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开放类集邮展品《中国寿文化》赏析

1楼
猴票123 发表于:2014/4/15 11:55:00

来源:《集邮杂志》2010年第12期

    古人认为人的寿命是“天赋之命”,非人力所能为者。其实,由于古代医疗不发达,致使人们在疾病面前常常显得无能为力,生命显得无比脆弱。人们对“寿”的期盼格外炽烈,这种愿望在民间以各种文化符号呈现出来,最终汇集成独特而丰富的“寿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寿命在逐渐延长,人过百岁早已不是梦想。寿文化在中国继续传承,并且被赋予新的内涵。寿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适合以开放类集邮方式表现。本邮集力求从历史、社会、传统、自然、艺术等多重角度来诠释这一主题。
    本邮集所展示的200余件集邮素材和近100件非集邮素材是历经20年时间收集的。在开放类集邮尚未传至中国前,这些非集邮素材仅仅是为了自我玩赏,并没有想到日后会出现在邮集中。是开放类集邮给了这些收藏品以展示的机会。
    《中国寿文化》采取了开放类集邮中的专题式编组,根据素材的收集情况,对主题做了一定的拓展;在素材方面,尽可能追求多样化,选择具有收集难度的素材。虽然邮集所反映的是中国的事物,但还是适量使用了一些中国邮政以外的国家或地区邮政的邮品。在外观上,为便于素材摆放,使用31厘米×29厘米的非标准贴片,效果比使用标准贴片好。
    展品点评:这是一部3框规模的开放类展品,共36个贴片。展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寿”文化为脉络,用多年来的收藏品展示与研究。该展品采用的是开放类展品中的专题方式,曾经参加过北京市第四届现代集邮展览,获得镀金奖加特别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一、展品的选题
    开放类展品的选题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别的类别中已经有人表现过的题目,自己重新赋予它新的内涵;二是发掘别人尚未开发的题材,独树一帜。《中国寿文化》选择的是后者。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了这一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现象。应该说,该展品在选题上已经获得成功。从社会角度分析,这是一个永恒的题目,只要人类存在,这个题材就能继续存在,可以不停顿地做下去,而且有很多展出的机会。特别是非竞赛性的公益性邮展,关注这个题材的人很多。从集邮角度分析,涉及到该题材的素材面很宽,种类繁多。从素材的年代纵深看,可补充的素材也是源源不断,这是该题目长盛不衰的有力保障。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二、处理与结构
    《中国寿文化》分为6个章节,每个章节占半个展框,视觉上非常均衡。每个章节的标题均为4个字,提炼准确、概括性强。纲要虽然不像专题类展品那般细化,但是将每张贴片所表现的内容列在章节标题之下,也很有特点。该展品具有一个概括性的前言,将中国寿文化的千言万语凝炼成两句最具代表性的话,简明扼要。
    拓展是专题式展品不可或缺的处理手段,在这部展品中,作者将这种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第1章“历史传承”中既有神话的、宫廷的,又有民间的、社会的内容。第3章 “借物喻志”,将民间诸多的寿文化符号充分调动出来,其中动物、植物、景物属于自然的;寿星、吉祥物、饰物属于人为的。第4章“益寿食物”更显示出作者的拓展能力,寿桃、寿面、寿宴、药品、滋补品的出现,将观众的兴趣调到了极致,因为这些内容都是贴近平民百姓的。第5章 “寄语名称”也是很有看点的,作者将人名、地名、物名与寿文化联系起来,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渊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三、素材的运用
    据《中国寿文化》的作者介绍,他在邮集中所展示的素材,经历了20多年的收集过程。这些素材虽然没有特殊的珍罕品,但也不是信手可得的。观赏这部展品,我们可以发现它有以下特色。
    (一)素材品种非常丰富。该展品对素材的开发很到位,据粗略统计,集邮素材共用了30种,非集邮素材共用了36种。这样的素材配置在开放类展品中并不多见。集邮素材中的免资封、汇款单、包裹单、邮政储蓄存折、邮票预定证、邮政发货票等以及非集邮素材中的明信片封套、储蓄单、电报卡、商标、选民证等的使用,显得很新颖。
    (二)非集邮素材角色到位。在表现“长寿面”的贴片上,有一枚1960年的北京市面票;在表现老年人社会福利内容时,有一张社会福利彩票;在表现寿宴内容时,有一张带有“八宝拜寿”菜名的菜单;在表现景观名称时,有一张风景区门券。这些非集邮素材很好地衬托了集邮素材,使它们共同完成了表现邮集主题的任务。
    (三)集邮素材运用得恰到好处。该展品第11贴片表现的是社会福利保障的内容,作者使用的一件邮政快件汇款单上盖有“代发养老金”的邮政副戳;该贴片的另一件商业信函改退邮件看似一般,但该素材上有两个很重要的信息:一是该邮件为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业务专用;二是该邮件从北京万寿路邮局寄发。在表现人名的贴片上,一张国内挂号信函的收据并不起眼,但仔细观察才发现,收件人的姓名带有“寿”字。作者选用了邮局电脑打印的单据,使这件素材更有邮味。

四、知识的体现
    表现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题目,虽然处理上难度大一些,但知识层面相对轻松些。因为对于“中国寿文化”这样一个概念,没有一个确切的、科学的评判标准。作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任意发挥。可以看出,作者十分扎实地将中国寿文化千百年来形成的积淀与具象符号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该展品才能在展场引起观众的共鸣。虽然该展品仅有3框,但它却包容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自然与人文、抽象与具象、神话与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该展品的文字叙述轻松自如,自然流畅,联想丰富,从不同视角诠释了中国寿文化的内涵。作者善于调动素材上的信息,做到让邮品说话。例如:第17贴片将《水浒传》邮票中“生辰纲”的故事作为祝寿内容编进邮集;第7贴片将京剧《智取威虎山》中人民解放军利用反面人物做寿的机会一举全歼敌人的故事也编入了邮集。

五、外观制作
    开放类展品使用31厘米×29厘米的大贴片已司空见惯,《中国寿文化》也是如此。因为这种规格的贴片更便于非集邮素材的摆放。作者在开放类展品制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不仅注意单个贴片的视觉效果,而且注重一个展框内12张贴片的整体效果。例如:集邮素材与非集邮素材的搭配,素材大小规格的搭配,素材色彩淡与艳的搭配,素材展示方法上的变化(衬纸、叠压、开天窗、拉线)等。

六、展品的不足
    鉴于这部展品的题材永远不会过时,而且目前仅有3框,因此建议作者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充,并向5框发展。同时应该在以下4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从该展品素材整体定位,应属于一部比较近期的展品,时间跨度大约在20至30年。因此,在扩充规模的同时,应注意补充一些收集难度大的素材。
    (二)展品中素材结构还不太均衡,应在现有基础上注意有针对性地收集。例如,这部3框展品仅邮票就用了将近100枚,使素材的丰富性受到了影响,至少应减掉一半。另外,“企业拜年卡”和邮资加印片共用了22张,非集邮素材中的图画明信片用了12张,对于一部追求水准的展品来说,有些过量了。
    (三)作者对集邮方面的知识表述还要加强。对一些有邮政意义的素材,要有文字介绍,这种文字介绍需要与专题叙述文字用不同字体区分开来。
    (四)展品约有1/4左右的贴片显得拥挤,有些重复使用的素材应该逐步替换掉。作者应学会舍取,善于将一些无关紧要的素材淘汰出去。另外,展品的文字排版以及打印质量还应该再提高。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47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