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玉石是中国古代主要的装饰之一,古人也常借美玉奇石抒发寄托自己的情感,虽“玉”常被提及,但“玉”这概念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个固定指代,但是从古人对玉的一些描述我们倒是可以把“玉”的概念缩小,总结出“玉”可能是在指代哪些矿物。
而其中最会让你惊叹的,大概就是孔夫子这位“珠宝鉴定师”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说文解字》里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
就是说漂亮的石头(矿物)都能称作玉,美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假如一些博爱的人看到一些晶型完美或者颜色艳丽或者形状奇特的石头都觉得美那怎么办?《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在这本类似于当时的“新华词典”的书给出的解释并不全面。
而早些年代对玉的描述更具体一些,比如《礼记·聘义》中的十一德:
“夫昔者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孔子这段对“玉”的描述,几乎囊括了无仪器鉴定宝玉石的所有技巧,涵盖了颜色、光泽、热导率、密度、结构、包裹体等多个参数。
一、温润而泽
“温润而泽”算是玉石给人的第一感觉,们现代对宝玉石表面的反射光的强度称为光泽,“泽”的意思当然是有光泽的意思,也就可以排除掉很多光泽差的矿物,毕竟“灰头土脸”的矿物的确也称不上“石之美者”。比较有意思的是“温润”,“温润”一词就很符合古代这种意识流的表达,不妨拆开俩字:
“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清。”—《墨子·辞过》“温”即温度不高不低,偏暖。其他解释均说不通,可能是“玉”看起来“暖和”或摸起来暖和,不会给人强烈的刺激,有“中庸”之感,怎么看起来暖和中庸呢?我觉得颜色不会太鲜艳,色彩学里有冷暖色的概念,当然这是现代-理念,不能直接套入古代里。
“五色令人目盲。”——《道德经》缤纷的颜色使人眼花缭乱,“温”所代表的的色彩至少不会缤纷。又及:“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宋· 沈括《梦溪笔谈》颜色艳丽常跟“鲜”或“艳”搭配。从视觉感受来看,“玉”的颜色是不会过于鲜艳的。视觉感受这个是我个人的猜测,温的所有解释里也没有言及颜色。
然而君子比德于玉,假如颜色艳丽的话孔子应该会特地拿出来说才对,故我认为“玉”在当时颜色并不鲜艳;而“温”用来形容触觉应该更容易让人信服,摸起来“温”可以是木头,枕头,触感跟物质的热导率有关,热导率低的物质保温隔热所以摸起来温的,如木头。可以进一步的缩小范围了,找热导率低的矿物。
我们先来看看几个例子:
金属类:金317 W/m.K 银429 W/m.K;天然的金属单质或金属混合物都普遍高于10,天然金属的触感就是很凉,首先排除。
非金属单质类找到一些的:
α石英即平时常见的水晶,流传略广的水晶与玻璃的鉴别方法就是感受两者的温度,水晶的热导率高于玻璃非常多倍,所以水晶摸起来是凉的玻璃摸起来是温的。鉴于以前人们摸的矿物没有系统的记载,也没有人发明《摸学》,我们就用上面几样作为参照物来猜测某些矿物的触感。
现在意义上的玉石如软玉(硅酸盐)、硬玉(硅酸盐)、玛瑙(石英)、蛇纹石(硅酸盐)等都跟上面所示的物质成分差不多。这样看来,按照热导率这个性质只排除了最不可能的单质金属类,然而热导率的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跟我们这个讨论比较有关系的因素是相同矿物单晶体比多晶体的热导率高。
矿物又分单晶体和集合体,现在宝石玉石的狭义分类也是根据这两个概念来区分,也就是说集合体的矿物或岩石的热导率比单晶宝石的热导率小,触感更温。这个结论和现代对“玉石”的分类就基本契合了。
综上,“玉”在古代有可能是颜色不鲜艳的矿物或岩石,而且比较大的可能为集合体。
