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枚: 河套穹野
《黄河》“河套穹野”邮票图稿
“偏关长城”极限片
成吉思汗邮票
鸟瞰黄河,她那粗豪的回折和逶迤的曲弯,令人瞩目。在流经宁夏、内蒙古、陕西一片阔野之刻,一道标志性的大折大弯大曲线,写下一个“几”字,这便是世界大江大河中绝无仅有的河套域貌。那里,湟水、洮水、洛水、渭水、汾水、漳水,以及桑乾河、滹沱河等,和黄河一起,滋润了干渴的大西北。农牧业和水产业使之如民谚所云:“黄河百害,唯富河套”。诗人臧克家在《毛主席向着黄河笑》诗中,也写到:“富庶的河套,是黄河所给的一点甜头”。因此,河套素称“塞外米粮川”。河套水网,造福农牧灌区,也造就水利开发要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世界级工程”,山西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就座落在黄河边。由总干线、南干线、联接段和北干线组成的引黄工程,有隧洞数十,其中7号43公里隧洞,远超英吉利海峡隧洞,堪称“世界第一引水隧洞”。库区的亚洲最大最高人行吊桥,又成奇观。建于新世纪初的这座水利工程,雄峙晋蒙峡谷,绵延山水之间,将黄水变为清流。掠过万家寨清波碧水,北望沃野平畴,一个颇具农耕色彩的地名映入眼帘——老牛湾。传说,神牛从大河之源奔来,跑过九曲十八弯,到了偏关。明灯一亮,转身犁出个老牛湾。这“明灯”是什么?原来,万里长城和万里黄河在这里第一次见面。作为中华民族象征,黄河与长城恰像明灯,点亮了人类历史。黄河驻足老牛湾,正是让中华文明两大载体,在这里“握手”;让我们民族的血液和脊梁,在这里汇合。尽管在北国辽阔疆域,黄河与长城曾四次邂逅,但这个首次期遇,却将两大奇观化作如橼大笔,在天地间写下“黄河”与“长城”两个伟大名姓。在老牛湾,有个杨家川小峡谷。峭壁入云,谷底沉石。喷涌山泉伴和珍禽鸣唱,幻化出幽深的原始景境。黄河成就了老牛湾厚朴的生态,长城增添了老牛湾厚重的神韵。长城身边的古堡、野村、栈道、码头,穿缀起一条风景线,横陈在黄河两岸。在老牛湾,一座古堡立于山崖,是为明代屯兵之地。堡北望河楼雄踞云际,俯视黄河与长城。更高处,则“断崖万仞如削猴,飞鸟不度山石裂”,将黄河十八弯的壮景,尽收眼底。在老牛湾,依傍黄河长城的古村落,错落于石头上。石墙、石院、石路、石街,援山而就;石碾、石磨、石仓、石斗,俯拾即是。坚砺石痕和粗劲石迹,透出古朴与苍凉。而邻近则现另一景象:万顷梯田云端上,农人耕作碧落间,盈溢田园牧歌式的静谧恬淡。作为黄河与长城第一次相逢之地,老牛湾蕴有水的性情与山的性格,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汇合相融的一个标志。在黄河走过的地方,有连天碧草,有庄稼熟黄,有清流澄澈,有黄土本色,还有黑黝黝的金子闪光。这就是黄河南岸的露天煤矿。中国富产煤矿,有许多露天煤矿,点缀大地。黄河身边,内蒙境域,煤层漆黑发亮。这奇妙色彩,既堪为自然天成的生态奇观,也是经济建设中的一种可贵的富饶资源。黝黝黑金,滔滔黄水,让河套穹野更加瑰丽。这里有个鄂尔多斯,其东西北三面毗邻黄河,南部则君临古长城。黄河与长城将她拥在自己怀里。“鄂尔多斯”的蒙古语意为“众多宫殿”。这里,座落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这位旷世英雄,驱铁骑,伴烽烟,征战亚欧,曾令整个世界震颤。由于蒙族盛行“密葬”,因此,在成吉思汗传奇一生中,至今仍不得答案的,就是他的归宿。1227年,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去世。其真身葬处,一直隐秘。众说纷纭中,黄河边上有一个衣冠冢,为人认可。史料记载,吸附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的“灵魂驼毛”,几百年来就藏在鄂尔多斯市外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这就是成吉思汗陵。漠北草原上的成陵,合鄂尔多斯“宫殿”之意,筑为白色宫帐,称“八白宫”。其适应蒙族游牧特点,保留了七百多年来世代相传的毡帐形式,以随迁随祭。“八白宫帐”虽与传统蒙古包相似,但又模仿了传说中的桃形天宫,筑出象征福禄吉祥的葫芦形状,史称“天宫形状之帐”。成陵主体由三座蒙古式正殿和相连的廊房组成,分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六部分。正殿圆顶有金黄琉璃瓦,穹顶有蓝琉璃瓦砌云头花,均为蒙古民族崇尚的颜色和图案。作为“全体蒙古的总神祗”,这里是对成吉思汗进行最高规格供奉祭祀的圣地。在春季三月十八日查干苏鲁克大祭中,除用白毡蒙盖外,还罩上缀有青绿流苏的棕黄外套。大祭期间,成陵黄色宫帐,煌然生辉,有“金殿”之称。俯瞰成吉思汗陵,其形如雄鹰,在黄河与长城两大圣境中翱翔。鄂尔多斯的宫帐神殿,又将蒙古民族剽悍的英雄气质,弥散到了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与长城的寥廓天地之中。
