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邮票寄托了梦想

1楼
封存 发表于:2014/8/11 11:43: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记者:谢谢接受采访。现在满大街的报刊亭里都在销售一本杂志,《摄影之友》第7期,此次该杂志主打“玩票”,其中介绍了邮票设计师您,这让许多喜欢摄影的集邮者感到眼睛一亮,请问是什么机缘让您走进了一本全中国销量最大的主流摄影杂志?
    尚盈:第7期的杂志我还没看到。以前自己也会买摄影杂志,里面常常会介绍些不错的摄影师和摄影作品。其实采访的事情很简单,是朋友的朋友有一天突然联系我,说想要做一个采访,关于集邮和邮票他们都觉得很有趣很神秘,然后就有了这个采访。
    记者:您是从2008年开始走入中国邮票设计殿堂,您说相比其他设计师,您对自己的职业是打心眼里喜欢,请问为什么?设计邮票是您的终极梦想吗?您还年轻,今后不打算再另辟“职场”吗?
    尚盈:我可不同意这说法,我没说过相对于其他设计师我更喜欢这个职业。相反,我觉得我的同事都特别认真对待每一次设计并且充满热忱,赶上有趣的设计题材大家都很兴奋,不惜一切不求回报的投入精力、时间和金钱去收集资料和作设计。我的同事们也都在集邮,也都特别喜欢邮票和热爱这个事业。我最开始喜欢邮票是因为以前我父亲集邮,从小接触到邮票,会对邮票有一个情结。关于我会不会一辈子做邮票设计的工作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没人会知道未来发生的事情,我不会去想很多年后的事情,我觉得做好我现在的喜欢的事就可以了。
    记者:您在调入邮票印制局的第二年即2009年就设计并发行了一套邮票——“兰州大学”邮票,这是您设计的第一枚邮票吗?这个“第一”达到了您的期待值吗?
    尚盈:兰州大学邮票设计过程非常的短,想法是瞬间出来的,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在当时兰大邮票是加发的邮票,所以只有很短的设计时间。我经常想,要是当时有更多时间设计和推敲就好了。但其实时间短也有短的好处,我可以不用想太多,直接去找主体和方向,抓住这个然后下力气完善它。往往短时间的集中思考最容易有成效也更加准确。
    记者:从资料中可知,其实您在2009年和2010年还设计了多套邮票,如“人民大会堂”、“鹳雀楼与金门”、“灌水浮球”等,但都没有发行,您感到遗憾吗?与正式发行这几套邮票相比,您觉得差距在哪里?优势(特色)又在哪里呢?
    尚盈:大家都知道有句话叫“天道酬勤”,但很少人知道下句是“功不唐捐”。“功不唐捐”是一句佛家语,是佛经里面经常用到的,意思解释成白话就是没有白费的功夫,一个人的努力不会白费,哪怕当时看起来是没有回报的。这道理用在设计邮票上非常的合适,很多设计虽然没有中选但在用心做的过程中观念和技术一定会得到提高。另外每次我都会比较我的邮票和中选优票差距在哪,这也给积累经验带来很好的机会。比如“人民大会堂”邮票设计中我太在意细节的处理,我当时特地去人民大会堂拍照收集资料把人民大会堂顶端的石雕图案重新画了一遍放在邮票里进行装饰,花了很大功夫和心血在一些细节上面,因为我的意识里面一直认为邮票内容要丰富,图案要精致要有看头儿。但我看到中选邮票之后我立刻明白设计邮票最重要的其实是整体,最需要的是概括和精炼。因为在50乘30的这么小的范围内做设计和其他平面设计一定是不同的,一定要精炼,把最重要的东西突出出来,我的细节处理虽然花了苦功夫但却削弱了大会堂本身的恢宏感。这也成了我在设计邮票之初得到的最有用的经验之一。之后的“鹳雀楼和金门”“灌水浮球”邮票都完全出于手绘,当时也花了不少心思,但都没有中选,都分别总结了原因,都有特别大的收获。其实当时我的每套邮票设计室的老师们都给了我好多的帮助,毫无私心的告诉了我很多很多设计的技巧和经验,回忆起来真是感动啊。
    记者:集邮者特别喜欢您与他人合作设计的“香格里拉”邮票,宽荧幕一样的画幅很有气势,如同一幅山水画卷,请问采用60毫米乘30毫米的邮票图幅是谁的创意?邮票色彩很鲜艳、饱满,是经过了电脑处理吗?
