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l]
完整版
[Rss]
订阅
[Xml]
无图版
[Xhtml]
无图版
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
炒邮网论坛
→
集藏资讯
→
中国古典作品中的白银货币(组图)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中国古典作品中的白银货币(组图)
1楼
zhaowf
发表于:2015/5/4 9:24:00
《明夷待访录》
《儒林外史》
话本《卖油郎独占花魁》
胡中柱
在我国货币史上,贵金属特别是白银曾是极为重要的角色。从古典小说及稗史笔记中透露出来的消息,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的银钱比价、物价水准、民生状况乃至社会生活,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以《红楼梦》为例,这部被毛泽东称之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鸿篇巨著,描写了“四大家族”作威作福,玩弄官府于掌股之间的情景,地方官一旦得罪他们,“不要说官职,连性命也保不住。”凭借的是以巨额的收入作为基础的政治地位,五十三回有宁国府收租的场面,庄头乌进孝交的租子里,除了大量的山珍海味外,最重要的便是“外卖梁谷牲口折银二千五百两”。宁府家长贾珍还大为不满,因为他“算定”“至少有五千两”,可是因灾荒未能交足。书中交代,宁国府有“八、九个”这样的庄子,算下来,正常光景一年下来应有田租收入五万两左右。而荣国府则比这“多着几倍”呢,八十八回中,荣国府的总管周瑞说过,“奴才在这里经管地租庄子银钱出入,每年也有三五十万来往。”看来,贾府一年的货币地租约为50万两白银左右。根据《中国通史》记载,《红楼梦》所反映的康雍乾三代,政府的户部库存(财政收入)分别为五千余万两到八千余万两。就是说贾府的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四大家族,除了“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薛家特别的豪富之外,另三家贵族人家差别不会很大,亦即是这四家掌握的财力,差不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五了。所以,他们能够扶持贾雨村这样一个贪酷之吏作为代-理人而让其青云直上。薛蟠打死了人却视为儿戏,贾赦为了几把扇子,使得扇主人“倾家败产”,“不知是死是活”……,可以归结为王熙凤的一句夸口“就是告我家谋反,也是没有事的。”
如果说,上述银子作为货币的使用情况,尚有些大而化之,那么,作为书中陪衬,对比性的人物刘姥姥的出现,就显得比较直观了。她第一次出现,到贾府去打“抽丰”,得到了二十两银子,是“喜出望外”,“千恩万谢”。原因在她二进贾府时透露。刘姥姥得知了这些贵族小姐办个消遣性的小东道螃蟹宴,花了二十二两银子后,感慨道:“阿弥陀佛,这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刘姥姥可不是贫下中农,家中有房有地,她大概没有儿子,跟着女儿女婿过活,另有一双外孙儿女,五口之家要到了可以过一年的银子,当然高兴。
明代的物价水准也可以从小说中看出。晚明时期冯梦龙收集并再创作的《三言》也有不少。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男主角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钱,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大约年收入20两。
房产价格,低档的,“可成道:‘在坟边左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五十两银子。若买得他的,到也方便。’春儿就凑五十两银子,把与可成买房。”(《三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高等大宅院: “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儒林外史》中,范进在尚未中举还是穷秀才时,岳父胡屠夫对其说:“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儒林外史》)。一天一钱,一月3两,一年有36两。不要认为少,当时县官的俸禄也不过45两一年,且开销要大得多。所以单凭俸禄过日子的清官是十分拮据的。如海瑞,只有在老母过七十大寿时,才买了二斤肉。
二
至于用银子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币,那只能用最重要,最普遍的民生物品—大米来比较了。(直到民国年间,在中国的北方,粮食还具有半货币的性质),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明史·食货二》:“于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这个价格直到明末大灾荒发生了农民大起义才有了改变。明代一石,按照1985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吴慧著)一书中的资料,可以折合为153.3斤。而因为当时是16两制,一斤超过500克,要达到594.6克,而精米糙米又有所不同。以糙米论,约等于现在的9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公斤大米,就是3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3元至5元之间(不考虑那种从日本进口的198元一公斤的“越秀”牌天价大米),以中间价2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1504元。根据这个比价,我们按照明代万历年宛平县知县沈榜,依县衙档案所作的笔记《宛署杂记》中的记录,将当时的物价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币: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6斤,约合人民币4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约合人民币30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约合人民币22.56元/斤
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约合人民币22.56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约合人民币30.08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约合人民币19.55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约合人民币60.16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约合人民币元300.08元/匹
