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再谈“文”字邮票的“转折点”之争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5/2/13 22:10:00

再谈“文”字邮票的“转折点”之争

2015年02月12日     来源:神秘的海边小路     浏览 118次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文”字邮票的研究中出现过诸多争论,“哪套邮票是‘文’字邮票的转折点”是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一直关注这方面的探讨,再次谈谈个人的看法。

首先有必要回顾一下有关“文”字邮票“转折点”之争的主要方面。
“文”字邮票共发行了19套,笔者所见最早(以下谈及的“最早”,均指笔者所见,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同好补正)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的邮文是 郑启五先生的 《“文票”的定义、分期与类别》(《集邮》1988年第6期),郑先生将“文1-文13”称为“极端期”,称“文14-文19”为“次极端期”。后者与前者的区别“一是票面上不再直接出现毛泽东像和语录,二是‘中国人民邮政’不再采用毛泽东的手书体”。
戈中博先生在《文票设计上的转折——文14》(《集邮》1989年第12期)文中称“文14”《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邮票(1969.5.1——发行时间,下同),明显有别于以前的“文”字邮票,“反映了邮票设计上的一个重要转折”。这是最早在评论“文”字邮票时使用了“转折”一词。
朱卫平先生的《‘文14’是‘文’字邮票的转折点吗?》(《集邮》1990年第12期)一文中,最早对“文”字邮票用了“转折点”一词。文15《热烈欢呼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发表》邮票(1968.12.26)在文14之前发行,朱先生提出“‘文15’乃是‘文’票第一二阶段的过渡,是其转折点”。朱先生在另文《“文”字邮票的阶段划分和文15票》(《集邮博览》1991年第3期)中详细说明“文15”邮票:“首先,它与前一阶段‘文’字票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票幅缩小了;主图不再是伟大(人)形象及其语录,代之以工农兵群像;‘中国人民邮政’变换为规整的印刷字体。但是另一方面,文15又在很大程度上继续保持了前一阶段的风格:其内容与‘文化大革命’直接相关;设色仍以大红、金黄为主;那光芒四射的红太阳,被高举在手的红宝书,还有红像章,红海洋……,显然这些都与文14及其以后发行的‘文’字票显著地不同。”由此得出结论:“文1到文13是前一阶段,文14和文16至文19是后一阶段,文15则是这两段中间的过渡。”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中没有再使用“转折点”一词。
魏裕民先生的《“文”字邮票前后两段的转折点》(《中国集邮报》2004年11月23日)一文,从造成“文”字邮票变化的原因(1968年9月27日召开的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以下简称“9.27”会议)入手,将贯彻这次会议以后发行的第一套邮票——文15作为转折点。魏先生的《再谈“文”字邮票“转折点”》(《中国集邮报》2006.3.21)一文,与前文相比在“转折点”三字上加了引号,文中说明在中央召开的“9.27”会议“前、后的‘文’字邮票在题材选择上和设计手法上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无论从发行时间来看,还是从按照中央宣传会议精神改变设计来说,文15都早于文14。但是这种变化仍然是处于‘文革’背景之下的,不可能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因此只能说是一种变化而不是转化,是一种转变而不是转折。”
《中国邮票史》(第八卷)将“文”字邮票分为前13套和后6套分别记述,在“‘文’字邮票的后六套”中先介绍文15邮票,在介绍文14时称“由于选题是早已确定的,所以这套邮票说不上是‘文’字邮票前后两段的转折点”。该书虽然没有将某套邮票称为转折点,但事实上是把文15视为转折点。
