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来源:《集邮杂志》2010年第8期 作者:罗庆泉
《消毒》,是我于2007年编组的一部五框专题邮集,它是我25年集邮生涯中最得意的作品。该邮集在2008年南昌全国邮展上获得大镀金奖。为了向更高目标冲刺,我便着手进行修改。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修改,该邮集终于获得了参加2010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世界邮展的资格。首次踏出国门,漂洋过海,我的这部邮集登上了令人梦寐以求的世界最高层次的邮展殿堂,并获得了镀金奖的好成绩。当我得知我的邮集获得了镀金奖时,非常开心,也非常激动,因为这是对我25年来一直执着追求的集邮之路,给予了一个明确的肯定。在此,我要多谢一直以来给我以帮助和支持的诸位前辈、老师、朋友和亲人们,尤其是孙海平教授所给予我的毫无保留的帮助和指教,更加令我难忘。
为了今后更好地扬长避短,不断改进和提高,现将在这次修改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做一小结,以便大家多提意见和建议,给我以更大的帮助。
大刀阔斧 调整计划
为了提高邮集的竞争力,我把整部邮集的计划进行了仔细的推敲,感到原来的计划尚存在欠缺之处,有的章节不够合理。下面把新旧计划大纲列出,便于大家比较。
1.为什么要消毒
2.消毒是怎样开始的
3.怎样进行消毒
4.医院是消毒重地
5.消毒无处不在
6.科学利用细菌
1.为什么要消毒
2.原始的消毒
3.消毒的方法
4.疫源性消毒
5.预防性消毒
6.消毒的误区
乍一看来,新与旧都是6章,好像只是文字的不同。其实新计划比旧计划更合理,更科学,使人对消毒的方法和分类的认识更加清晰,易为人接受。其中前面三章改动不大,第4章由原来单纯的“医院消毒”改为“疫源性消毒”,它不但包含了医院消毒,还包含了诸如战场和乙型肝炎病毒等疫源性的消毒,从而更加全面。第5章的“预防性消毒”,囊括了方方面面的消毒,印证了消毒无处不在的道理。改动较大的是第6章,原来是“科学利用细菌”,说的是人们将细菌经过灭菌或减毒,制造疫苗供人类使用,使人体对细菌产生免疫力,防止传染病感染。实质上这是一个人类科学利用细菌的过程。虽然疫苗的制作和使用都与消毒关系密切,但是从标题来看,却容易给人一种误解:邮集的题目是“消毒”,这里却说的是科学利用细菌,是否偏题离题呢?关于这一点,在我送邮集到北京会审时,就有专家向我提出:“打预防针是消毒吗?”尽管经我当面解释后被专家接受了,但是我考虑到,展出时要是我不在场,又怎么能解释清楚呢?连专家都难以理解的问题,大多数参观者乃至邮展评审员不知能否看得懂?为了避免误解,我毫不犹豫地把它砍掉了,换之而来的是增加了一章“消毒的误区”,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消毒的一些误解和在消毒过程中容易造成意外伤害的问题摆了出来。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醒人们,在进行消毒的过程中,不要走进消毒的误区并注意防范不必要的意外伤害。这就使整部邮集将为什么要消毒、怎样进行消毒以及消毒要如何防范意外伤害等等,连成一线,一气呵成,比较完整。
不惜重金 寻求珍品
素
材是衡量邮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硬件,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质量较好的素材,任凭你如何懂得编排制作,如何文字乖巧,都不可能获得太高的奖项。这一点已经成为集邮界的共识,是每一个邮集组编者都不可忽视的。《消毒》这部邮集,从着手组编时起,我就把它视为有较高定位的一部邮集,所以在收集素材时,只要是遇到适用的素材我都会将其收下,以便日后使用,因为好的素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你为了寻求某一件或者某些方面的素材,就算你搜遍天下也未必能够找到;但是有时侯它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只不过是一个偶然机会,你就可以遇见。所以一旦遇上这样的素材就不要放过。
