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江山秋色图:真正的宋代青绿山水画国宝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7/11/15 11:26:00

2017年11月15日   中国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江山秋色图》 南宋 赵伯驹 长卷 绢本设色  56.6X32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崔大中)

  北宋后期青绿重彩山水画复兴,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应该是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卷。而不是据传为宋代“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因为《千里江山图》的成画时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虽然如此,但这并不妨碍,《千里江山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幅杰作。

  《千里江山图》作为一幅青绿山水巨制,其有据可查出现于世的时间是明末清初。关于这件作品,在它横空出世之前,无任何文献记载。就“希孟”这一画家而言,宋代历史上查无此人,无文献可考可证。从风格到色彩到绢本也都有让人质疑的地方。对于这件作品的考证,只是因着一个蔡京的真伪难辨的题款,就权作是宋代作品,莫免有些草率。清代乾隆钦定《千里江山图》为宋代作品,有清一代,无人触碰这一问题,当然有情可愿。但今天的相关研究单位,不应该搁置这一问题。但现实似乎相反。更有甚者,还继续润色加工所谓少年画家的传奇故事以代替研究考证的声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千里江山图》

  仅就蔡京的题跋而言,有研究者就认为是后来拼接上去的。蔡京所题的跋宽度和高度都与画的比例极不相称,也就是说蔡京所题写的并非我们今天看到的《千里江山图》。做这个拼接活的是明末清初的梁清标,是他向乾隆进献的此作。而向乾隆推荐此作的人是王牧仲,也是王牧仲在一首《千里江山图》的赞诗中让“希孟”姓王。在此之前的宋、元、明三朝,从没有出现过一次这幅作品。蔡京本人曾参与主持《宣和画谱》这一美术史巨著的编辑工作,想必对艺术史的熟知和对绘画的研究,也有一定水平,但关于《千里江山图》也没见他有任何文献记录留下。

  关于南宋时期《千里江山图》进入内府一说,是因为在作品开篇处盖有宋理宗时期内府图书馆“缉熙殿”的收藏印章“缉熙殿宝”一印。但是这方印已经模糊难辨。虽然印章模糊不清,但对于研究这幅作品还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就在这方本已模糊不清的印章上,乾隆竟将”三希堂精鉴玺”直接盖在了上面。这是否说明:乾隆虽然认为这是幅杰作,并不认同宋理宗时期的这方“缉熙殿宝”是真的。关于“缉熙殿宝”印章,自清代以来,有大量的造假书画盖有这一方印章。

  “孤本一幅、年轻早逝、无文献记载,宋、元、明三代无迹可寻”,  让《千里江山图》的考辨有了相当的难度。但随着科学仪器的精微,随着图像学和历史风格研究的进一步展开,随着对伪造辨析研究的不断深入,《千里江山图》的出生之谜,终将会解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江山秋色图》局部

  关于《千里江山图》的辨伪考证,不是本文的主题,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来自宋代皇族的画家赵伯驹的青绿山水长卷《江山秋色图》。之所以在此对《千里江山图》的真伪之辩做了简单介绍,其目的当然是为了进一步强调《江山秋色图》才是一幅真正的宋代青绿山水画巨制,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的确,《江山秋色图》卷作为一幅流传至今的宋代青绿山水画真迹,在中国的青绿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艺术地位。现在,这幅《江山秋色图》,继《千里江山图》展出之后,正在故宫午门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上展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故宫午门展厅近距离感受历代青绿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江山秋色图》局部

  《江山秋色图》纵55.6厘米,横324厘米。至迟在明朝初期就已定为南宋著名画家赵伯驹的作品,曾经明内府收藏,清初为梁清标所有,后入乾隆内府,《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赵伯驹(1120-1173年),字千里。宋朝皇族,宋太祖七世孙。南宋高宗时任浙东兵马钤辖。工画山水、花果、翎毛,笔致秀丽,尤长青绿山水。远师李思训父子。笔法纤细,直如牛毛,极细丽巧整的风致,建南宋画院的新帜。宋高宗极其爱重,曾命他画集英殿屏风,赏赐很厚。赵伯驹的青绿山水,糅合了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的一些画法和趣味,改变了唐代青绿山水的浓艳辉煌的装饰性,代之以秀丽和清雅的文人趣味,显得“精工之极,又有士气”。赵伯驹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其绘画涉及道释、人物、山水、花鸟各科,尤以青绿山水见长。历代著录的赵伯驹作品很多,其山水画作品有《江山图》、《溪山晚照图》、《岳阳楼图》、《仙山楼阁图》、《上林图》等,都是场面伟大,气势壮阔,功力深厚之作,颇得后世画家的推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江山秋色图》局部

