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幅邮图:塞上江南
《黄河》“塞上江南”邮票图稿
沙坡头
1996-21《西夏陵》“陵台”邮票
黄河来了。茫茫水中投下了雄劲粗犷的山影,那是阴山与贺兰山。
长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长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古代阴山似虎将,守着滔滔西来的大河,护着“风吹草低”的牛羊,卫着如铁的“雄关漫道”。蒙古语中的“阴山”就是“70个黑山头”。那铺天盖地的气势,显出边地的豪壮伟劲。而阴山南坡落差三百丈,直下黄河河套平原,又显出山地和大河难得的温顺与柔和。公元5世纪,北魏郦道元发现了阴山岩画,并记在《水经注》中。这是世界上最精美最丰富的古远艺术岩画的最早文字记录。阴山岩画以象形笔触和古朴色调,刻画了古代北方匈奴、敕勒、柔然、鲜卑、蒙古等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以及悠远历史。
大漠上的骏马,蒙古语称之为“贺兰”。一座贺兰山,群峰起伏,犹若万马奔腾。以贺兰为界,有骏马和草原的内蒙古,毗邻着宁夏。距今15亿年的中元古纪,大地断裂为海,沉积的火山碎屑,厚愈万米,从海底升起,煅为石灰岩。经水火洗礼,质密坚硬,被誉为“贺兰山脊梁”。与阴山一样,贺兰山也有岩画。意大利专家圣索尼说:那是“许多非常漂亮的岩刻”,其最大特色是人的面像。人面岩画在中国贺兰山集中出现,震动了世界。
黄河有阴山贺兰山两大生态屏障,也有历史风尘为其悠远背景。黄河身边的长城盘踞大山之中,是历史纪录,也是文明象征。最早的秦汉长城残存印迹,而今见到的长城,位在贺兰西侧,黄河东岸。这段明长城见证了当朝和鞑靼持续180多年的军事纷争。那时长城又叫“长堤”,表明了长城这座“伟大的墙”,毗邻黄河。古有记载:“修筑长堤一道,顺河直抵横城大边,以截虏自东过河,以入宁夏之路”。如今,低云之下的大山大河大墙,留下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的“弯”在其万里行程中多有盛名。源头近旁的玛曲,有黄河“第一弯”;青海若尔盖三省交界处,有九曲黄河“第一弯”;随着黄河的弯曲回环,到了宁夏,则在阴山贺兰山外,黄水弯道之域,现出一片神奇沙漠,那就是“沙坡头”。
“沙坡头”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邻近腾格里沙漠。素有洪荒岁月冷寂的沙漠,在这里却满溢生气。因为,奔流不息的黄河在“沙坡头”,盘亘出一个婀娜的“几”字形。于是,平缓如镜的清流,黄灿灿的沙漠,牧草茵茵的绿洲,齐聚黄河身边。
到“沙坡头”,要滑沙。人从百米沙峰滑下,发出一种奇特响声,沉闷浑厚,如钟如鼓,人称“金沙鸣钟”。沙山以北是腾格里沙漠,以南是一片绿洲。徜徉绿洲,草的馨香,花的艳美,骆驼牧羊的缓步,将田园意境直面送来。到了黄河边,羊皮筏子的漂流是在温柔的水面上,全然没有了“黄漂”的惊险刺激,倒像是平湖泛舟。
黄河总是一手展开大自然画卷,一手翻开尘封的历史。离开亦沙亦水亦草原的黄河弯道,历史正迎面走来。一座座犹如金字塔式的帝王陵,把我们带到了古远的西夏。有诗句描画了这段历史:“只剩下陵区众多的孤单与可悲,述说着亘古朝廷如何被干戈击碎”。
西夏王陵,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城西。这座西夏皇家陵寝,有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一座座黄色陵台,如一个个小丘,在贺兰山东麓连绵展开。阳光辉耀之下,金光灿灿,庄伟壮观。世人誉之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佛教东渐时,建筑受到浸染。陵寝可看出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的融汇。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构成的西夏帝陵,规模宏大,布局严整,风格独特。
“连山似奔浪,黄河一带宽。城郭渺如舫,银川亦寥廓”。这首古诗中,有山,有河,还有城。这城,诚如诗曰:“银川”。虽说,当时诗中“银川”二字可能是黄河清流的一个诗意说辞,但后来却真的成为黄河身边又一座城池的诗意称谓
有趣的是,“银川”二字不仅从诗句中来,而且还在美丽传说中有了美好的寄望:相传,古时候从贺兰山飞来一只凤凰,看到黄河如金色飘带,两岸麦浪翻滚,便久久徘徊,不愿离去,遂化身为一座美丽城市——银川。
如今,银川东门外的高台寺,是传说中紧贴黄河的凤凰头;高台寺两侧的两眼井,则是凤凰的眼睛;鼓楼是凤凰的心脏;西塔和北塔是凤凰的两爪;西马营湖泊,林茂草密,花团锦绣,那是凤凰之尾,逶迤蔓延到了贺兰山麓。因此,银川又有“凤凰城”的美称。
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横城水洞沟、镇北堡、暖泉等处,曾有最早的居民点。银川史上为西夏王朝首都,明代设为宁夏府,系“九边重镇”之一。大清沿明制仍为宁夏府治。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市为首府,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银川城西倚贺兰山,东临黄河。大河流经近两百里,平原田畴引水灌溉已有两千多年。引黄干渠犹若血脉一般滋润着凤凰城,使其素被誉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和“塞上明珠”。
黄河是中华各民族的“母亲河”。在宁夏沃土之上,几十个民族和睦一家,回族是这个自治区的主体民族之一。
宁夏有一个同心县,城西北的高坡四围花草葱茏,民居栉比,河水清莹。波中倒映一个秀丽身影,那是伊斯兰教同心清真大寺。这座矗立在十丈高台上的古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已有五百余年历史。高台上三千多平方米空间,建礼拜大殿、宣礼楼、阿訇住房等。
寺门朝北,有仿木砖雕照壁。上有光绪年间河州工匠刻下的“月藏松柏”精美砖雕:皓月银辉,藏于松枝柏叶间,亦隐亦现,似见非见,绰绰约约,漾出生气。图案象征了“真主万能不朽,教徒生年长寿”。砖壁两边刻的“万物偏主沾主泽,群建普渡显圣恩”字样,彰显出回族匠师的高超技艺。登大殿,有二十级石阶。在“清真寺”三字两边,有“洗心”、“忍耐”砖刻。旁有阿拉伯文图案,鲜亮的蓝色,带有伊斯兰教特有色彩,烘衬了大殿的庄严与肃穆。
同心清真大寺独特的建筑样式,把我国传统建筑的木构风格和伊斯兰木刻砖雕装修艺术融为一体,是宁夏地区多民族和睦相处,文化交流的结晶。
从源头到入海,黄河九曲回环,途程万里。在流经“塞上江南”宁夏之后,黄土高原迎面而来,此刻,她挟土裹沙与清流交融,水渐渐变黄,涛慢慢变沉,黄河开始了名符其实的“黄”河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