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郭润康方寸之间自有天地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7/3/30 5:07: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青年时期的郭润康。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82年,在全国集邮联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原新光邮票会的12位会员重逢在北京。后排右起第一人为郭润康。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011年3月24日,郭润康在贵阳会见来访的黎泽重(右二)、陀乾秋(左一)等邮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本报记者蓝岚 图特约记者吴东俊

    1初识邮票

    1917年3月,郭润康出生在江苏丹阳县东河路。父亲是一家缎布店的职员,母亲是家庭妇女。童年郭润康唯一的文化生活是集香烟画片,当时的香烟每包都附有一枚画片,图案众多,有故事、鸟类、生活用品等。有的烟厂还做广告,如集齐一整套,说是可以兑换一辆自行车,所以大人小孩都热衷于收集。

    “8岁那年,我母亲去世了,两个年幼的弟弟无人照料,在母亲去世后不久也夭折了。父亲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想离开家乡另谋职业。这样,我被寄养在三叔父家,小妹妹寄养在姑祖母家。”尽管是过去多年的往事,一旦回忆起来,郭润康老人还是很伤感。他到三叔父家后,一住就是7年,叔父在丹阳大隆绸庄任司账,经常要与各地客户有书信来往。每月月底,特别是三大节(端午、中秋、春节)来临之前,要寄账单,信件多时,叔父就拿出来的是小本本,上面夹有1、3、5分等面额的邮票,叫郭润康帮他贴“龙头”(即邮票)。这是他童年时对“邮票”的最初印象:邮票可以寄信。

    当时邮票俗称“龙头”,这是沿袭清朝龙图邮票而来,而“龙头”又起源于“人头”之称。到1895年之后,龙图邮票亦在通信领域里绝迹,但在他的家乡仍然流行“龙头”的叫法。

    郭润康的父亲在蚌埠天纶绸布庄任职,结识了同乡蚌埠五洲大药房的经理,在郭润康15岁那年把他推荐到五洲大药房当实习生。平时在店堂学习业务,每天工作有一件例行的公事,就是收集从国内外药厂寄来的宣传品、价目表等,将来信一一登记,送到经理室;要回信的,经理就叫他誊写发出,因此天天要与信件和邮票打交道。其中有不少是国外的药厂寄来的广告、新药说明书、杂志等。他看到上面贴了各种花花绿绿的邮票,很好看,于是就产生收集的念头。他将邮票分成中国、英国、美国、日本等贴在本子中。郭老说:“我从1931年开始收集邮票,到1937年抗战爆发离开蚌埠,7年间积攒了200多枚邮票,但并不知道这就是集邮。”那时,上海的中华邮票会和杭州的新光邮票会都已在1925年成立,1934年甲戌邮票会也在郑州成立,近在咫尺的大同邮票会,也在1933年9月1日成立,这是安徽省第一个集邮团体,比甲戌邮票会还早一年成立,这些都与年轻的郭润康无缘。

    抗战爆发后不久,二十岁的郭润康随五洲大药房蚌埠分店撤退到汉口,并留在汉口分店工作,主要负责处理客户的来往信件,这个工作对集邮很有利。在汉口分店,他偶然得知的同事林良斐也爱好邮票,郭老回忆:“林良斐可以说是我的集邮启蒙老师,我把我7年中收集到的200枚中外票给他看,他看了我的邮册后说:你贴得杂乱无章,如帆船票要分伦敦版、北京老版与新版;中山像要分双圈与单圈,烈士像共有12枚6位人物。他指点我区别的方法,全套的枚数,使我茅塞顿开。他说:区分版式是很重要的,即可正确的分类,又是研究邮票的手段。过去我集邮,重复的邮票我就丢弃了,他告我多余的叫复品,留之可以研究与交换。这是我第一次感觉邮识很重要!”

    2走上集邮路

    不久郭润康又陆续调到广州、梧州,1939年郭润康又调赴贵阳筹办五洲大药房贵阳分店,从此定居贵阳。郭润康在药房内管理库,每天都有从全国各地寄来药房的信件或者包裹,有的包裹重会贴一二十枚邮票,他知道了积复品,就把这些邮票收集起来,大概收集了1000多枚。