  赵伯驹的弟弟赵伯驌(1123-1182),字希远,以文艺从侍高宗左右,亦长山水、花木,尤工设色。《松隐集》里说:“赵希公及共兄千里,博涉书史,皆妙于丹青,以萧散高迈之气,见于毫素”。作品有《风云期会图》、《春山图》、《阿阁图》、《后赤壁图》、《文会图》、《鸟雀图》等。留传到现在的有《汉宫图》、《阿阁图》、《万松金阙图》等。其中《万松金阙图》是唯一可以确认的真迹,现也正在故宫午门“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中展出。

  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卷作为一幅宋代青绿真迹,是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青绿山水的国宝级作品。这幅作品以极为丰富的取材,展示了深秋辽阔的、山川郊野的壮丽景色。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江山秋色图》局部

  该画卷为高头大卷青绿山水巨作,在布局上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将高远、平远和深远适当地结合起来,造成容量大、布阵奇、开合有度的效果,在多变之中得到一种和谐的整体感。图中所绘显然是北方山水,群峰绵密,层峦叠嶂。仅在卷之前部有一条长河曲折蜿蜒而远逝,后卷但见崇山峻岭,错落连绵而如龙脉,起伏顾盼,开合揖让,虚实相生,盘桓而上。卷中山重水复, 间以竹林乔木,楼观屋宇, 山庄茅舍,及骡纲行旅等人物活动, 画风精密不苟,设色艳丽和谐,章法严谨,造型准确生动, 更多地体现出宫廷画院艺术特色。

  清代王原祁有“龙脉说”,其中蕴藏着华夏民族独特的生命哲理,也体现出中国画独特的美学意蕴。北宋的全景山水画无不用心于此,而《江山秋色图》可谓典范,崇山峻岭,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而每一座山峰,也自有其曲折盘桓的脉络,因而能错综复杂而不乱。现代绘画流行局部取景,似乎传统的全景山水已经老朽,但是我们试用框架在全景山水图中取一局部,就能发现即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再简单的局部山水图,其实也离不开山石、树木、流水、人物、屋舍之间的组合,也必须有其内在的脉络。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江山秋色图》局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江山秋色图》局部

  《江山秋色图》作为一幅宋代精品大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细读此图,作为画中主体的山石峰峦,厥状不一,姿态万方。画法则以流畅多变的细劲墨线空勾轮廓,骨体坚实,并根据山石的脉络略作“小斧劈皴,疏密有致,悉合阴阳。赋色用花青、赭石打底,复以石青、石绿罩染,浓艳处似宝石泛光,莹莹浮动,但大体轻淡,使石青、石绿与花青、赭石呈自然过渡,更不隐去勾皴的墨骨,在层层渲染中,始终保持着线条的清晰度。整幅作品,赋色讲究,崇尚淡雅,别开生面。唐岱《绘事发微》论山石着色有云:“著色之法贵乎淡,非为敷彩喧目,亦取气也;青绿之色本厚,若过用之,则掩墨光以损笔致。以致赭石合绿,种种水色,亦不宜浓,浓则呆板,反损精神。用色与用墨同,要自淡渐浓,一色之中更有一色,方得用色之妙。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要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能参墨色之微,则山水中之装饰无不备矣。”观此图,不难悟到这一段画理的妙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江山秋色图》局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江山秋色图》局部

  作为山之血脉的水流,《江山秋色图》颇合郭熙《林泉高致》的描绘:“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画法则先以较浓的墨青烘染,而后以石青铺染江面,真实地再现了江水洋洋,碧水幽蓝、清澈动人的美好意境。   

  作为山之毛发的树木,以松竹居多。依山起伏,随水抑扬,把山山水水装点的妩媚多姿。画法以双勾作枝干,墨骨点叶,极为生动活泼;作为山石“神采”的烟云,或淡抹天际,或蒸腾弥空,或缭绕山腰,画法以淡墨空勾或黛青烘天衬托而出,显得闲逸舒畅、融怡欲笑。作为掩映在山峦间、竹林中、溪流旁的楼观屋宇、亭榭回廊,或翼然壮丽,或宁谧清幽,既标领了江山胜概,又昭示人们眼前的画中山河可游、可望、可居。画法界画工整,造型精确,石青染瓦,白粉涂壁。对于研究宋代楼台亭阁以及村落的建筑样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江山秋色图》局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江山秋色图》局部

