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自14岁在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读书时,夏衍先生就开始集邮,持之以恒数十年,直至建国后成为文化艺术界领导,集邮都是他的爱好之一。名人收藏邮票,在世界范围内很常见,但将自己一生所藏捐赠给国家的却不多见。夏衍先生集一生心血收藏的珍贵邮票和其他邮品,先后两次由其本人、子女捐赠上海博物馆,共计邮票7391件(7791枚),其他邮品381件。
刘刚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浙江仁和(杭州)人,中国革命文化运动卓越的活动家、组织者和领导者,著名的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在报告文学、文艺评论以及外国文学翻译领域也享有盛誉,同时还是一位藏品丰富、邮识渊博的集邮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自14岁在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读书时,夏衍先生就开始集邮,持之以恒数十年,直至建国后成为文化艺术界领导,集邮都是他的爱好之一。名人收藏邮票,在世界范围内很常见,但将自己一生所藏捐赠给国家的却不多见。夏衍先生集一生心血收藏的珍贵邮票和其他邮品,先后两次分别由其本人、子女捐赠上海博物馆,共计邮票7391件(7791枚),其他邮品381件,尤其是第二次捐赠数量大,整理、编目和装帧工作历时三年完成。在查考核对编目信息的基础上,特撰此文分别介绍两次捐赠的内容和特点。
第一次捐赠
第一次捐赠是在1991年2月,共计邮品233件,其中邮票136件(364枚),包括清代红印花邮票35件(146枚)、清代大龙邮票14套42件(51枚)、清代小龙邮票17套51件(135枚)、日本邮票小全张8件(32枚)。除了邮票外,其余97件都是日本邮品,包括邮票纪念卡3件、纪念封3件、实寄封(包括首日封)33件、明信片57件、邮资图1件。
这些邮品当时是由上海市文管委顾问方行和夏衍先生的前秘书携沪交上海博物馆入藏的,据他们介绍,这些珍邮是夏衍先生积数十年心血搜集而来,国内外的一些机构和个人都看重这些收藏而求之不得。夏衍先生希望这些珍贵的邮品能够完整地保存下去,不要沦为商品,并认为就规模和实力而言,由上海博物馆收藏最为可靠,因此愿意无偿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他在移交时再三叮嘱要保管好,不要让它们散失,希望能完整地传给后人。其中很多邮票过去都是在上海印制的,足见这位文坛老前辈对他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的怀念和热爱,所以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也就更有意义。
1991年2月21日,上海博物馆专门召开了夏衍捐赠邮票鉴赏会,上海电视台到场拍摄。这些稀世珍邮陈列在会议室正中的桌上,当时杨堤、张承宗、柯灵、徐中玉、邹凡扬、李子云、冯永祥、朱翔祥、刘广实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鉴赏会,上海博物馆领导出席并会见来宾,相互寒暄之后大家走近这些珍邮,驻足凝眸,赞叹声不绝于耳。当时上海市集邮协会名誉会长杨堤感慨道:“我们小时候也集邮,但没像夏公这样持之以恒,集了整整70年。”上海市集邮协会专家刘广实向大家介绍了这些邮票的相关知识和鉴赏要点。
此次捐赠中最重要的是清代邮票,品相都很好。
1. 大龙邮票
大龙邮票是中国第一套邮票,因图幅比后来发行的小龙邮票略大而得名,全套有壹分银、叁分银、伍分银共3枚,先后分三期印刷、发行。其中第一期大龙邮票于1878-1882年印制发行,因其纸质韧薄略透光而被称为“薄纸大龙”。第二期于1882年印制发行,因印刷时邮票之间的距离被加宽而被称为“阔边大龙”。这期邮票印量小,纸质比较复杂,因而价格较高。尤其是伍分银面值的,印量大约只有20000枚,目前传世旧票已属珍稀。第三期印制发行于1883-1885年,不透明,无水印,因纸质厚而被称为“厚纸大龙”。夏衍捐赠的“薄纸大龙”有新票2套、旧票4套,“阔边大龙”有旧票3套,“厚纸大龙”有新票2套、旧票2套,“薄纸大龙”还有四方连新票1套,非常罕见。
2. 小龙邮票
小龙邮票是中国的第二套邮票,因其图幅比大龙邮票略小而得名,全套有壹分银、叁分银、伍分银共3枚。这套邮票水溶性强,遇水极易褪色,很难保管。纸质为太极图水印纸,是中国第一套有水印的邮票。小龙邮票先后分两期印刷、发行,第一期印制于1885-1888年,因打孔机陈旧,齿孔参差不齐,绝大部分是毛齿票,故被称为“小龙毛齿”。第二期印制于1888-1894年,全部为光齿票,故称“小龙光齿”。夏衍捐赠的“小龙毛齿”有新票2套、旧票3套,“小龙光齿”有新票5套、旧票3套,“小龙毛齿”还有四方连新票1套,“小龙光齿”还有二十方连新票1套,均品相完好,极为难得。
大龙、小龙邮票均属清代海关邮政邮票,由设在上海的海关总署造册处印制。海关邮政是大清邮政的前身,而不是国家正式邮政,只局限于通商口岸,不能满足当时社会通信的需要。1896年清政府开办了国家邮政,并改用银元为面值币制,以代替海关邮政时期的关平银,通称“洋银”。当年因正式邮票赶印不及,就在小龙邮票上加盖黑字暂作洋银面值来充当国家邮政邮票使用。这种邮票有加盖小字和大字两种,夏衍捐赠的“小龙加盖小字”和“小龙加盖大字”各有1套四方连新票。小龙加盖大字邮票,当时加盖数量不多,目前国内流存极少。
3. 红印花邮票
红印花票全称“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属于清代国家邮政邮票。清代国家邮政是在海关邮政的基础上创办的,属国家经营、社会公用的邮政通信事业。清政府自从1896年正式开办邮政以后,邮政业务扩大,增办汇兑、包裹、保价等业务,急需高面值邮票,现有邮票不敷使用,就把上海海关委托英国华德路公司印制的100万枚红色收费凭证中的65万多枚加盖改作邮票。虽然原票票面上有英文“REVENUE”(税收)字样,但因从来没有作为收费凭证使用,所以与税收并无实质关系,其“印花税票”之称有名而无实。红印花邮票流传甚少,向来为集邮家所竞相搜藏。加盖面值5种,因加盖字体大小不同,又可分为大字壹分、贰分、肆分、壹元、伍元和小字贰分、肆分、壹元共8种。
夏衍捐赠的红印花邮票中,除了缺“小字壹元”外,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当时均属国内第一,尤其是连票多。如:“大字壹分”有直三连、横双连、四方连、十方连、二十五方连;“小字贰分”有四方连、六方连;“大字贰分”有四方连、六方连、二十五方连;“小字肆分”有四方连;“大字肆分”有二十方连;“大字壹元”有横三连、六方连。其中小字肆分当时只加盖了200枚,夏衍先生有5枚。“大字伍元”当时用于寄国外特重信件、包裹、保险邮件和国内汇票,面值太高,极少有人购买,保存下来的更少,现存世300枚左右,夏衍先生就有2枚。据1991年2月14日《解放日报》报道,1983年中华全国邮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夏衍先生收藏的红印花邮票与马任全、张包子俊两位集邮家的珍贵邮票一起成为荣誉级展品,并获得全国邮展颁发的荣誉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