    有一天他收到一张从上海五洲邮票社寄来的明信片,明信片的背面印有一长串收购邮票的广告,上列品种与价格,郭润康一想,邮票也可以卖钱,集邮七八年来,还是第一次获悉邮票也有专业商店买卖。他就试一试把自己收集的复品邮票寄了100多枚过去,很快“五洲邮票社”就回寄给我很多邮票。郭老回忆:“后来我用我的邮票换了‘五洲邮票社’5000枚外国邮票,因为信是从香港转,我实际得了4000枚外国邮票,没花一分钱,这就是积复品的好处。从这点来说,开始集邮还是范围广一些为好,可以多增加些邮识。从五洲邮票社换来几千枚外国邮票整理后很多都不认识,无法归类。后来,我又花了10块钱买了一本别人出让《吉本斯邮票年鉴》,我仔细按照年鉴重新排列了我的邮票,果然有序多了。从此以后,我是见票必集,店里的信封我全包了。”

    1941年,他获知甲戌邮票会在贵阳成立通讯处的消息,24岁的郭润康当即找上门去,申请加入甲戌邮票会。这是他集邮十余年后第一次参加邮会,通过鱼雁往返,他开始与外地邮友产生交往,互换邮票,互通邮识。

    到贵阳的第二年,郭润康参加了青年会夜校补习英文,贵阳青年会小卖部有邮票出售,吸引一些集邮的人来购买和交换,慢慢的彼此熟悉起来,大家商议着准备成立个组织,可以广交邮友,切磋邮识,交换邮品,传递邮讯等。于是在1942年8月,郭润康与许庆民、任善震共同发起创建“金竹邮票会”并担任邮会理事;同年10月,创办《金竹邮刊》会刊,不久由郭润康担任会刊主编。

    “如果说我过去十年的集邮是一种自发行为,那组织邮票会,编写会刊就是一种自觉境地。”

    1942年金竹邮票会成立后,集邮有了组织,与邮友的交流也多了,他们大多数以集国邮为主,受他们的影响,郭润康也渐渐从集外国邮票转为集中国邮票。一位叫周伯琴的先生,五十开外,加入了金竹邮票会。他集邮多年,存有大批民国早期普通、纪念等邮票。他邀郭润康到他家中参观他的集邮。过去只是在书本上看到大龙、小龙、万寿、光复、共和和伦敦版中山像票,现在能欣赏到原票,大大增强郭润康放弃集西邮,转入国邮决心。郭老说:“转集国邮,周先生对我的指导与帮助是很大的,那段时间几乎每个星期天我都要到周家串门,顺便添购一些邮品,凡我选购他的邮品,都低于市价的价格供给我。可以说我是在贵阳才真正走上集邮的正确道路。”

    从编《金竹邮刊》开始,郭润康的编刊之路就停不下来了,1944年7月,朱宝鉴创办的《黎明邮刊》复刊,邀请郭润康任主编;1945年郭润康自费创办《万寿》邮刊;1947年郭润康加入新光邮票会;1949年,32岁的郭润康开始给《中央日报》新开办的“邮识”副刊供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为日军占领。很多华侨由缅甸逃难回国,盘缠不够只好沿途变卖物品以维生计。郭润康的朋友偶然在贵阳街头看见一位逃难华侨出售一本邮票,他深知郭润康爱集邮,就代他买下。这是他第一次获得第一部邮集。这部邮集,第一页贴有大龙、小龙各一套,第二页是一套万寿票,都是品相上乘的旧票,但最前面有3套中国最早的古典邮票。

    “自我转为集国邮后,虽陆续补进了一些民国的早期票,但大清票还是空白,有了这3套来当集国邮的‘龙头’,使我集国邮进入一个新的台阶,遗憾的是我未能与这位华侨谋面。”郭老说。

    3写书、出书、藏书

    1946年,他和牙科医师张华英结婚,解放后,他离开药店,到联合诊所工作,1951年又到贵阳市卫生局工作,后又调到贵阳中医院,1964年成立贵阳中医学院,郭润康随着中医院一起并入中医学院,1973年开始教书,直到1985年退休。

    解放后,郭润康在集邮的同时,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办邮刊、写文章传播集邮知识、与邮友的交流互动上。1952年11月,他参加了由贵州省邮电管理局、贵阳市邮电局举办的“中苏邮票展览会”。之后,他多次参加邮展,多次发表论文,并获得了数不清的奖励和荣誉。

    1962年他倡导建立“贵阳南明集邮小组”,并创办《南明邮刊》,1981年组织了贵阳集邮研究会,创办《贵阳邮刊》,1991年组织贵阳老年邮友联谊会。1987年11月“郭润康个人邮展”在贵阳市工人文化宫举行,并印制纪念封以表祝贺;1999年郭润康著作《集邮传真》获北京世界集邮展览铜奖(集邮文献类);2002年《郭润康集邮文选》(1942~1949)、《郭润康集邮文选》(1950~1990)在全国首届老年邮展上获大银奖,2011年,《郭润康集邮日记》(2005-2008)四本参加印度2011世界邮展,获大银奖。2003年开始每年出一本《郭润康日记》(一共八本)……在集邮的八十年里,郭老参与编著《集邮辞典》,1995年应聘担任《中国集邮大辞典》编委委员及《中国集邮百科全书-集邮文献》分支主编。1997年,郭润康老人80岁寿辰时,成立了“郭润康集邮研究会”,该研究会会员分布全国各地。

