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广东中山图书馆33万破损古籍亟待修复

1楼
震荡上行 发表于:2008/4/2 11:49:00

  □专题撰文成小珍

  通讯员宋玲

  专题摄影郑启文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图”)馆藏的47万册古籍中,超过七成,即超33万册古籍有不同程度残破,亟待修复。

  目前中山图书馆特藏部修复组只有9名成员,平均每人要负责3.6万册,按近年来平均每个人每个月完成3本的修复量,要修完这些古籍需要700年以上,但经过修复的古籍可以旧貌换新颜,再保存几百年基本没有问题。

  所谓古籍,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之前的书籍,古籍载体包括竹简、帛书、石刻及纸本。据统计,目前我国公藏单位的古籍总数超过3000万册,其中善本古籍超过250万册。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介绍,目前初步估算广东省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连同科研、文博、宗教等单位以及私人,所藏古籍总量过百万册,其中古籍善本约10万册。

  3本古籍至少1本“破”

  广东古籍收藏有两大“巨头”,即中图、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图大约收藏了47万册,中大收藏了30万册左右。中图收藏的善本32486册(件),古籍线装书210033册,金石文献14248册,古籍丛书105580册,地方志书33282册,广东地方文献10多万册。

  倪俊明说,广东省内古籍的数量及质量在国内处于中等水平,广东潮湿、炎热的气候给古籍收藏带来难题,以该馆为例,馆藏的47万册古籍中,有超七成,即超33万册古籍有不同程度残破,亟待修复。也就是说,平均每3本古籍,就至少有1本亟待修复。另外还有10万余册民国文献需要进行抢救性修补。

  古籍“委身”铁皮文件柜

  “我们目前对古籍的修复分‘两条腿’走路”,倪俊明这样说。所谓“两条腿”,是根据书本的残破程度,实行原生性、再生性修复。原生性修复即“原书裱补”,在对书本原件进行手工修补,而再生性则是对古籍进行影印出版、数字化拍摄等,将古籍文献“数字化”。此举可避免查阅者直接接触古籍,使古籍的纸张避免了损耗,从而起到了延长古籍寿命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由于经费等问题,古籍的保存状况不尽人意。除了善本有个专门的书库,“享受”恒温、恒湿、防虫等特殊待遇外,其他的古籍全堆积在面积狭小、条件简陋的书库里。去年起因中图改扩建工程的原因,不少书籍不停“搬家”,只能“委身”在铁皮文件柜里。

  除保存条件不尽人意外,修复设施落后也是一大“硬伤”。据了解,目前国外古籍修复普遍应用电脑和工业机械,并且通过理化和生物实验室进行纤维检测和保护实验,积累科学数据,寻找比较好的保护手段。而我国图书馆至今尚未有文献保护国家实验室,缺乏科学的监测和试验手段,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我国古籍修复工作的进展”。

  倪俊明表示,古籍的保存状况有望在二三年内得到改观。中图改扩建后,现有旧馆的后面将建一新的古籍与地方文献书库,总面积达3千平方米,采用地下三层结构,不仅恒温恒湿,还防尘、防晒。

  全国古籍修复专业人员不足百人

  不少人因学历问题无奈转行

  古籍的修复,被认为是既费心又耗时的“拯救艺术”。这门“拯救艺术”待遇低、枯燥乏味、容易感染皮肤病,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据统计,全国从事这一行的总人数不超过百人。中图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修复人员从2003年的两人扩充到如今的9人。而省内各市、县(区)图书馆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人员则极度匮乏。中图修复组现有的队伍整体比较年轻化,年龄从20多到40多不等,学历从中专到本科。彭道友仅20多岁,2004年从国内唯一一家开设有修复专业的“南京市莫愁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他进了中图,成为修复组最年轻的一位。

  彭道友说,家人挺支持他做这行,因为自己“性格比较书生,不是很强势”。对于所从事的修复工作,他有很多“不满意”:方法、设备太简陋、落后,跟国外无法比;大环境对这行还不是很重视,经费、人员不到位等等。

  他表示,在现行体制下,修复工作面临不少矛盾。他们班同期毕业20多个同学,“现在只有七八人在干这行”。转行的同学并不是因为嫌这行枯燥、收入低而不干,而是因为学历、机制等限制,进不了大馆,“学的东西用不上”。就各馆而言,不少的修复数量与人才的极大需求又是不争的事实。

