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28年花费数十万元收集7000多枚各国硬币
在建邺区融侨社区,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看张泉粟老人收藏的有关二战硬币。
本报通讯员林厚彬本报记者王茸摄
本报讯(通讯员林厚彬记者王茸) “这枚毛泽东纪念币竟然是索马里印制的!”昨天上午,建邺区融侨社区二楼人头攒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硬币展”在这里举行,硬币的提供者是社区的一位普通老人。
记者现场看到,展柜里的硬币分3大类,分别是“二战人物”、“侵略铁证”和“历史事件”。在每一枚硬币下,都写着对该硬币的说明,如一枚名为“中途岛战役”的硬币,旁边附有一张卡片,写明该硬币是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在1992年为纪念中途岛战役50周年制作的,并介绍了中途岛战役的情况。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孩子们中间,讲述着一枚枚硬币背后的故事。“这枚硬币叫‘莱特湾登陆’,是菲律宾2014年为纪念‘莱特湾登陆’70周年印制的。莱特湾位于菲律宾中东部,莱特湾登陆是二战中的一次重要海战,美军在这次海战中大大削弱了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随着老人的讲述,巴丹事件、突围之役、珍珠港事件……这些二战中的经典战役,都随着一枚枚硬币上的图案,鲜活地展示在孩子们的眼前。
这位老人叫张泉粟,今年81岁,他正是这些硬币的主人。“每一枚硬币和纪念币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的是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也有的是纪念伟大的战役。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宗教文化等。”张老说。
张老收集硬币始于1988年。当时,从事科研工作的他在单位组织下去法国考察。在法国,他发现当时小商贩们使用的法郎很漂亮,便动用给家人朋友买礼物的钱,买了一套法郎硬币带回国。
从此,张老开始想方设法收集各国硬币,不管出差还是旅游,他必去当地的钱币市场,淘一些“货”回来。亲戚朋友出国,他也从不要别人给他带其他礼物,只要对方带一些硬币和纪念币。28年来,张老收集的各国货币和纪念币已超过7000枚,便宜的几元几十元,贵的要数百元甚至数千元。“这些年来几十万都花在这些硬币上了。”张老说。
不过,与一般购买硬币者不同,哪怕这枚硬币已增值几百倍,他也不卖。“我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通过硬币,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并让更多人知道。”张老说。他的藏品绝大多数都是国外的,买回来时要不全是外国文字的简介,要不压根没有说明。为了理解这些硬币,张老买了英语、日语、德语等词典,还备了全套大英百科全书,便于他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事件。遇到冷僻文字时,他还会上图书馆查询。一次,张老去金陵图书馆借阅乌克兰文的词典,工作人员说,他是这本词典的第一位借阅者。
几十年来,张老一直有一个心愿——让更多人通过硬币,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给每个硬币都手写上详细的说明,并向社区捐赠了120多个国家的280枚硬币,他还会根据一些时间节点,在社区举办硬币展,“8月25—9月15日,我还要在金陵图书馆展出这些与二战有关的硬币和纪念币,让更多人了解二战。”张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