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来源:中国金币网
关于人面龙纹盉最早的记录
民国以后,在河南安阳频繁发生盗掘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古物的事,市面上时常可以见到有人兜售殷墟遗物。当时北京“尊古斋”古董店商人黄濬,根据他经手售出及所收藏和见到的器物,进行整理搜集,编辑成书,书名叫《邺中片羽》。该书共三集六册,所收青铜礼器共130多件,还有兵器、陶器、玉器、甲骨等遗物,并于1935年和1937年相继出版了影印本初集和第二集。1944年出版的影印本《邺中片羽•三集》中,最早收录了这件青铜人面盉。一晃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殷墟也进行了数十次的发掘,却始终未曾再发现与人面盉相类同的器物。所以这件形状独特、设计巧妙、装饰风格又殊为谲奇怪异的人面盉,实在是稀有之物。
为何身藏海外博物馆
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国历史上成千上万的珍贵文物被劫运到国外。譬如,仅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于1944至1947年间,在美国各博物馆、大学和古董商肆上搜集到的中国殷周青铜器,就有845件之多,人面盉亦在其列。据陈梦家先生的记录,这件人面盉最先为美国古董商卢芹斋收售,后来辗转到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现在仍收藏在该美术馆中。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古董商卢芹斋,他是20世纪初国际著名的文物贩子。那个时代的中国,清朝土崩瓦解,国宝四方流散,正值古董市场最红火的时期。他借机将许多中国国宝级的文物贩卖到国外,并以其名气和人脉很快成为国外许多私人博物馆的供应商和顾问。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原本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弗利尔的微不足道的小古董铺子,就是因为收藏了北朝石棺床才脱胎换骨,开始有了名气。卢芹斋一生走私出卖的明以前造像、石刻、青铜器、玉器不计其数,其中大量出自于历代皇帝被盗的陵墓。卢芹斋给中国文化、考古、文物鉴定等方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人面龙纹盉的定名
这件铜盉,原来周身布满铜锈,花纹特征模糊不清,经过仔细洗刷和修整,才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使学术界为之震惊!人面龙纹盉通高18.1厘米,盖作成人面的形状,两耳有孔,头上有两个兽角,人面仰天朝上,器盖与器身连起来看,如同一个仰卧的人头,形态甚为奇异。器身显得较低矮,口径12厘米,腹部鼓出,最宽处为20.8厘米。在两旁近颈处有两只兽面状贯耳,恰与人面双耳巧妙相对;另有一个流(出水管);器底圈足边镂三孔,一孔在流之下,其他两孔分别在盖耳和贯耳之下,可用以系绳提携,因长年埋于地下的缘故,这种质地的“提梁”自然已腐朽无存。盉的腹部和器盖的两角之间主要饰有商代常见的龙纹和夔纹,圈足上则铸饰云雷纹。有趣的是,这件器物以往并不叫作盉,而叫作“人面卣”,为什么呢?原来是由于这件器物造型别致,引起的分歧。卣是一种盛酒器,通常的形状是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盉也是酒器,标准的造型是圆口,深腹,有盖,有流,下有三足或四足。两者最根本的差别是:卣无流,盉有流。其次,卣下为圈足,盉常为三足。其三,盉有提梁,卣无提梁。现在这件器物则同时具有卣与盉的部分特征,究竟该叫“盉”还是叫“卣”?实在令人为难。过去,根据商代卣一般为圈足,有提梁,而盉一般为三足,将此器称为“有流卣”,一直沿用。直到有学者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定名为“人面盉”。因为盉的最根本、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一个或长或短的管状流,其他的差异则是次要的。因此把具有流这一本质性特征的器物称之为“盉”,当然更恰当和贴切。十分凑巧,还有一个旁证,有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叫“邵宫盉”,其造型与人面盉有流的特征相同,这件铜器的圈足上就铸有器名“邵宫盉”三字,可见有圈的盉是自古就已有之的,据此,定名为人面盉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