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多方协作 场内场外融合在路上

1楼
zhaowf 发表于:2016/6/20 9:45:00
“场外市场与场内市场是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发达的场内市场,场外市场的一些风险就无法实现对冲,场外市场就难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提高场外市场的透明度,降低信用风险,也与大力发展场内市场密不可分。”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表达了这一观点。 本文来自邮币卡之家

  为此,市场上关于“促进场内和场外市场融合”的呼声不绝于耳。

  场内场外需携手并进 
  与其说是场内与场外融合,倒不如说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从功能上看,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是互补的。”宝城期货总经理母润昌对记者说,场内市场是一个公开透明且规范的市场,交易的产品都是标准化的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合约,而且有较为严格的风险控制和清算制度;而场外市场主要是满足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可以说是场内市场的延伸和补充。 

  他进一步解释,以商品市场为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品期货市场虽然在发现价格、管理风险及促进相关产业转型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受限于产品类型单一,无法满足实体企业的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与此同时,我国的场外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融合是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壮大需要迈出的关键一步。”母润昌说。 

  据记者了解,在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融合上,目前,除上层明确提出建设多层次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外,监管机构、交易所、期货公司等也都在积极推进。

  为规范场外市场发展,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015年联合制订了《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场外衍生品交易商品定义文件(2015年版)》及配套交易确认书。国内商品期交所也积极推出商品指数,搭建场外服务平台。期货公司则大力推进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在场外期权、互换和掉期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谈及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融合,海通期货创新事业群总监任俊行表示,2014年上海清算交易所开展铁矿石“场外交易、场内清算”业务,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满足实体企业等客户个性化交易需求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场外双边清算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和违约风险。另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的“保险+期货”试点,也将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连接在了一起。

  “在‘保险+期货’试点方面,保险公司为投保者提供相关价格保险,同时通过购买风险管理公司的相关场外期权产品将价格风险转移出去。风险管理公司则利用期货工具对冲场外期权产品的风险,锁住收益。”任俊行说,这由此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多方都能受益的“生态闭环”,有助于打通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

  期交所积极搭建场外平台 

  作为组织场内衍生品交易的主体,国内期货交易所在促进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协调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促进场内市场、场外市场的协调发展,是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从我国的情况看,期货交易所交易的是标准化产品,要想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多元化的需求,就必须发展场外市场。”上期所相关负责人曾在第十届中国期货分析师暨场外衍生品论坛上如是表示。

  从交易所的角度讲,境外主要交易所近些年来也遵循了场外和场内协调发展的原则。众所周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基本上是一个场外市场,洲际交易所(ICE)原本就是从场外市场发展起来的,而芝商所(CME)也从2008年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场外市场建设上。“没有强大的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我们就很难把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做深做精做细。”上述上期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交易所需结合场内市场的情况推进场外市场发展,更好地促进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功能发挥。 

  近两年来,国内场外商品衍生品业务如火如荼开展,引起了国内期货交易所的高度重视。 

  据了解,为促进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协调发展,国内几家期交所正在积极搭建场外衍生品平台。

  “一些机构和企业提出的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可以通过场外市场实现,这同时也对场内市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我们关注场外市场、搭建场外服务平台的出发点,主要是想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郑商所相关负责人曾在第十届中国期货分析师暨场外衍生品论坛上介绍,在推进场外市场建设方面,郑商所规划了场外衍生品业务及其发展路径,目前基本完成了场外平台的技术开发工作,为后续场外业务上线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该平台的基础上,郑商所还完成了场外仓单交易业务的技术开发工作,目前正在组织会员和客户进行仓单模拟交易,同时郑商所还将积极开展“保险+期货”试点活动。 

  该负责人还介绍,郑商所场外平台建设的初步想法是,从场内业务延伸展开,先从仓单业务开始,然后再推出互换、场外期权等常规场外衍生品业务。

  大商所方面,从去年开始也是平台先行。“我们先把场外平台推出来,正好又配合‘保险+期货’试点业务,已经和多家期货公司、银行开始联合测试。”大商所相关负责人曾在第十届中国期货分析师暨场外衍生品论坛介绍,大商所的场外平台可以支持三项业务:一是仓单交换,二是仓单质押融资,三是场外期权。 

  “当然,其他产品我们平台也支持。”上述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系统采用‘交易云’概念,省去了期货公司自己开发柜台系统的成本,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将客户、清算会员、做市商进行角色划分。”

  交易所主动搭建场外服务平台的做法,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赞誉。 邮币卡之家原创

  “鉴于目前场外商品衍生品在国内市场仍属于新业务,很多风险管理公司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在探索场外业务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问题甚至会犯一些错误,特别是在一些涉及资金规模较大的业务上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弱,这需要监管部门和交易所一起推动统一平台建设。”母润昌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欧美地区开始加强场外市场监管,“如果我们成立一个集报价、交易、清算等功能于一体的场外衍生品平台,那将大幅提高场外市场的透明度,从而提升场外业务的效率,促进场外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 内容来自邮币卡之家

  去年以来,国内期交所推动开展的“场外期权”服务产业链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等,以及鼓励期货公司拓展创新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系列支持措施,不但与当前国家的产业政策紧密对接,而且非常务实、接地气。 

  行业人士希望各家期交所对期货公司创新业务的扶持力度能再大一些,让更多的期货公司参与进来,同时多组织一些实务培训,帮助期货从业人员提升各项专业技能。

  协调发展要找准契合点

  “期货、期权及相关衍生品的设计及市场的发展,其核心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博客,微博)表示,场外市场建设的大方向是以交易所和大型期货公司为核心,“比较适合中国场外市场的运作模式是,建设一个统一的IT报价系统并把场外大宗商品交易纳入到监管范围内,交易所市场可以分层,包括传统的场内交易模式、机构询价交易模式等”。

  在王红英看来,期货公司既可以作为交易对手也可以作为经纪会员,这样就可以建设一个多层次衍生品市场体系。 

  不管场内衍生品市场还是场外衍生品市场,其目的都是服务实体经济,为实体企业和相关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和财富管理工具,要促进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要找到契合点。 

  “在我国实现场内场外融合的关键在于打通行业限制。”任俊行告诉记者,场外市场在我国算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市场,它的一端连着金融企业,另一端连着实体企业,这两类企业属于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运行规则,“场外市场的发展就是要找到这两类企业的契合点,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 

  母润昌认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技术和人力资本实现跨市场融合。“机构客户在资金、信息和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特有的专家理财、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等能力,能产生更高的投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且对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比较熟悉。”母润昌说,在促进这两个市场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大力引入机构客户,从场内到场外分层次逐步推进。

  “此外,还需要完善配套制度,清除法律上的一些障碍,实现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互通。”母润昌说,目前国内的场外市场还没有成熟的制度体系,而场内市场的法规制度已比较完善,可供场外市场借鉴。 

  “虽然部分机构形成一些成型做法,但毕竟属于摸索出来的,各家有各家的一套体系,其在合作时往往会耗费很多精力。如果有统一的制度和规范,那将对场外市场发展非常有帮助。”有业内人士坦言,还需建立适当的市场门槛制度,这样既能防范风险又能使有需求的企业和机构能够参与到这两个市场中来。

  据记者了解,由于当前国内场外商品衍生品业务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场内和场外两个市场的对接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还需要监管部门、交易所、期货公司及其他机构积极探索。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093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