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中国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中,民族戏曲是其不可磨灭的瑰宝。可是近几年来,不论是自身条件还是外部环境的限制,地方戏曲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戏曲传承的发展也开始逐步走向低迷。2017年5月24日国家艺术基金发布了《国家艺术基金支持曲艺传承发展的情况报告》,戏曲保护传承如何在新时期焕发新生机,值得我们思考。
一、传统戏剧振兴迎来历史机遇
1、政策扶持力度提升
随着《***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政策的下发,戏曲发展的氛围日趋良好,各项戏曲事业不断地推向深入。尤其是国家和地方戏曲政策的连续出台。可以说中国戏曲的保护发展政策从国家到地方、从昆戏到地方戏、从国家级院团到基层院团、从艺术大家到中青年后继人才、从专业到业余普及、从表演团队到职业教育,都显示出政策全方位地惠及戏曲艺术。
2、资金支持力度加大
2017年5月24日,国家艺术基金发布了《国家艺术基金支持曲艺传承发展的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国家艺术基金2013年底成立以来,共立项资助曲艺项目70项,资助资金总额1579万元。分别在支持作品创作、鼓励艺术创新、培育演出市场、推动传承发展、培育后备人才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曲艺作品创作项目53项、演出项目1项、人才培养项目6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10项。艺术基金成立之初,就在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中设立了支持曲艺创作的项目,对创作曲艺短篇和曲艺中篇作品分别给予10万元和15万元的资助,三年来共提供资助资金625万元。艺术基金资助的51部曲艺作品,成果显著。
二、我国传统地方戏曲传承现状
1、整体上有萎缩倾向
尽管政策方面对戏曲传承发展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保障,但是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各种戏曲渐式微,戏曲剧团的生存压力倍增,剧种数量逐年递减。据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我国有373个戏曲种类,而到了2012年减少到了286个,30年间传统戏曲剧种就消亡了近100个。从艺术基金的《报告》统计来看,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曲艺项目的申报量、立项量仍然偏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戏曲传承发展仍然存在原创力不足等问题。
2、创作队伍分配不均
人才缺乏,地方戏工作者文化素养平均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地方戏的艺术竞争力。首先,基层队伍占戏曲创作的绝大部分导致戏曲创作活力不足、戏曲发展动力不够。《报告》显示,在艺术基金资助的70个曲艺项目中,市、县级基层艺术单位、机构的项目有50项,占资助项目总量的70%。其次,戏曲传承后继无人是导致戏曲种类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快餐式消费的时代里,戏曲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是造成戏曲传承人才流失和后继无人的主要原因。培养一名戏曲人才时间较久,好演员一般要到二十多岁才能崭露头角,真正成为艺术家,最起码也要到三十几岁。随着戏曲产业整体态势下降,从业人员也陷入付出多、收益少的窘境,导致戏曲从业人员纷纷转行,人才流失严重。
3、戏曲受众范围较窄
首先,传统社会里地方戏曲的主要市场存在于农村。而在现代化社会中,公众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变化,传统农村社会的文化艺术生活也受到了较大冲击,传统地方戏曲由于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使得农村受众越来越窄。其次,以现代文化为主导的主流社会中,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传统地方戏曲的受众面。传统戏曲在“速食文化”的快消费时代,传统地方戏曲由于其乡音传唱、唱腔自有、随意性强、多取材于农耕生活等原因,使得地方戏曲的认同感较低,在城市的发展空间也处于边缘地带。以苏州弹词为例,由于其表演形式较为单一,仅以两人弹唱为主要表演形式,且表演时又使用晦涩难懂的苏州方言,使得苏州弹词的受众仅为苏州老一辈人。目前仍未找到传统地方戏曲表达现代生活内容的城市化语言情况下,传统戏曲娱乐现代观众的功能难以发挥。
三、未来传统戏曲振兴之路在何方?
1、创新变革:“新意”与“老味”相融合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不应该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找到与地方戏曲发展相适应的契合点,既要反映现实生活,又要符合戏曲规律,才是创新的正道。首先,既要有“新意”又要有“老味”,单靠“嗜新”或是单靠“恋旧”都是片面的。将传统地方戏曲通过现代传播方式进行传承,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观众感受中国传统地方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2015年《叮咯咙咚呛》的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通过明星与传承人结合来唤醒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珍视,通过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使戏曲文化的传播,既适合当代社会的审美娱乐需求又能够潜移默化的使地方戏曲文化深入人心。其次,需要让地方戏曲走进民众生活进行传播。面对地方戏曲的危机,戏曲人应该从内容上寻找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内容形式上融入现代化元素等。以民间化的受众参与和多元化的票友组合构成共同的艺术体验和审美交流。以陈凯歌导演的经典影视作品《霸王别姬》为例,影片将传统戏曲《霸王别姬》融入两位京剧伶人半个世纪悲欢离合的故事当中,不仅让老一辈人们感同身受,也能够引起年轻人们对戏曲的关注。
只有这样才能使戏曲能够适应其所生存的时代与环境,能够同其他艺术样式争夺观众。有了强大的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竞争力才有生存权。
2、观众培养: 文化润物细无声
戏曲观众是戏曲剧种生存延续、传承发展的重要和必要土壤,因此培养地方戏剧的受众群至关重要。针对地方戏曲的观众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提升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政府可以通过文化惠民的方式培养观众的戏曲欣赏兴趣。例如,菏泽根据山东省提出的“一村一年一场戏”的文化惠民政策,仅今年上半年“送戏下乡”就达2310场。其次,内容为王,提升传统地方戏曲质量品质。由于城市居民文化艺术修养较高,要想开拓地方戏曲的城市受众,就必须提升地方戏曲的质量。
3、戏曲教育:夯实戏曲发展根基
在娱乐多元化的时代,对新一代观众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目前地方戏曲的演员普遍老龄化,缺少青年才俊的加入和努力奉献,应当设立专门培养戏剧演员的学校和相关机构避免戏剧的传承出现“断节”的现象。因此,地方戏曲的传承需要广大青年才俊的热衷和努力奉献。文化的传承离不开青少年爱好者,他们是扛起民族文化大旗的主力军。2017年5月27日,文化部下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将从优化戏曲专业结构布局、完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院团深度参与实践教学、搭建平台展示教育教学成果等方面增强戏曲教育工作。
作者:孙巍
新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