第五枚 壶口金涛
《黄河》“壶口金涛”邮票图稿
文7《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
2012-14《红色足迹》“延安”
2012-1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座谈会旧址”
特65《革命圣地--延安》“延安枣园”
T.84《黄帝陵》“人文初祖殿”
“镇北台长城”极限片
1997-19《西安城墙》“箭楼”
T.88《秦始皇陵兵马俑》
1994-21《中国古塔》“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2012-19M《丝绸之路》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给你我,身边这条黄河”。黄土,黄河,一首歌谣浸透了西北莽原的水土气息。歌中描画的农家风貌,让人一下子扑到了乡土的炽热情怀中:“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用数字丈量出的北纬34°~40°,东经103°~114°,是一块高原;用数字勘测出的厚达50至80米的土层,是一块黄土地;用数字计算出的面积70%,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高原。这片风尘弥天的土地,与黄河有不解之缘。从天而来的大河清流,因裹挟黄土泥沙,到这里才名符其实的成为了“黄”河。黄土高原,看似干涸,却也水系网布。黄河犹若主干挺立,200多条支流,则桠杈一般密布其间——渭河、汾河、洮河、祖厉河、清水河、北洛河、黄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在陕西一派金黄中,黄河曾给九派中国的百年暗陆以一烛星火,其燎原之势造就了一个红色天地。1936年2月5日,毛泽东和红军过无定河,到达清涧县的袁家沟。十八个日夜,一座五孔窑洞,毛泽东指挥抗日先锋队强渡黄河,取道山西,开赴前线,并写下《东征宣言》。当晚,袁家沟的一场大雪引来毛泽东诗兴。站在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原,金黄与银白映衬,莽莽苍苍,恢宏词作《沁园春·雪》中写下的“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大河,正是黄河。袁家沟外,群山环抱、沟壑纵横。一道山梁横卧南北,犹似一条龙,将山村分作两沟,各流一股清泉,谓之两只龙睛。袁家沟人世代饮用这两股清泉“常流水”,如民谣所唱:“袁家沟,沟对沟,两条小溪当沟流,四百人口住两头”。红军万里长征的终点正是中国革命的又一起点。延安成为点亮中国黑夜的灯塔和火炬。“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诗人一句充满乡土气息的呼唤,滚烫火热,道出了延安在历史上和在人心中的神圣地位。如果说,中国革命的一个标志是延安;那么,延安的一个标志,就是宝塔山。延安古称肤施,是黄河中游的西北边塞重镇。嘉岭山上的唐代宝塔,八角砖塔九层十三丈,将延水和延安尽收眼底,恰有拱门所刻“高超碧落”和“俯视红尘”的意境。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是几代人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革命先驱的一个诗意写照。因此,延安宝塔山屡屡出现在自由勋章上,人民币上和“国家名片”邮票上。延安照红中国和东方,党中央和毛主席等开国元勋在延安十三春秋,带领中国人民,从硝烟中走到了五星红旗招展的天安门。当年窑洞,正是星火燎原的最初燃点。延安因地处高原,人喜穴居。窑洞依山就势,满布崖面。冬暖夏凉和隐蔽静谧,加上洞内花红柳绿的炕围子、温热的土炕和石砌的锅台,“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处处透出了黄土高坡上陕北民居的风韵。“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诗句咏出了枣园之春的恬静和圣洁。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延安枣园是党中央书记处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工作和居住的窑洞。从抗日救亡的民族战争,到大生产和整风运动,直至全国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诚如诗人咏唱:“枣园的灯光照人心”。考古发现,距今约三万年左右,延安已有“黄龙人”生息。一个源远流长的“黄”字,以及相传始祖黄帝居此,陕西又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发祥地。