二、缜密而栗
“缜密以栗”是致密坚实的意思,“栗”是饱满的意思,这句更佐证了上面“玉”为矿物集合体的猜测,集合体是由无数单晶组合而成。现代,对翡翠质地“粗细”的评价就是观察每一颗硬玉晶体的大小,只有由部分组成整体的结构我们才能称为“缜密”。
三、廉而不刿
“廉而不刿”即有棱角而不割伤人,我是比较赞同叶晓红博士《中国玉文化科技人类学研究——史前玉器砂绳切割技术考》一文对这一句的理解的,文中说一些像水晶,玛瑙这一类断口为锋利的贝壳状断口的石头是不符合这句描述的。
四、垂之如坠
“垂之如坠” 即重量大,兜着有垂坠感。这个跟材质的密度有关,手感轻的都可以排除,比如塑料(滚)、琥珀、象牙等有机宝石。
五、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敲起来声音好听,这个很难量化。不过在鉴别天然(A货)和充填的(B货)翡翠时先用小绳子悬着翡翠(镯子),然后用小铁棒去敲,天然的翡翠声音清脆声调高,处理的翡翠声音低沉短促,其原理是充填翡翠经酸洗破坏了翡翠原有的结构,天然翡翠结构完好声音在翡翠的内部传动快,故声音清脆,当然,结构越细腻声音越清脆。所以,敲出好听的声音的前提必须是材料结构细腻才行。
六、“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的意思是,瑕疵不大,不会对整体的玉石有影响。古有“白玉无瑕、白玉微瑕”和这个“瑕不掩瑜”的成语,瑕就是长在“玉”上不好看的东西,即没有光泽的伴生矿物或黑色包体,影响“玉”的整体感。看来完美主义的观念古而有之,“玉”是越纯越好的,也就是这种作“玉”的矿产杂质少,而有些矿物天生杂质就少,比如水晶、托帕石、软玉等。而砂矿的“纯度”会比山料的好。
七、孚尹旁达
“孚尹旁达”指玉的颜色内外一致,就像君子表里如一。那么,什么样的石头能达到这一标准呢?首先颜色色调要正,不偏色,无杂色;纯度,一般是越纯正越好,如绿色,以正绿为最好,灰绿、蓝绿均较差;均匀度要求颜色要均匀一致。
八、气如白虹
“气如白虹”。白虹即日晕或者月晕,“气”有朦胧之感,并且视觉上是和实物有疏离感。能产生这种气的效应(宝石学上称为光学效应)有晕彩效应,比如珍珠的晕彩,月光石的月光效应等。
月光石的晕彩也是形似月光得名,而有晕彩的石头并不是,玉石同样也有“白虹”现象。
一些贩卖玉石的商家有时候会跟消费者推销“咱这个翡翠好啊!看,起荧的,老坑呢(老坑指质地,颜色均上好的翡翠)”。这个起荧或者起胶现象是集合体矿物才会出现的现象,而且结构必须细腻,跟上面的“缜密以栗”有因果关系。而这个起荧现象不要跟光泽混淆哦。
这种“荧”是不是也有“白虹”的感觉,当然,钻石也有荧光。钻石的荧光,是某些钻石接受紫外线或其他能量射线,激发所产生的发光现象。
古代没有人造的激发源,但是阳光中含有紫外线,有些荧光强的钻石在阳光下会产生蒙蒙的一层“雾”,跟翡翠的起荧原理不同,但现象神似。但产生这种现象的钻石需要一定的大小,且数量稀少,故排除钻石。“精神见于山川”,“玉”源于山川,这太宽泛,就不进行解释了。
九、圭璋特达
“圭璋特达”,乍一看好像没描述“玉”,其实透露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圭璋都有实体,“璋”为半个圭,那我们只要知道圭是什么玩意就好,“圭”是古代官员朝觐时所持之器,自周朝起就有使用,考古上也有很多出土。
这是商周时期的玉圭,具体是什么材质无法得知,不过确实是现代意义上的玉石,也就是集合体。查阅很多资料,“圭”也没有单晶的材质,这比较好理解,很少有单晶矿物长得这么大。
十、天下莫不贵者
“天下莫不贵者” ,“玉”大家都以它为“贵”,是贵重的稀少的,故玛瑙这种常见的玉石也可以排除。
综上,通过伟大的地质学家孔夫子的描述,“玉”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为矿物集合体,有光泽,且不是玛瑙玉髓这类常见的玉石。 其次有较大的可能为结构细腻,颜色不多不鲜艳,能起荧的矿物。
能满足这些条件的矿物或岩石不多,翻阅《系统宝石学》有大概有下面几种:
软玉(和田玉)、 翡翠、岫玉、独山玉、碳酸盐质玉、蓝田玉、寿山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