅,获最高奖当之无愧。除此之外,中国参展的《拉丁美洲—1940年之前》也全部由早期片组成。
4.
数量萎缩 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
北京世展的极限类展品共有17部,而洛阳世展只有11部,数量明显萎缩,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今后会有边缘化的可能。这不是杞人忧天,据悉2010伦敦世界邮展将不设极限类展品。极限集邮被世界邮展拒之门外,从中可看出极限类展品的重要性逊色于其他类别,这给我等极限同行敲了警钟。
5.
“中国团队”异军突起 成绩斐然
1999年北京世展上,我国只有《门》和《哺乳动物》参展,并分别获镀金和大银奖。而这次“中国团队”异军突起,在洛阳世展闪亮登场,成绩斐然。从1999年到2009年,可以说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中国极限集邮有了长足进步,是邮展上吸引眼球最多的地方。
通过与1999北京世界邮展对比,2009洛阳世界邮展前进了一大步,可以说它是中国极限集邮真正崛起的重要标志。但仍然与西方极限集邮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西方独占鳌头、主宰极限的现象没有改变。中国仍是极限大国而不是极限强国,还需同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