棉花一斤价白银6分,约合人民币90.24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约合人民币37.06元/斤
会试用黄绢伞二把价白银六分,约合人民币45.12元/把
刑部用铁锹五把价二钱五分,约合人民币75.2元/把
官用桂圆重二斤八两价一钱二分五厘,约合人民币94元/斤
当然,这个比价仅仅考虑了大米,而没有涉及棉布与煤炭,还是比较粗疏的,只能仅供参考,而大米,如果用前几年的平均价2元来作评价,则上述物价水平可下降50%,但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0.16元便可买1斤的水准作标准,因为要考虑当时还有定量的规定和粮票的使用,单单用货币来计算购买力,不但是不准确,甚至是扭曲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县令的俸禄,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币一年约67600多元,卖油小贩的盈利是24000余元,屠夫的收入是55000不到一点。前文提及的房产价格,低档的是75000余元,高等大宅院至少要60万以上。
所以,根据这个物价水准,可以看出,现在创作人员的粗疏甚至无知。经常可以看到古装电视剧中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就连大师级的人物,打算在浙江大学招收历史专业博士生的金庸先生,也忽略了这个问题。大家都该记得《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初遇黄蓉,按她要求请客吃了一顿饭,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后才有的数字。而《射雕英雄传》的时代背景是南宋,银价较之明代更贵。即使按照明代水平,这笔钱也要将近30000元人民币了。在张家口(小说情节中的地点背景)这样一个边城的饭馆里,无论多豪华,出现这种天价的饮食是不可想象的。相比较,施耐庵的《水浒》第44回中,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时,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不必相问,但有酒菜,一发送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三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的描写,而认真的读者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而且,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的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也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等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一、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实际上,使用贵金属(包括铜)作为货币,并非好的选择。从广义上讲,贵金属货币是实物货币,以此作为一般等价物作交换,不但携带不易,更重要的是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的要求,而且也带来了官场的腐败。一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说清代乾隆年间由于外贸大量出超,钱贵银贱,民间熔钱作铜器,有几十倍的利润,官府严禁而无用;
官价银是两千铜钱一两,实价只要一千两百钱就够了(见二月河《乾隆皇帝》第二册)。民间特别是农民交易用铜钱,折成银两交税,官府低价购银上交,一两银子便能收入八百铜钱,三年中就是一个什么都不贪污的知府,也稳稳当当地捞进十万两。
2楼
zhaowf
发表于:2015/5/4 9:26:00
史载,清政府除了在顺治八年(1651年)至十八年一度发行纸币钞贯外,再未发行国家纸币。货币流通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不但影响了流通,还造成了极大的弊端。当时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在总结货币流通的历史经验时,对此作了严厉的批评。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计财》中指出,商贾官吏或“尽敛天下之金银而去”,或“尽泄之边外”,使国家“银力竭穷”,供不应求。因此以银为货币是“天下之大害”。主张“必废金银”。顾炎武认为用银作为货币有两大弊病:以银交田赋,会使民间之银“日消日耗”,“谷日贱而民日穷”;以银作交换,因“银轻而易赍”,会助长官吏和盗贼的贪欲。因此要在流通中“轻银”。(《顾亭林诗文集·钱粮集》)。王夫之更加尖锐,“自银用之流行于天下,役粟帛而操钱之重轻也,天下之害不可迄矣。”“走死天下者,惟银。”(《读通鉴论》)这些议论,在当时有不小的影响,可惜并未引起清初统治者的重视,虽然北宋时期我国已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晚明时期的中外贸易量的空前,带来了工商业的繁荣。可是在清初几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统治时期,巩固封建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了明确的国家指导思想。在“康乾盛世”差不多是顶峰的乾隆四十一年,当时中国的GDP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三,约等同于今天美国之于世界。可是大皇帝满足于万国来朝,满足于大量的白银涌入,自认为天朝大国,不屑于外贸。如此泱泱大国,只有一个广州十三行从事外贸。也就是在这一年(公元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著名的《国富论》,在这本书中,他宣布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停滞了。他说停滞是由于不重视海外贸易,闭关自杀。当列强的商品不能进入,中国又不可能接受外国的纸币,鸦片便成了白银的平衡物。你拒绝,坚船利炮便开入了你的国门。
所以,历史决定了用白银作为货币,最终是要被淘汰的。如果说民国还有银元,到了共和国,这些东西都只能成为收藏品了。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2500 s, 2 queries.
[Full]
完整版
[Rss]
订阅
[Xml]
无图版
[Xhtml]
无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