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南山讲堂
天工开物——李小平讲毛笔流变史
主讲人:李小平
主持人:车淑晴
时间:2017年11月12日19点—21点
地点:南山书屋(地点:杭州市上城区210号)
主办: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开卷有益知d识社群、小平工作室
承办: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南山书屋
天工开物——李小平讲毛笔流变史
近百年来,西风东渐,文化革新,毛笔之性,似乎都成了遗存。时至近时,痛定思痛,国人又一次回顾传统,旧时文人风雅物事,一时上得案头心头。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再续前尘实难,此间有因缘深而业绩好者,一时颖现,为时称赏。制笔人李小平,渐为世人所知,即为此中人物。
李小平,浙江淳安籍,上世纪90年代初,迁江西文港,创办“淳安堂笔庄”。致力毛笔古法制作二十余年,勠力梳理传统文献,重视研究历史上尤其日韩等国典籍,搜求古法遗存,与制笔实践经验相发应,不断探索心路,渐成自己家法。
主要研究成果有:2007年协助南京艺术学院朱友舟教授完成毕业论文《中国古代毛笔研究》,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2014年“古代毛笔缠纸法浅议”一文发表于故宫出版社“紫禁城”杂志,本杂志为国内权威学术性杂志。 2000年以来,主要研究古笔解读、仿制及创新,研究成果获誉许多。其中,“仿唐代缠纸法鸡距笔”、“仿清代紫毫笔”、“‘剑胆琴心’式行囊笔”,“‘三连环仿古式’行囊笔”以及“‘绵里藏针’北兔毫笔”,皆为文坛艺林所重。
本期南山讲堂联合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开卷有益知识社群,共同邀请李小平先生,于11月12日,在南山书屋以“中国毛笔流变史为主题”,为大家讲述中国文房四宝排第一的毛笔自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并以匠人之身份讲述他与毛笔的纠缠半生的“情缘”。
讲座内容有三:
1·中国毛笔流变史
2·作为文房的毛笔的制作过程
3·互动提问
福利:
李小平先生将会在现场提问环节中赠送出最近自制开发的三款“文林便用行囊笔”送给听众,请大家提前温习下毛笔的常识,说不定其中有一款笔会到您手上。
在李小平先生看来,作为手艺人,纯粹靠手艺做活,也是当下手工从业者的心态与生活状态。然而,科技发达的今天,死守仅有的手艺,实难立足。他自小学习制笔,首先明白,毛笔,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曾助推华夏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一杆好笔,从内而外散发着文化味,也只此气脉,是任何其他实用之物替代不了的。毛笔的实用价值之外,是对传统文化修养的依赖,更饱含精神层面的需求。于是,时至今日,要还原毛笔的原有生态,还原毛笔的文化品格,还原毛笔的千秋情怀,还原毛笔的古制之法,而这一切,首先都应自制笔者开始。
古时的制笔工艺,是与时代的发展和材料的演进相互递进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早期毛笔——汉白马笔,是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的,笔芯笔锋用黑紫色毫,外以狼毫为辅。至唐代,最为典型的是鸡矩笔,是在汉笔的基础上改进的笔,笔头的材料与汉笔大致无异,但笔头加粗,直径厘米上下,笔头入斗约半,较深。白居易《鸡矩笔赋》中说:“足之健者有鸡矩,笔之动者有兔毛。”今日可见到日本所藏17支唐笔,制式虽各不同,而都是硬豪。至两宋,毛笔的材料与工艺,渐为丰富。北宋出土笔中,已有硬毫与麻纤维柱心、软亳为披者,属中锋柱心笔。可见唐宋毛笔,硬毫短锋,可奋发强健,作行草尤佳。《笔史》载:“山谷云,弋阳李展鸡矩,书蝇头万字而不顿。”
明代,始用羊亳,笔锋亦因之得以加长。尤其清代,造纸技术有所提高,大字乃至碑学的兴起,正与毛笔的发展相应发。尤其纯羊毫笔,是毛笔制作的极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乃与纸墨同时发展。
从毛笔的发展历程来看,就是一部中国文字书写的发展史,也是中国书画的发展史。小平先生以为,毛笔的研究正可与书画发展的研究相参。汉笔采用兔毫,故能入管深,笔锋灵敏,笔画锋利,从汉简到帛书,可见毫锋端倪。魏晋人物的书法,诸如二王的字,即用硬豪短锋写于小纸上。唐、五代及两宋,毛笔多为兔毫鹿毛,故书画亦为硬毫作品,加之捶光纸松烟墨,故“写”的迹象很突出。而硬毫,毁损易,故古人退笔成冢。今时,纸与墨,不再支持紫毫兔毫了,生熟纸兼有,故兼毫者多所为用。。。。。。。
中国毛笔流变史,由李小平先生亲述。欢迎各位前来,讲座属公益讲座,无需报名,请注意勿随意离席,勿大声喧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