流淌的岁月表明:古远的历史正是人类进步的基点。早在洪荒的原始岁月,一个部落的首领用玉制作舟车弓矢,强兵固土。其妻嫘祖养蚕制丝,缝了衣衫;其史官仓颉,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定了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他的殊勋,使中国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林。这位开创中华文明的祖先,就是轩辕氏黄帝。据说,黄帝活了118岁。一次东巡,随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完成,现应归天”。天命难违,他便飞离。当驾龙到陕西桥山时,百姓涌来,恸哭不舍黄帝归去。人们拽住黄帝衣襟,待黄龙飞后,只剩衣冠。人们将其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陵前“黄帝手植柏”,树龄高达五千年以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黄帝陵连同根植大地的草木,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史记》记载黄帝陵祭祀,最早始于公元前442年。历代王朝一直在此举行国家大祭。1937年4月5日清明时节,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致辞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时值抗战岁月,文字漾溢爱国热情,大有救亡“出师”的壮怀之慨:“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中华民族之魂魄系于一脉黄河和一条长城之上。黄河与长城常在北国大地邂逅携手。望长城足迹,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位在陕地榆林城北的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为长城三大奇观。其据险临下,扼南北咽喉,如巨锁封关,是古长城重大要塞关隘,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远眺,金沙蓝天之下,近有碧澄水库、绿林城郭;远有逶迤长城、大河金涛。曾有诗人赞曰:“万里长城的一块坚硬脊椎骨镇北台,永在”。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在陕一域,一座古城迎面而来。在纷乱的大西北,在桀骜不驯的黄河畔,一个“安”字,透出厚望。于是,“西安”以及古称“长安”,便宁静地镶嵌在了黄河和黄土身边。西安有七千多年历史、三千多年建城史、一千多年建都史 。历史上周、秦、汉、隋、唐等十三朝建都西安。唐定都后,建扩增修。贞观八年,营建大明宫,又不断修城墙、建城楼、筑宫阙。都城内外,河网密集,黄河流域的54条河流滋润古城。西安有帝王陵墓72座,包括“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和西汉帝王11陵、唐代帝王18陵;有周、秦、汉、唐四大都城遗址;有古塔、古城墙、钟鼓楼等古建筑700余处。 其中,秦始皇陵兵马俑【图5-9】、大小雁塔【图5-10】、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成为“世界遗产”。而其周边的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等,又是诗意盎然的天降丽景。一条辉煌古今的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文明传布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西安是这条大路的起点和终点。21世纪新丝路的崛起,更以“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与发展。这条始于西安,起于唐代的文明之路,在未来的时光中将焕发更灿烂的前景。1938年9月,在民族危亡时刻,青年诗人光未然从延安来到黄河边。惊心动魄的景境震撼了他——黄水破天而降,金涛滚沸,声彻长空,千丈波浪高如山!激情迸发,诗兴喷涌。于是,一部气吞山河的巨作《黄河大合唱》诞生。这地点,就是横跨陕西和山西的壶口。天下最大的黄水喷涌的壶口瀑布,因水势大落差而显示出惊天伟力和气概。绝地中,黄河刚烈顽强,压而不弯,遇阻则抗。正像一个人一个民族,经历磨难和血火洗礼,才铸就伟大性格——“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象征着人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