杜德玉先生的《反映“文”字邮票前后转折变化的首先是设计问题》(《中国集邮报》2013年8月23日)一文,提出了“首先是邮票设计的转折,而后才是邮票题材的转折”。杜先生认为:“首当其冲反映设计转折的是文15”;“比较而言,文14的设计转折更为突出些”;但因文15设计、发行在文14前,“如果非要找出个‘转折点’的话,那就只能是文15了”;“文”字邮票“还说不上是真正题材的转折。真正称得上题材转折的,是编号邮票”。
胡白鸥先生的《“文”字邮票的转折点是“一片红”》(《中国集邮报》2013年9月20日))一文,提出“转折点是原编号文14”。胡先生认为文14“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以工农兵为形象取代了毛泽东和林彪像,绝不是简单的设计问题变化,而是邮票发行思想的根本转变”。
以下谈谈笔者对“文”字邮票“转折点”的看法。
笔者赞同魏裕民先生对“转折点”问题的观点,即“文”字邮票虽然客观上存在前后两段的变化,但这种变化谈不上是“转折”,故在“转折点”一词上打引号是必要的。
笔者不赞同《中国邮票史》关于文14不是“‘文’字邮票前后两段的转折点”的理由。文14邮票虽然是在“9.27”会议前确定的选题,但邮票的设计图是在那次会议后重新设计的,判定“转折点”应从邮票题材及设计特点等方面综合考虑。文14属于第二阶段发行的邮票已是共识,假如文14先于文15发行,会不会以“选题是早已确定的”为理由而不认可文14为“转折点”呢?笔者从全面分析“文”字邮票的特点入手,并将文14与文15进行比较,从邮票的题材、色调、图案等方面考量,“文”15更接近前13套“文”字邮票,故持文14是“文”字邮票“转折点”的观点。
笔者不赞同“小一片红”是“文”字邮票“转折点”的观点。“小一片红”邮票中的“红海洋”、“红宝书”、“毛主席像章”等都是最典型的“文革”初期特征,那时“红海洋”是典型的“文革色彩”,“红宝书”和人人佩戴毛主席像章是对毛泽东极度崇拜的象征。经历过“文革”的人,看到“小一片红”邮票就会立刻想到“文革”。“小一片红”邮票仅票幅小了,邮票铭记未采用毛泽东的手迹,但总体上与前13套“文”字邮票是一脉相承的。况且,前13套“文”字邮票中也有票幅小,铭记未采用毛泽东的手迹,未印毛泽东像、语录、诗词的邮票。
笔者不赞同称文15是“文”字邮票设计转折的观点。杜德玉先生文章介绍了文15的设计情况,从中我们看不到设计方面有什么“转折”。从开始设计的3枚邮票中表现的“天安门下红旗招展”、“解放军战士揪斗刘少奇”及“国际革命人民欢呼公报的发表”等图案,都能看到反映“文革”极左路线的影响,这样的设计显然从根本上违背了“9.27”会议要正确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精神。到后来仅发行的1枚邮票,选题是纪念公报发表,而图案中工农兵高举的却不是公报,而是《毛泽东选集》,难怪有集邮者对此套邮票的发行目的提出过异议。
笔者不赞同将“一片红”邮票图案的改变视为“邮票发行思想的根本转变”。从前面笔者对“小一片红”邮票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的是鲜明的“文革”特色、对毛泽东的极度崇拜,谈何邮票发行思想的根本转变?特别是“根本”两字的使用极其不当!胡白鸥先生的文中也谈及“大一片红”邮票,仅从“9.27”会议后修改的第一稿延续了“文”字邮票“大票幅”的设计思路看,就谈不上是“根本转变”。邮电部军管会根据“9.27”会议精神决定:今后不准在邮票上印毛泽东像、语录和诗词;已经印刷未发行的邮票停止发行;已经发行的可继续使用和出售。但是,在“文革”极左思潮笼罩下,大小“一片红”邮票的设计仅是按“字面”执行了“今后不准在邮票上印毛泽东像、语录和诗词”的规定,也只是邮票设计所采用的素材受到了限制,其设计思路及邮票发行思想并没有明显变化,谈不上“根本转变”。
虽然关于“文”字邮票的“转折点”之争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由于讨论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文”字邮票的特点及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集邮博览》2015年第2期第20-22页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