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为什么在国画领域 书法成了问题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7/6/27 2:57: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叶绿野 天道酬勤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齐白石 释文:鸳鸯福禄,富贵吉祥。款识:再生仁兄清属。戊子,八十八岁齐白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王兰若 灯泡花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李可染 释文:澄怀观道。题识:南朝宋画家宗炳喜漫游山水,归来将所见景物绘于壁上,自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谷牧同志清赏教正,一九八四年岁次甲子元宵佳节,白发学童可染。藏家自题签:可染老书澄怀观道

  “书法与绘画关系”再引争论——

  有关“书法与绘画关系”的话题探讨,从广东艺术界蔓延至全国,参与的名家也从张绍城、梁照堂、张彦、张桂光、钟瑞军到陈履生(微博)、梁江、何家英、史国良、冷军等。参与讨论的艺术家、理论家涵盖二十余人。该话题的探讨我们没有固定立场的答案,讨论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书法核心论与书画辨证论形成鲜明对比

  对“书法与绘画关系”的话题探讨,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参与讨论的名家也从广东辐射到了全国,目前基本形成了几大阵营,“书法核心论”“书法绘画辨证论”以及“伪命题论”,第三种主要在江浙地区,在他们看来,书法对于国画的作用是与生俱来,不需要探讨的。所以,在某些画家看来,这是个伪命题。但更主要的观点,还是集中在前面两者。

  日前,一场由广州画院原院长张绍城、广州美院教授张弘、广州市美协副主席刘思东、广东省青年美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朱光荣、顺德美协主席叶其嘉、广州美术学院讲师杨峻、青年画家黄稻子等参与的座谈会在广州美院东方诗意工作室举行。

  对于日前广东省书协主席张桂光认为“芥子园就教画山水树石花鸟人物画法,并没教书法”的观点,张绍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芥子园画谱》第三本的前言就讲到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我猜他并不了解《芥子园画谱》。”张弘则表示:“跟中国画最密切的艺术门类应该是书法。”

  张绍城:《芥子园画谱》前言就说画画要借鉴学书法的方法

  何家英跟张彦的观点都没错。元代以前,尤其宋代的画,题字是比较少的,而且画家还把名字藏在画中的角落,那时候,书画家的确不会把书法当成问题。但从元朝张中开始,他画花鸟画,故意大面积留白,让人题字。这种样式后来慢慢取代了宋代工笔画的主流位置,并发展成为了中国文人画的主流。可以说,在世界美术史的角度,中国画是最早进入现代意识的画种。张中的出现,正是这一转型的标志。

  张中在画面上题字的样式改变了宋代写实的视觉表达,是反写实的,他首先打破了以往的空间构成,画面变得平面化。但这种样式,一直到了清代才成熟,也是在这时候,书法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张桂光认为:“芥子园就教画山水树石花鸟人物画法,并没教书法,人们不是一样取得成功吗?”其实,我猜他并不了解《芥子园画谱》。因为在清朝以前,是没有《芥子园画谱》的,它是康熙年代出现,而且当时的印刷数量有限,是水印木刻,有颜色、有层次的。到了上世纪20年代,有出版社把康熙年代的《芥子园画谱》翻印。但数量依然有限。真正印刷数量大的,应该是195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用黑白印刷《芥子园画谱》,直到这时候,这本书才真正普及。

  同治年间,二十岁的齐白石找到了一本《芥子园画谱》,并从二十一岁开始临摹。这就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的画家是如何学画画的。

  《芥子园画谱》第三本的前言就讲到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可能很多画家看这本书,根本不会看前言。前言大意讲到,要用学书法的办法学绘画,用学诗的办法学飞禽走兽。例如画梅兰竹菊中的兰,第一笔怎么画,第二笔怎么画,怎么起笔,怎么收笔,这个方法恰好跟“永字八法”异曲同工。但这个跟后来学院主流的“契斯恰科夫体系”完全两回事,所以,从学院培养起来的那些画家转到传统中国画中的时候,就比较艰难。

  我们今天理解的中国画与传统中国画发生了很大的偏差。清朝以前的中国画,由于没有水彩、油画、雕塑的概念干扰,因此,当时几乎所有要画画的人,从一开始,都是画中国画,而且是以文人画为主导的中国画。清朝初期,以“四王”为主流,后来就到扬州八怪占领了主导位置,到清末,就有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他们的作品都属于文人画,因此,书法在这样一个阶段,根本不是问题。所有学画的人,首先得学书法,甚至没有学书法之前,在私塾念书,也都拿毛笔写字。为什么书法到了现在的国画领域,是问题?因为我们拿毛笔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不少人连钢笔都少拿。说得严重点,书法甚至成为了文化遗产,如果再不强调,很快就要消失了。

  我们今天理解的中国画就包括很多形式,包括文人画和工笔画。而且全国美展也没有把工笔画和写意画分开来评,现在工笔画越来越占统治地位,每一届工笔画获奖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广东,选择工笔画的画家一般自我感觉都很好,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王玉珏、罗寒蕾经常都能以工笔画获奖,而何家英先生也一样。

  张弘:跟中国画最密切的艺术门类应该是书法

  在讨论“书法与中国画关系”的话题之前,首先,要把中国画定义好,中国画本身就分有工笔画与意笔画,还有宫庭画、画工画与文人画之分。如果讲到写意画,尤其是文人画,那就绕不开书法,还会特别强调书法入画,因为传统写意画的笔法则跟书法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有些画家认为不讲究构图与疏密,而在画上题太多字,会破坏画面的完整性。另外,一些工笔画,用笔主要是中锋,诸如铁线描,高古游丝描等,而这些工笔的用笔,相对写意画的用笔可能会距离书法要远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说其提法其实我是认同的。

  绘画应该注重全面修养的,包括音乐、戏剧等方面的修养。作为一个画国画的人,我觉得是应该强调他的艺术修养,书法写得好,当然会给画面加分,而且在细微的观察、用笔上也会有微妙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说,书法跟国画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例如我们懂音乐、京剧对国画都会有帮助,但相比这些艺术方面的门类,跟国画最密切的,应该是书法。

  观点对碰

  ●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

  我们的思路不能局限在书法用笔上。比如晋代以前的绘画,多是铁线描,如高古游丝等,这既是汉画的传承、也是从西域传进来的方法,没有大的提按,是很均衡的“铁线描”,但它的线条用笔很有古意,很有笔力,也属于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像顾恺之的画,就是这种高古游丝的表现,往往比宋代那种大提大按的作品格调还要高。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不能绝对化,但是,利用得好,那就非常有魅力。利用不好,也容易俗气。过分地强调提按,容易造成画面琐碎。我们不能过于强调书法入画。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

  人们对于造型的追求已经高于“书法入画”这样一个基本准则。在这样的基础下,“以书入画”,或者是以“以书入画”所形成的中国传统笔墨方式这样一种主流形态,正在成为支流。

  ●广东省书协主席张桂光:

  不学书法不能画好国画的讲法是错误的。不少人都从学《芥子园画谱》中取得成功。芥子园就教画山水树石花鸟人物画法,并没教书法,人们不是一样取得成功了吗?历代名画家强调学习书法,主要是画画的同时学学书法,可以提高笔墨线条的质量,还可以通过题款起到画面的补空与平衡、色调的调剂与映衬以及补充说明画题、交代背景与创作目的、抒发作者思想感情、阐发作者艺术主张、指导读者欣赏等作用。

  ●广州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张彦:

  我认为,作为纯画家来说,能够做到最朴素的、能掌握用毛笔来书一些字体,这已经够了。

  来源: 新快报(广州)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7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