    采访郭老时,他为自己一生做的简短总结不是关于邮票,而是“写书、出书、藏书”,在他家里,有两间房子是书房,四壁皆是他买的书,积攒的资料,其中除了辞海类的工具书,其余全是关于集邮的书,整整11个书柜。郭老自己前前后后也出了11本书,还有很多关于他的集邮事迹、集邮研究的书。郭老说“集邮有两个境界,一个是出书,一个是收集有价值的邮集。我的奋斗目标就是普及集邮知识,提倡大众化集邮,11本书,6000多篇文章就是我的成就。”

    4独乐不如众乐

    集邮几十年来,无论邮市如何变化,也不管形势如何发展,郭老都坚持集邮,遇到什么就集什么,随遇而安,保持快乐集邮的心态,享受集邮的乐趣。对于享受集邮的乐趣,郭老认为,个人之乐是小乐,只有众人之乐才是大乐。他的最大心愿就是将这种高雅的文化最大限度地传播,让更多的人分享集邮带来的乐趣。

    如何传播? 郭老选择办邮刊、写文章、广交天下邮友。郭老邮识渊博、视野宽阔,他的文章大都短小精悍,一文一议,言之有物,切中利弊,为广大集邮爱好者所喜欢。他说:“对我来说,办邮刊、写邮文,不为名,不图利,只为了传播知识,从中也体会到编写之乐。”

    大凡收藏家都有一定的占有欲,收藏积累到一定的规模后,如何来选择藏品的归宿,却大有不同,据此,便可辨出收藏境界的高低。在处理自己的藏品上,郭老选择了捐赠。1966年,郭润康将珍藏的“孙中山纪念邮票”二大册,赠送给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至今仍是该馆重要的藏品之一;1975年,他又将一批珍贵邮票及集邮文献资料无偿赠送给修文县的任尔勤;2004年1月,郭润康决定将收藏珍藏40多年的集邮书刊及全部各种集邮文献3万余份,无偿捐赠给贵州遵义市青年工人岑忠健,支持他建好“集邮文献收藏馆”;2010年7月,郭润康先生向贵州省档案馆捐赠了著作12种……除了这些大宗的捐赠,集邮生涯中他随手送人的邮票、邮品也不计其数,1942年,他集得一版50枚16分粗齿中信版中山像邮票,十分珍贵,但他也拿出来,让邮友们四方联、六方联的撕走。邮友周继厚回忆:1981年我在贵州大学学习时,时常去贵阳集邮门市买邮票。有一次我见邮商的集邮册里有自己所缺编号30、31轮船票,一问价格不菲,作为学生我买不起。这时一位老人把我拉到一边说:“我这里有轮船票,面值,你拿去。”从此我就认识了郭老。我当时才20岁,那时郭老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不仅如此,郭老还把他精心收集风景戳、生肖等邮品赠送给各地邮友,可以说,邮友来信索取,他都会慷慨解囊。

    在记者采访时,郭润康的女儿郭琪芬才刚刚帮父亲寄出几封给邮友的回信,有邮友汇款来买他的书,他都会把款退回去,书赠送。书桌上,江苏高邮吕姓、苏州东港刘姓邮友的汇款单还没处理,还有一叠待回复的信件。郭琪芬说:“上个星期住院,上午输完液,下午他就开始给邮友写明信片。父亲就是这样,邮友的事情就是大事,一点都不能耽误。家里每天都要收到的全国各地若干来信,请他题字、签名的;询问有关邮识的;要求代查资料、代买邮品的;为编组邮集请求指导的。他都是有信必回,有求必应。有时为准确回复一封信,要查一两个小时的邮票资料及集邮书籍。以前每天趴在书桌上回信、写文章几个小时不起身,现在我不允许他这样做了,毕竟98岁了。”

    郭老在《集邮八乐》中所谈的八乐是“朦胧之乐”、“遇友之乐”、“交换之乐”、“建会之乐”、“编写之乐”、“研究之乐”、“处置之乐”和“晚年之乐”。诚交天下邮友,妥善安排藏品去处就是他其中的“两乐”。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1719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