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人们总说,钱带有“铜臭味”,这可真是冤枉身怀千年厚重历史的钱币们了。刚刚过去的周日,本报教育微信公众号“教学大缸”的小粉丝们与博物馆通票参访团的小朋友们一道,来到位于德胜门箭楼的北京古代钱币展览馆,体味了钱币身上别样的“历史味”。
南海海贝
是钱币的“老祖宗”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最早的钱币是用什么制作的吗?”在北京古代钱币展览馆的中国钱币通史展厅里,副馆长顾莹向小朋友们提出了问题。“金子!”“银子!”“铜!”一只只小手举起来,抢着回答。“这些都不是钱币最早的材质,大家再猜猜!”“好像是贝壳”,一个小姑娘猜道。“答对了,在我国的夏商和西周时期,钱是用南海的天然海贝制作的”,顾老师介绍道,由于海贝“个头儿”小便于携带,又光滑又漂亮,所以“打头炮”第一个成了人们用来流通交易的货币。
“但是,如果生活在北京的人,要用从南海采来的贝壳当钱币,多远、多麻烦呀!”小朋友之间一交流,问题又产生了。“是啊,当时所有的货币都产自南海,要运到内地来确实路途遥远。于是,聪明的古人依照形状制作了‘替身’来代替贝壳充当货币。由此,出现了骨制货币、蚌壳制货币、石制货币和陶制货币等。”顾老师为大家答疑解惑。
铲子和刀也能
给钱币当“模特”
“大家再来看看,这个展柜里的钱币像什么呀?”“铲子和刀!”由于这组钱币十分象形,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同学们说得很对,但你们知道古人为什么要用铲子和刀来作为当时货币的‘模特儿’吗?”同学们挠挠头,回答不上来。
“大家来猜猜,这是干什么用的?”顾老师循循善诱地指着展柜里一把长满绿锈的铜刀问道。原来,这把刀是古人用来削竹片的,“当时还没有纸,记载需要用刀将文字刻在竹片上。但竹片刻上了字还怎么重复使用呢?古人就用这把刀把写过的竹片表面削去再刻字。”顾老师告诉同学们,古人的思想非常朴素,他们觉得“刀”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就把它作为“榜样”制作成了钱币,这种钱币起名“刀币”。
“同样的,铲子是农具,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铲子最能为人们带来价值,因此也被奉为货币了。”这种货币名叫“铲布”,又叫“布币”。顾老师介绍,“刀币”和“布币”都是流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我们所在的北京,在当年叫做‘燕国’,燕国使用的就是‘刀币’。”
“孔方兄”造型
是为了打磨方便
“你看,这有一群‘孔方兄’!”一个卷发小“型男”指着展柜里的方孔圆形铜钱对身旁的小女孩调皮地说。“这位‘小伙子’说对了,这种铜钱俗称‘孔方兄’,最早出现在秦朝。”顾老师向同学们介绍,秦朝一统六国,也统一了天下的度量衡,制造出了一直沿用到清代的方孔圆钱,“因为秦在钱币表面铸刻‘半两’字样,因此又被称为‘秦半两’。”
在“秦半两”旁边展陈的一个古旧的金属模具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老师,你看有钱‘粘’在上面”,同学们好奇地说。“不对,这其实是钱‘模子’,采用模印的方法制作钱币,又叫‘钱范’。”“原来是这样啊!”小朋友们恍然大悟。“大家知道‘模范’这个词吗?就是从这儿来的。本来指制造器物时所用的模型,后来引申为值得学习或取法的榜样”,顾老师解释道。“老师,你没骗人吧?”一个小男生听到这个闻所未闻的新知识点,感到难以置信。
“那你们知道,‘孔方兄’为什么要制造成这个造型吗?”“因为要穿钱啊!”“因为‘天圆地方’啊!”小朋友们个个回答得“头头是道”。顾老师连忙解释,“大家说的不完全正确,其实这个造型是与它的制造工艺有关的。”原来,钱币铸造出来并不光滑,需要经过打磨才能使用。但要一枚一枚打磨效率实在是太低了,于是工匠师傅就想了个办法,打个孔把钱穿起来打磨。“那为什么孔是方的而不是圆的呢?”一个小“十万个为什么”眨巴着眼睛问道。“这是因为圆形打磨的时候会打转,不利于工作进行!”顾老师说。
“开元通宝”
上有“贵妃指甲印”?
不一会儿,大家就聚集到了唐代钱币的展柜前,这里最有名的是“开元通宝”钱币。唐朝开始,钱币不再以重量、大小论价值,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关于这“开元通宝”,顾老师还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传说。
“开元通宝”是“单面钱”,只有正面印有文字,但在钱币的背面,却有一个小小的月牙形的印记。“据传,‘开元通宝’本来是没有星月纹的,后来有一次杨贵妃陪唐玄宗去当时的铸币厂视察,结果看到了一个铸钱币的泥范,一时起了童心,用指甲在上面按了一个指甲纹,后来那批钱币出来之后全都带指甲纹(即月纹)了。”
大家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时,顾老师出来“误解求证”了:事实上,这个传说是不符合历史的。虽然这枚钱币名叫“开元通宝”但它却不是“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发行的,而是唐初唐高祖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铸造的。“钱不是唐玄宗发行的,怎么会有杨贵妃的指甲印在上面呢?”
自制“银票”
让“穿越”后顾无忧
看完了长知识的展览,大家迫不及待聚集在互动项目的旁边,排起了两条长队。同学们要分别体验机器压制硬币和钞版印刷银票两个项目。
压制硬币的同学们有四种图案可以选择:德胜门箭楼、大观通宝、一刀平五千、货布。“我喜欢这个!”一位小姑娘指着一个与“钥匙”非常相似的货币图案说。一旁指导的顾老师解释,这个钱币是方孔圆钱与刀币的结合,非常有名,“这叫‘一刀平五千’,是汉代篡了权的皇帝王莽设计制作的。这样的一枚钱币,相当于当时的5000个小‘平钱’,故而得名。你看,这上面的‘一刀’两个字写法很特别,是用失传已久的‘错金’法错进去的。”
机器上的红白两个箭头被小朋友拼凑在了一起,这时候放入硬币的材料,使劲用手摇动摇杆,不一会儿,“咣当”一枚印着钱币图案的纪念币就自己“蹦”出来了。顾老师说,这种压制方法与西方机制钱币的制作方法类似,“制作纪念币的合金材料较软,钱币图案是被小朋友碾压在上面的。”
另一个制作“银票”的队伍也是兴高采烈。同学们将墨水刷在木质模板上,然后放上白宣纸,用鬃刷按压使白纸着色。然后把印好的银票拿下来放平整,再印上票庄的印章,这就“齐活儿”了。讲解员说,这个木版是清代咸丰年间的老物件,印章也出自同一票号,“一整套”具有珍贵的价值。
仔细一看,这张银票来自“永成字号”的“广义”分店。一个小朋友拿着自己的“银票”开心地说,“这银票盖了印章却没填数额,是不是可以随便填?我发财啦!”顾老师听了忍俊不禁,幽默地回答,“那你‘穿越’的时候可别忘了带它!”
孙乐琪 J245张玉军摄J217
本报教育微信公众号“教学大缸”开启“博物之旅”,带领中小学生走进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体验科技魅力,探寻科学真谛,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