除了搜集一般素材外,我更注重那些特殊素材的收集,比如变体票、样票、试色印样、试模印样、设计图稿、早期实寄封片、特殊戳记等等,只要遇上适合于自己编组的邮集,我就会不惜一切地将其收入囊中。惯于节俭的我,平时连一件好些的衣服、一双好些的皮鞋都舍不得买,但是在买这些邮品时,我却慷慨解囊。为了搜寻好的素材,我经常在网上流连忘返,几乎点遍网上大小邮商开办的网站,进行拉网式搜寻。另外也拜托一些有能力参加海外拍卖的邮人帮忙,购得不少很好的素材。因此,在我的邮集中就有各种各样的变体票、样票、早期封片、特殊戳记。在邮集中有设计图稿3件(其中一件是已采用图稿),航空照片信2枚,花式邮戳实寄封1枚,广告邮票标环2枚,PLA邮件2枚。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应该是那十几枚史前消毒封。南昌全国邮展时,我的邮集中只有4枚消毒封,后来在备战洛阳世界邮展时,会审专家提出:既然邮集的题目是“消毒”,为什么在邮集中只有那么寥寥几枚消毒封?分量显然不够。于是我又增加了几枚,因为它们对于整部邮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有一枚是西班牙1801年的消毒封。
精雕细琢 终成正果
在修改完善了纲要计划并补充了一大批好的素材之后,接下而来就是在邮集的编排以及文字和外观的处理上下工夫了。奋战了二三个月,我终于按照新计划对邮集作了一次大手术,并在重新编排的过程中,把文字全部翻译成英文,这可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啊!好在我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再参考现在网络上的翻译软件去翻译。往往为了某一句话,就要查好几本词典,在我的案头就摆着大小不一、厚薄不等的各类辞典不下十几部,这样进行对照翻译,所费的时间和精力就可想而知了。2009年年底,我终于接到了省邮协的正式通知:我的邮集获得了伦敦世界邮展参展资格。不过这时我已经把邮集修改完毕,静候送展通知了。省邮协对此次参展非常重视,曾多次来电询问邮集情况。为了提高邮集的水平,由省邮协秘书长林马全,国际评审员、省邮协副会长、邮展委员会主任孙海平和省邮协副会长胡松云组成的专家组一行3人,于今年年初来到茂名市,对我的邮集进行了一次非常认真、非常仔细的会审。从整体编排到每一页贴片、每一件邮品,从文字说明到衬纸的使用、贴片的打印诸方面,稍有不够规范之处,都作了指正。他们一边讲评,我就一边记录,经过将近三小时的会审,我的小笔记本都差不多记满了,使我明确了邮集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方向。然后我就按照专家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修改,而且还把衬纸重新更换了一遍。即使如此,我对自己的文字翻译还是不太放心,在修改的过程中,我又把文字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对照修改。为了增强视觉效果,我一改常态,用天蓝色卡纸作为贴片,以为这样会更加引人注目。但是料想不到的是,当我把做好的邮集扫描件发给省邮协时,他们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还是用白色贴片为好。于是,我又遵循他们的意见,把贴片重新打印,重新装贴。虽然多花了时间、材料和精力,但是为了能把邮集做得更好,我也毫无怨言。
不足尚存 仍需努力
尽管邮集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按自己的水平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章节安排不够均衡。比如说最后一章“消毒的误区”,只有几个贴片,一方面在数量上显得分量太轻,另一方面是由于这方面可直接表达的邮品不多,只能用文字表达,这样一来,大块大块的文字有喧宾夺主之嫌。
(二)对自己的外文翻译信心不足。整部邮集中的英文,全部是我自己通过查字典和利用翻译软件搞出来的,虽然几经推敲和反复修改,但是自知翻译水平有限,肯定存在文不达意之处。
(三)外观上还未能达到最佳效果,有些文档制作时作为定位的网格比所贴邮品要大,使得有些线条显露出来。另外,对衬纸的搭配、颜色的深浅还有待探讨。当然,存在的问题绝不止于此,还有很多不足和谬误,恳请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