  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指出,业界已呼吁,在相关高校开设古籍修复课程和专业。在此目标实现前,广东重点加强有关人员的在职培训,培养专业古籍保护人才,中图已举办了广东省第一期古籍普查培训班,还计划开设古籍修复的培训班。

  工具落后技术原始纸张不适合

  “馆宝”千岁古书至今不敢动

  珍贵的古籍是怎样进行修复的?修复中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近日走进中图特藏部修复组“探营”。让记者大感意外的是,修复过程既不神秘也不惊险,却是极其繁琐、复杂、枯燥,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同时,最需要的是三“心”:耐心、细心、责任心。

  落后

  电饭煲蒸书成“风景线”

  中图修复组“扎营”在中图文德分馆的一个角落位置。

  二层小楼外表毫不起眼,也没挂什么牌子。在一楼办公室,4名工作人员“静悄悄”地忙碌:有的将拆下的古籍书页反面朝上,用毛笔蘸上浆糊,把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纸粘到破损部位,再用镊子把多余的边角撕下;有的往书页上喷上水,一层书页一层溜边纸地叠压好,再将之压平……

  记者见到,和别处办公环境不同的是:这里有股书香,但间中夹杂着霉味;室内特别安静,常常只听见修复中剪剪、贴贴、刷刷的声音。修复人员的工作桌超大,是一般办公桌的一倍。修复工具极多却简单,每张桌子上有十多件工具,却也不过是镊子、棕毛刷、毛笔、浆糊等;成堆的纸张、做浆糊、蒸书用电饭煲成房内特别“风景线”。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镊子等较为精细的工具实为医疗器械,“如镊子,是牙医工具,在健民药店买的”,而现在馆里比较先进的设备就是切纸机,尽管已就购买如显微镜、干燥箱等设备做计划并打了申请报告,但暂时都未到位。可以说,当前很多古籍修复多处在托裱加固纸张的层次上,距离纸张完全匹配、修复后不着痕迹等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艰难

  面对散架书页当上“外科医生”

  工作人员彭道友桌上一件东西引起记者注意:一个普通的饼干盒子,放着严重泛黄的纸条,或成条状、或成块状,有的如丝网般。原来,这是被虫蛀、鼠咬后的古籍《三集纣王》修复中“刷”下来的内容,“实在太残破,无法补上”。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因年代、天气、保存环境等原因,残破古籍“病症”各不相同。有的书籍封面和内页或被虫蛀、或被鼠咬,留下大小不一的书洞,不少书籍字迹缺失;有的书页发霉、带污垢;有的书页干、脆,外表完好一碰却“散架”。9名修复人员每天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些“破碎”,犹如外科医生般,动用各种工具,逐张修复。

  据了解,古籍修复的最高要求是“整旧如旧”,即尽量保留古籍原始面貌。一般要经过12道工序:先把书拆成分页,经过补洞、喷平、倒页、折页、捶平、压实、钉纸捻、齐栏、修剪、打磨等,再装订起来。而实际操作起来,过程更复杂,不同问题古籍要采取不同方法。据估算,平均每人每日修复10~20页之间,普通一本古籍,按有最简单问题,如书页有裂缝,只需“溜口”(用相应纸张填补裂缝)来算,一本80页的古籍至少也要一周左右才能完成。有的古籍如虫蛀厉害,可能补、对一页都要花上好几天,相当耗时耗力。

  技艺

  巧手飞“托”修复火烧古籍

  李翠芳做修复已经19年,她掌握的修复技术、方法都是师傅教的,此外,也曾去湖南等地专门培训过,“修复有很多讲究、要求,但做熟练了也不难”。

  李翠芳正在修复一本《经馀居》的医书,该书吸水严重,整本书皱皱巴巴,有的书页贴在一起,难以分开。

  修复时,李翠芳要先把书拆开,编好码,然后将有字的一面向下放在隔板上,喷水数次,将书抚平。再把有破洞、缺数的位置,用相关的纸张补上。补前要在蛀洞周围细细抹上一圈浆糊(浆糊是由去了面筋的面粉熬制而成),然后用配好的同色纸对顺纸纹,补在蛀洞上。之后晾干,捶平、齐栏、定册。

