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鲁西南民俗博物馆馆长、菏泽市文物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启龙,数十年来一直从事文物征集、保护等工作。他清楚地记得这件珍贵的宰甫卣的传奇来历。
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家在菏泽的一位农民拿着一件青铜器找到了时任菏泽县文化馆的文物干部陈克强,想让他看看这件东西“是否值钱”。
根据这位农民的说法,他在山西的一个砖窑厂打工,无聊的时候在砖窑厂附近挖土的地方溜达,发现一个地方有土块突出来,觉得十分奇怪,于是用手剥开土块,发现了这件器物。虽然器物表面沾满泥土,但依然可以隐约地看到器物表面精美的纹饰,这位农民于是就把它“捡”回了家,清洗后发现是件青铜器,于是就带着它到文化馆来“鉴宝”。
陈克强仔细一看,发现这件青铜器不仅铸造精美,而且还有铭文,就跟农民说,这是件重要文物!农民一听,心想肯定很值钱,就表示把它可以卖给文化馆。陈克强说,这是出土文物,根据法律规定,必须交给文物部门,“别说要钱了,要是卖给文物贩子,还要治罪。”农民了解到了法律规定之后,就将青铜器交给了菏泽县文化馆。这件青铜器后来又划拨到牡丹区博物馆收藏,2001年统一划拨到菏泽市博物馆后,博物馆为它设置了专柜,收藏至今。
张启龙说,1976年夏,山东省流散文物工作现场会在菏泽召开,国家文物局流散文物处处长关敬成和山东省文物总店经理杨子范,以及山东省文物局专家台立业等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张启龙陪同台立业到菏泽县文化馆查看文物,台立业仔细看了这件青铜器后,认为它应该是商代的,台立业说,“这件青铜器非常珍贵,应该可以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要好好保护。”
1985年,被誉为商周考古第一人的北京大学历史系邹衡教授来到菏泽。当时的菏泽地区文展馆的工作人员把这个铜器拿给邹衡看,邹衡当场评价:商代铭文一般字数很少,超过20个字的不多见,而这个器物上铭文竟有23个字,显然很珍贵。对这一评价,张启龙至今记忆深刻。
来源:济南时报 作者:钱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