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征文登选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九个年头了,但每当集邮沙龙组织新邮首发式活动时,我就会像当年那样沉浸在愉悦之中,都会想起2005年11月《城头山遗址》特种邮票首发前发生的故事。
那是2005年7月8日,当《中国集邮报》与相关媒体相继公布中华历史文明全国集邮展览暨《城头山遗址》特种邮票首发式将于11月5日在澧县举办的消息后,常德人意识到,《城头山遗址》邮票的发行不仅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德域内发行的第一套邮票,而且市县两级还要承办我国有史以来首次在县(市)级城市举办的综合性全国邮展,其意义多么重大,影响多么广泛,定位多么深刻。作为本地集邮爱好者、市邮协常务理事的我,异常兴奋之余,想起了应该把城头山遗址的历史价值与厚重、6000年前的远古文明与现实风貌介绍给全国各地的集邮爱好者,为他们在制作邮品时提供可靠实据与参数。
书房,十几平方米面积,除了书籍就是邮票邮品以及与集邮相关的资料。当我把在这个房间里占墙体五分之三面积的书架翻来倒去找了个遍时,手头的素材仅仅只能说明城头山遗址现有位置、历史年代、发掘简要、发掘成果、文化意义与旅游开发等,对马上急需用于写作参考的资料——遗址发现与挖掘过程、出土文物与鉴定等重要文献一无所有。缺少关键性的技术资料,历史文化资料的权威性就不足,这与喜欢掘根刨底的邮人、学者、国内外集邮爱好者的追求相距甚远。我,一副无奈的样子。
老伴见我沉闷,边埋怨边提醒说,一大活人,憋成啥样子。可以委托澧县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同仁协助找找遗址资料吗,这种本系统上下垂直关系还是可以借助的,况且还是宣传当地的历史文化,不必担心有特权之嫌。有道理,说得好,说得对。立即电话行动。
县编办主要负责人得知我的请求后,派专人到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管理处找了十多份最新的资料和导游解说词,通过邮政快件寄给了我。
这天夜晚,我对老伴神秘兮兮地说,没特殊情况别打扰。紧接着关上了书房的门。
案头的资料堆积半尺来高,我信心满满地开始进行归纳、分类、整理、构思。然而,由于这些资料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来源注释不详,一时间无法得到求证,只得胡乱拨打电话询问,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仍然一头雾水,无从落笔。
干脆,亲赴一趟实地吧!我下了很大决心。
位于澧水北岸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坐落在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占地面积约15.2万平方米,遗址揭露面积6000平方米。遗址内城垣、护城壕、护城河、房址、陶窑、祭坛、道路、墓葬以及城垣底层的水稻田等遗迹历历在目。对我来讲,城头山遗址的这一切并不陌生,我也不是一次、两次来车溪的南岳村了,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有那么三次。第一次是1996年我在石门县工作期间路经澧县时由时任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的陈建平陪同参观的;第二次是1999年我陪同张家界市纪委领导前往的参观;第三次是2000年年初携家带口去游览。每次除了实寄几枚邮政明信片之外,还收集一些与城头山遗址相关的资料。这次却大有不同了,来城头山遗址的目的不是官场应酬的需要,也不是表达亲情亲善的必要,而是面临集邮界朋友们相互作为、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懂得的体现。
大概与我所在单位与职务有关联吧,也许是我宣传报道城头山遗址的诚意感动了上帝。那天我在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管理处受到县、乡有关人员热情接待。尽管如此,收获甚微。但得到一条重要情报,即:城头山遗址开发的详实资料及考古工作报告可能存档于常德市博物馆或常德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这条来自澧县文化主管部门提供的信息,就像给在茫茫沙漠里行走急需水补充的人提供了水源信息,给了开始泄气的跋涉者务必以坚定毅力去努力进取的鼓励与支持。当时,我激动得把手握成拳头,使劲往下压了几下。
我与常德市博物馆副馆长毛效华曾在2002年从事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中心工作时相识,以后一直保持密切交往。当我把查找城头山遗址原始资料及用途的想法说出来之后,立即得到他坚定支持的回应。
十天之后,我十分满足地走出市博物馆,因为我的挎包里装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印发的《澧县城头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发掘简报》、1991-2002年期间先后11次考古发掘的资料和工作报告、该项目考古工作人员对彩陶杯(盛酒器)、古钺(礼器)、折腹碗(盛器)、镂空圈足豆(盛器)等16000件玉器、骨器、石器、陶器以及炭化稻粒出土文物与鉴定的论述。这些资料详细记载了城头山遗址发掘的全过程、出土文物的鉴定与保护、申报国家级遗址的建议等重大事项。
10月底前后几天,也就是中华历史文明全国集邮展览暨《城头山遗址》特种邮票首发式开幕前,我撰写的《<城头山遗址>特种邮票“背景资料”》被《中国集邮报》新邮天地栏目刊出;《中国最早的城墙世界最早的水稻田遗址》上了《集邮报》新邮平台栏目头条;《邮票上的城头山遗址出土文物》被《集邮博览》杂志百科栏目发表;《城头山遗址有好戏》被《宁夏集邮》杂志探讨栏目登载。全国邮展开幕后,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邮友聚集澧县,带来了他们自制的具有城头山遗址文物特点的纪念封、手绘封、明信片、信卡、邮简、纪念邮戳、宣传章等多种邮品和用品,跑上跑下来来往往的求戳,三三两两的洽谈交流互换,举着邮品不断地合影留念,把《城头山遗址》特种邮票首发式活动炒得沸沸扬扬,把澧阳平原上的一座县城搅得热气腾腾,把全国邮展展品承办单位——澧县第一中学扮得特别生动、靓丽。
外地邮友说,集邮媒体及时地宣传报道,给了集邮爱好者赴实地考察观摩的原动力。媒体评述:城头山(遗址)搬上邮票,为城头山所在的澧县特制了一张通行世界的“绿卡”。它不仅传承了历史文明,拓展了沟通,而且也拉近了澧县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城头山成为国家名片,也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点亮了沉积的文化遗产。著名诗人庄宗伟面对城头山遗址感叹道,“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最古老的城,就坐落在这里。城头山先民们筑城而居,捕鱼猎兽,把一颗颗小小的金黄的谷粒撒向田野,结出智慧的丰硕的果实,并因此而改变了世界。他们不就是最伟大的创造者,最原初的诗人……在我迷离的眼神里,护城河的水在悄然上涨,一叶叶远古的白帆,像飘浮在水面上的云。城头山遗址,一部远古时代的史诗。”
回想起撰写《城头山遗址》特种邮票背景资料稿件的过程,留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段美好回忆,更多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瑰宝闪亮在我的眼前,融入了我的血管。至今,我仍觉得美美的、甜甜的、润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