  至于破损严重,如曾被火烧等,就需要做飞“托”,这种做法一般不提倡,因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旧书的原貌改变较大,但用于“霉”书和“焦”书最合适。即先用同色纸将破损处补齐,然后用排笔在书页背后刷上糨糊,再裱上一层薄棉纸(纸幅要比原书页略大),拂拭平整,逐页依此进行,全部裱好后再截齐装订成册。有的古籍,受风吹、日晒、烟熏变得焦脆,似烟叶状,一触即碎,难以翻阅。这类古书的修复,同霉烂书一样,必须使用托裱法。

  “湿身”古籍

  洗白白技巧多

  水湿沾污比较严重的:

  要用“洗书法”,即用碱水将要洗的书页涤荡、洗刷;

  水湿不太严重的:

  可用“冲水法”,即把要处理的书页置于斜放的木板上,用碱水缓缓冲洗;

  水湿轻微留下黄色污迹的:

  要用“划水湿法”,即用毛笔蘸上少许开水,在黄色污迹处划湿,再用吸水纸隔开、吸干;

  书页粘连在一起的书:

  可用“蒸书法”,水蒸气浸入书内,凉后书页揭开晾干、压平;

  污迹严重的:

  可以采用“煮书法”,即把书页放入溶有漂白粉的开水中,一边在火上“煮”,一边摇动,注意要掌握火候,然后取出放在事先备好的凉水中,洗去漂白粉的味道,再晾干、压平;

  有油污的书,如蜡油:

  必须用“熨烫法”,即在油污书页的两面,各垫两三张吸水纸,用热熨斗熨烫吸水纸,使油溶化在吸水纸上,必要时可以反复几遍。

  修复工序12道拆成分页补洞喷平倒页折页捶平压实钉纸捻齐栏修剪打磨装订

  整个过程全部采用传统的纯手工修复,如果遇到纸张长霉或酸化,还要用热开水清洗或蒸煮,脆化纸张还要先经过托裱等步骤,所以修复的速度非常慢。一般破损比较严重的古籍,每天每个修复师能修复一两页就算不错,而破损较轻的每人每天也只能修复10到20页。

  -修复故事

  古书沾尸水修前先消毒

  据了解,由于年代久远,古籍书带有一定的细菌、霉毒等,对皮肤有一定影响。还有比较特别的情况是,极少量的古籍是从古墓中出土的,其中一些修复难度不仅大而且被尸水浸泡过,工作风险更大。

  据了解,被尸水浸泡过的古籍结块状,“硬得像石头一样,扔在地上都带响”,这类书带剧毒,修前定要严格消毒。在现有条件下,消毒也只是先在冰箱中冷冻一星期,然后放在电饭煲或者锅里熏蒸消毒。

  千“岁”古书至今不敢动

  中图里年纪最大的古籍是1000多“岁”的《唐人写经》,这是中图上个世纪50年代收集来的,共有几卷。倪俊明说,有关古籍同样存在虫蛀等问题,但截止到目前从来没有修补过。原因在于,在广东至今还找不到修复的好办法,最关键的是,修复要“修旧如旧”,但当前找到不适应的纸张。一旦方法、材料不对而进行修复,对这一中图的“图宝”来说,可能是破坏而不是保护。

  民国文献最难修复

  彭道友告诉记者,因为纸张的关系,其实古籍线装书修复起来还容易一些,倒是民国文献,修复的难度更大。主要原因在于,民国文献采用的纸张是机器纸,化学成分较多,酸性很强。另外,民国文献多半双面有字,修复起来很麻烦。

  彭道友给记者展示了一本有该问题的民国文献。初看起来,书页完整,只是少许泛黄,看不出来“残破”。但把自来水均匀喷洒在书页上,问题立刻显现:书页边缘透水明显,水几乎渗透不进去,彭道友随后用毛病在纸上反复刷了几次水,很快,毛笔尖就呈铁锈黄,这说明该书页“又酸又脆,很容易一翻就成碎片”。

  对这类书,一般要进行去酸的处理,条件允许的话,还可给书“洗澡”——放在60~90摄氏度的水中浸泡,去除酸性,让纸恢复韧性。工作人员张显孝说,但现有条件下不提倡使用化学试剂,配备碱性液体才中和的办法,因此多半是用直接水洗,冲淡酸性,但也只起到缓解作用。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820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