    尚盈:这套邮票是和任老师合作设计的,一二三枚邮票是任老师设计,第四枚和小型张是我设计的,而60乘30的票幅是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了。为了可以让邮票好像有一种电影“宽荧幕”的感觉,体现香格里拉的辽阔宏伟,所以任老师和我选择了这个尺寸。另外香格里拉邮票的每一枚票都是很多照片同时拼合成起来的,多的能达到20到30张照片,因为邮票的角度是照片完全拍不到的,要展现一个完整完美的香格里拉一定要进行电脑的处理,把香格里拉的美都浓缩在这60乘30里面展现给大家,颜色为了达到最好状态也是经过无数次调整的。我很开心大家都没看出来合成的痕迹,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白做。
    记者:这些年体育邮票的设计常被集邮者说三道四,您与他人合作设计的“奥运会邮票”同样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设计有突破,有新意,是这些年来不曾有过的好的体育邮票;一种看法认为设计有缺陷,特别事故人物缺胳膊少腿不完整。您怎么看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您认为邮票设计应突出什么?
    尚盈:我特别希望能听到来自集邮者的意见,而不同的声音对于邮票来说真的是好事情,因为大家都在关注邮票,希望它越做越好。您提到的这个问题在设计之初我就考虑过,“不全”其实是这套票中我的创意之一,首先这套邮票最重要的是突出这四项运动,人物是表现运动的一个辅助,所以所有人物都没有细节没有五官、没有服装,仅仅是一个逆光剪影而已,我希望的就是可以通过裁切的构图削弱人物突出运动。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次奥运会是在英国举行,我设计中就用到了两个英国邮票设计的特点一个是方票的票形、一个是“不全”的构图,英国邮票常常是用使用局部的构图来表现一个题材,为了让画面感觉更有冲击力和简洁大方,我希望在这套票上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的,所以尝试了不同的方式。
    记者:您的父母、家人喜欢您设计的邮票吗?他们收藏您设计的邮票吗?
    尚盈:我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和邮票的缘分也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父亲集邮,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听他给我讲邮票故事,水浒传、西厢记、还有好多知识都是在集邮里面学习到的。现在我自己在做邮票设计,我的家人每次在设计后都要帮我看稿给我提意见。我觉得这个事对我很重要,我在设计的角度更多的考虑到设计本身,而父亲的角度更直接更能代表大多数人,他很多时候会从历史和内涵的角度考虑一个选题,他给我的很多建议是非常珍贵的是我想不到的且是对邮票设计有很大帮助的。我的设计被采用之后我父亲有时候会比我还开心吧,我每次都会送他我设计的票或邮寄首日封给他。
    记者:很多集邮者很喜欢您,因为您在给他们签名时很热情、很周到,还盖不同的印章。您为什么要这样做?
    尚盈:真心高兴看到喜欢集邮的人,他们那么坚持,首发式的时候有些人赶了很远的路就是为了要留设计者的一个签名。很多人都特别有文化,但却那么谦虚,他们大部分都是和我父亲一样年龄甚至比父亲年龄还大的长辈,一辈子都热爱集邮一直到老,真让我挺感动的。
    记者:您喜欢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哪个设计师设计的邮票,为什么?
    尚盈:最爱英国、日本的邮票。德国的很多我也喜欢,俄罗斯的有些也很有风格,喜欢的太多了没法一一列举了。
    记者:虽然当下的集邮遭遇到了电子化的冲击,但世界各国的邮票设计者依然在不遗余力地设计更多色彩、更多形状、更多材质的邮票,您认为邮票会在不久的某一天消亡吗?您对邮票的未来充满信心吗?
    尚盈:当然有信心,我觉得电子化这个事情让很多事情都受到冲击,书籍现在变得电子化了,大家几块钱在网上可以买到书看,放在ipad和kindle上看,比起买书又省空间又省钱,那书籍会不会消失?当然不会,书籍功能会在电子产品的冲击下慢慢向收藏发展,大家买书会变得慎重,对待书籍会像收藏品一样,而书也会变得越来越精致,看书变成一件特有情调有品位的事情。咱翻过来再说邮票,邮票的特性比书还要明确的多,一个是使用价值一个是收藏价值,现在慢慢使用功能在退化,收藏这个功能就越来越显著和重要。就好像书籍一样,邮寄信件和明信片也必然会变成很有情调和品味的事情。我最近收集了很多明信片,是一百年前的老明信片,太有意思了,在那上面我看得到时间和情感在明信片上面凝固了。有一张特别喜欢的明信片是一个男孩写给妈妈的信,正面是一个男孩带着小狗在遥望大海的上色老照片,颜色很美和画一样,背面那个花体字一看就是小孩子尽力要写的工整美观但还是写的很稚拙,那个老的明信片是1930年左右的,那小孩活到现在也要九十快一百岁了。像这样的明信片我收集了好几百张,而且时常会拿出来翻看,会觉得内心温暖。我常常也会把朋友邮寄给我的信和明信片留起来作纪念。经常出门也会想要邮寄明信片给他们。我觉得邮票不仅不会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走向消亡,反而会走出他的功能性而向纯粹的艺术和收藏发展。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800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