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角度看,邮票是通过塑造可视的静态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艺术家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首先,邮票运用物质媒介在方寸空间展示了具体的艺术形象,并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的形象直接呈现在集邮者面前,引起集邮者直观的美感。其次,邮票通过选取特定的瞬间表现永恒的意义,它捕捉、选择、提炼、固定事物发展过程中最具表现力和富于意蕴的瞬间,“寓动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给人的想象留下无穷的延伸空间。此外,邮票又具有凝聚的形式美,它通过整合过的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主从、尺度、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凝聚着形式美的艺术符号的具体运用,凝聚成千姿百态的方寸艺术形象,集中呈现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科学的全方位审美特征。
集邮具有增知、怡情、益智、交友“四益”,其中“怡情”实际就是集邮审美的结果。集邮审美是集邮者在欣赏邮票过程中得到的精神愉悦和享受。显然,这里所指的享受,是指精神上、心理上的愉悦。集邮的过程,实际上首先是用感性认识去感知邮票对象,从而获得美感的过程。人们感知邮票美,在没有经过理智的考虑和有意识地推理时,立即便能体会到它的美,并引进相应的美的感受和感动。当工笔画大师王叔晖创作的《西厢记》邮票出现在面前时,我们立即会感到它的绘画美、上色彩美、意境美,我们会马上被吸引。但是,集邮审美的过程同时又包含了理性的成份:一个人看到一枚漂亮的邮票,立即就能感觉到它的美并产生美感,这是他以往有关的文化知识积累的结果,对于没有相关知识的幼儿或其他人而言,则未必能马上欣赏到它的美;在反复欣赏的基础上,集邮者也会日渐体会到邮票美之所在并相继产生美感,提高审美情趣。这说明,集邮者对邮票美的感觉又是以理性认识为前提的,尤其是在欣赏内涵较为复杂的邮票时,这一点更加重要。
集邮审美有时候几乎会在瞬间完成,有时则需要长时间的理解。因此,集邮审美的形成过程就不可避免地涉及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正是这些心理要素共同作用,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体验。感知是集邮审美的物理基础。集邮审美往往总是伴随着集邮者对邮票的感性形式如色彩、线条、形态等的感知,引起视觉感官的快适的感受。但是,真正深刻的集邮审美活动不能只停留在感官的快适上,随着集邮审美认识的深入,审美体验也必然会进入到情感的愉悦和感动。想象是集邮审美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欣赏一枚邮票,集邮者不是孤立地感知一块块色彩、一个个符号,只有将邮票的色彩、符号、线条、文字等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完整体来欣赏,才会感到它的和谐与完美。
例如,对于2008年奥运会那个篆字的吉祥物,乍一看,就是一个中国印章,仔细体会,才看得出那是“人”与“文”二个字有机的组合,暗示“人文奥运,”,再看,又像是一个人在跳舞,寓意“舞动的北京,北京欢迎你”,祖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奥运巧妙地结合,具有深沉的美。在欣赏过程中,集邮者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表象,对形象做出相应的想象,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产生审美感受和体验。
情感是集邮审美中最活跃的因素。情感是触发各种心理因素的诱因,对于集邮审美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一方面,集邮者总是按照自己的情感挑选、突出或舍弃邮票的某些属性,文学中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集邮审美也是如此;另一方面,集邮者又往往以情评价客观对象,因为受到不同的情感支配,在审美的过程中就会做出不同的评价。理解是集邮审美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活动。人们欣赏邮票会迅速地感到它的美,首先是以理解作为先决条件的。只有理解,集邮者才会获得对审美对象的整体反映;只有理解,才会深深地拨动审美主体的心弦,激起集邮者感情上的冲动,使集邮审美活动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审美,作为人的精神自由境界,已成为文明的重要范畴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邮票包罗万象,无机界的美、动物美、植物美和宇宙美尽在其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形式表现的美尽在其内。邮票通过设计中的主和次、点和面、局部与局部的和谐统一,通过比例、对称、和谐、整齐、均衡、节奏、对比、多样统一的形式,使人感到神韵无穷,给人愉悦,发人深思,产生美的感受。集邮审美,已越来越成为体现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整体美、含蓄美、形式美、真善美等形式的重要路径。
人有多种需要,既有对财富层面的渴求,又有对精神层面的渴求,而且精神需求尤甚。邮票自产生以来一直是人类的重要精神财富,只是在人们强迫性地为其赋予了经济属性后,才成为人们投资的重要对象,并日益淡化了它的审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