  至于画中的点景人物,更是精彩纷呈。有车马行旅、登上越岭者,有闲步竹径、放牧林间者,有荡舟江山、待渡岸际者,有垂钓水滨、倚门遐思者,有居山顶高楼、侃侃而谈者。人物比例虽然很小,却须眉隐约可见。画法双勾后点染青绿、白粉。笔简形具,栩栩如真。      

  《江山秋色图》无疑是一幅典雅、富丽、精致的全景青绿山水画杰作。画家在此幅作品中重点表现了千岩竞秀的宏伟气势,以造成一种灵动而神秘的气氛,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综观整幅作品,用笔坚劲,肤色淡雅,旖旎工整中充溢者一种文人的理想境界。虽然《江山秋色图》是一幅院体青绿作品,但赵伯驹赋予了其新的艺术气质,就是将文人“士气”融入其中,画面在淡彩、雅致、清幽中透出文人意趣和神采。赵伯驹画此作时身居江南,对北方崇山峻岭大好河山的细致描绘,或多或少地表达了他对失去故土的思念情怀。从这个角度来看,《江山秋色图》就有了一番隐喻而凝重的现实意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江山秋色图》局部

  将青绿山水,融入“士气”,是赵伯驹艺术的重要特点。赵伯驹以水墨为重,以青绿为辅的画法,似乎也比较适合文人画家之理念。自赵伯驹开始,水墨晕染的青绿山水代有传人,并不断演绎革新,逐渐形成了“小青绿山水”体系,沿袭至今,成为山水画的水墨、浅绛、青绿三大形式之一。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公望曾跋其《上林图》说:“此卷精细入神,……其山川深秀,树木丛密,丘壑有情,人物勇健,羽鳞生动,旗帜鲜严,舆马森然,台榭壮丽,路径分明,此千里(伯驹)聚精会神之处,余每一展视觉神思飞扬,欲搦管摹其一丘一壑,如执千钧,徒生羡望。”明代文徵明曾赞云:“艺林中有千里(伯驹),如山中有昆仑。”董其昌虽将其贬入“北宗”,但也不能不称其“精工之极,又有士气”。足见赵伯驹的绘画对后世影响之大。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江山秋色图》局部

  赵伯驹和其弟赵伯驌在唐李思训父子的基础上,总体上保持住青绿山水的特点,而将水墨山水画和“文人画”的理论引入其中,并加以充实。他们在青绿山水中,借鉴了水墨山水画中的皴、擦、点、染,使塑造手段和画面更加丰富多变。二赵改变了李氏父子山水画中只有勾、描的单调局面,加入了墨韵神采,发展到了以墨色控制色彩,在墨韵中追求色彩的变化,把南北二派的画法合二为一。他们将文人的雅逸之气,倾注于青绿山水画中,使得青绿山水获得了新的发展。赏读《江山秋色图》卷,其中的“士气”和文人画意味,让这一幅宋代青绿巅峰之作,在精致和旖旎的表达中,充满着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附]《江山秋色图》卷钤有清内府“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以及梁清标鉴藏印。尾纸有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标题跋。 图为青绿设色。画中有青山碧水、殿宇村舍,栈道、桥梁穿插其间,又有苍松翠柏,茂林修竹,移步换景,令人玩味不尽。山石用小斧劈皴法,再施以青绿重色;树木、建筑刻画细腻精谨,点景人物描绘细致入微。整幅作品布局宏大,细节丰富,色彩浓丽而不失清雅,刻画精细而不琐碎,带有宋代画院气派。      

  《江山秋色图》之朱标题跋

  朱标题跋:洪武八年孟秋,将既入装褙,所褙者以图来进见,题名曰《赵千里江山图》。于是舒卷着意于方幅之间,用神微游于笔锋岩峦弯珑幽壑之际,见赵千里之意趣深有秀焉。若观斯之图,比诚游山者,不过减觔骨之劳耳。若言景趣,岂上下于真山者耶!其中动荡情状非止一端,如山高则有重峦叠嶂,以水则有湍流幡溪。树生偃蹇,若出水之苍龙。遥岑隐见,如拥螺髻于天边。近峰峻拔,露掩僧寺之楼台。碧岩万仭,临急水以飞云架木。昂霄为栈道,以通人致,有车载、驴驮、人肩、舟棹,又有樵者负薪,牧者逐牛,士行策杖,老幼相将。观斯画景,则有前合后仰,动静盘郁,盖为既秋之景,兼肃气带红叶黄花,壮千里之美景,其为画师者若赵千瑞安得而易耶!洪武八年秋文华堂题。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99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