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中邮广册封片
要了解中邮广册封片,必须先了解一个概念——中邮广册。中邮广册是经国家邮政局批准,中国邮政广告公司(以下简称中邮广)在2004年和2005年分两次制作推出的“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此“专题册”共分为4册,2004年制作推出1999-2000、2001和2002一套三册;2005年制作推出2003一册。这4册中邮广册包含了1999-2003年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所有普资封片的白封和白片(邮资图背面没有加印图案),这些白封、白片就是我们所说的中邮广册封片。4册中邮广册共含普资封白封98枚,普资片白片66枚,共计164枚封片。具体如下:1999-2000年一册含普资片16枚;2001年一册含普资封21枚、普资片24枚;2002年一册含普资封41枚、普资片14枚;2003年一册含普资封36枚、普资片12枚。据相关报道,1999-2002中邮广册发行量为1万套,2003册虽未明确发行量,据推算也是1万套。
1999-2002中邮广册与2003中邮广册由于分前后两年推出,因此在册子的制作和装帧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主要有:1、1999-2002册为开放式装帧,三本册子外面只有一个纸质封 套,没有塑封;2003册则在纸质封套外面多了一层塑封。2、1999-2002三册内页按照封、片大小挖空,以相角形式将封片镶嵌其中;2003册是在内页开一个圆弧,将封片由右至左横向插放在圆弧中,由于册子较沉,在原箱中又是层叠摆放,因此,册内的封片在重压下大多留有或轻或重的圆弧压痕。3、1999-2002册内页封片下方为白色衬底;而2003册内页有内容、规格与原封片一致的彩色图案做衬底。
二、中邮广册封片的发行背景
国家邮政局为何会在2004-2005年间批准推出这样一套册封片呢?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小小中邮广册的诞生历程竟折射出我国当年一段邮政嬗变史。它是国家邮政改革产生的历史机遇与邮政系统内部为了寻求自身发展这两者结合产生的结晶,是中国邮政历史性变革凝聚出中邮广册这样一块璞玉。
1997年1月,原邮电部做出了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邮政改革创新的历史新时期。1998年底,国家邮政局成立,不久即提出了三年扭亏为盈的目标。为了完成计划,国家邮政局加大了邮政新业务的开发力度,其中一项就是加大与地方(或企业)合作的力度,让地方(或企业)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普资封片为载体进行广告宣传。随着广告业务的蓬勃发展,国家邮政局顺应地方(或企业)的需求,允许其申请专用的邮资图,并规定:“专用邮资图只能由一个地方或企事业单位单独申请和使用,并且拥有使用专利权,其它地方或企事业单位不得擅自使用”。从而,诞生了“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这一集邮大辞典中也查不到的新概念。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的根本属性是普通邮资封片,它的发行程序、性质和邮票一样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发行初始阶段,白封、白片的印量很大,有的印量达到1000万枚。由于缺乏有效管控,造成白封、白片大量积压打折,严重挫伤了收藏者的积极性。因此,国家邮政局逐步缩小白封、白片的印量,由1000万到500万、200万、100万、50万、20万、5万左右不等。到2002年7月3日,国家邮政局发布了《关于一次性发行普通邮资封片印量等问题的通知》(局计财资调函【2002】53号)。文件规定:1、自5月1日起,取消用于开发普通邮资封业务的空白普通邮资信封印刷量。2、从5月份开始,用于开发普通邮资明信片业务的普通邮资明信片,全部发往中国集邮总公司,由总公司以函购或网上集邮等方式出售,以解决个别集邮爱好者的需求问题……。由此得知,从2002年5月起,普资片白片发行量骤减,每种发行约2万枚;普资封白封停止发行。并且,除邮资图题材相关省外,国家局也不再向其他各省下发此类邮资封片和发行通知文件,因此,知道和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少。由于宣传不到位,大量邮政工作人员对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不熟悉,造成不少邮友邮寄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多被邮政人员怀疑使用假冒封片,拒绝邮寄。并且,此期间有人利用这一漏洞制造出臆造封浑水摸鱼。此类事件经反映后,为了方便各省(区、市)局学习、借鉴专用邮资图题材开发及使用的经验,更好地发展函件业务,同时,也让邮政工作人员熟悉已发行的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经国家邮政局批准,中邮广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装帧推出了1999—2002和2003这两套“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即“中邮广册”),作为邮政内部学习资料使用。
三、中邮广册封片的特性
中邮广册封片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质。我们先来看看相关信息和资料:
1、2004年1月8日,中邮广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商函广告局(公司)下发了《关于做好专用邮资图资料册内部征订的通知》,
“……经国家邮政局批准,特制作1999—2002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
该专题册囊括此时间段全部邮资图实物,并配有相关文字介绍…此套专题册只作为邮政内部资料使用,不得在市场销售”。
2、2004年4月2日,《中国邮政报》在第583期刊发记者郑凌燕的“本报讯”:“……
经国家邮政局批准,中国邮政广告公司近日特制作《1999-2002年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该专题册囊括了这一时间段内的全部邮资图实物,配有相关文字介绍,限量制作1万套……”。
3、2010年10月,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狄超英先生编著的《新中国邮资封片简目录·2011版》,目录中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部分所采用的图稿,主要是依据国家邮政局相关部门的实物存档原件扫描而来,而里面展示的许多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版式与我们常见的同图案封片版式不同。尤其是目录中2002
~2003年间从PF35 《龙头蜈蚣风筝》到PF69 《风采楼》这71枚普白封,除中邮广册外,未在其它任何渠道流出过。
通过以上信息和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邮广册及其所含封片是经国家邮政局批准发行的正规邮品。
2、中邮广册封片与此前发行的同图案的封片性质不同,不是以销售为目的,而是以存档或内部资料形式存在的。
3、中邮广册封片是做为中邮广信函广告业务专用的,并没有面向市场和集邮爱好者销售,因此,应属于未公开发行邮品的范畴。
4、中邮广册封片大部分存在与此前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普白封和普白片不同的版式,而且该版式仅在中邮广册中出现,被集邮者俗称为“册封”、“册片”。
这些不同版式、发行量仅1万的“册封”、“册片”应为新的品种,需独立看待。
四、中邮广册封片的价值
中邮广册封片的诞生历程真实记录了中国邮政的一段嬗变史,已成为中国邮政历史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链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从其自身特性、发行量和存世量来看,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文化价值:中邮广册封片题材相当丰富和吸引人,印制也非常精美。中国地大物博,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多民族的文化特征造就了底蕴十足、千姿百态的人文景观。从邮品发行角度看,邮票选题一年只有区区二三十种,根本无法满足全国各地在国家名片上展示自己的需求。而邮资封片的选题恰好弥补了邮票题材的不足,形式上也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现今已形成多个系列。对组集者来说,各种丰富的题材和信息可以让你在制作专题邮集过程中充分拓展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于喜爱传统研究的集邮爱好者,中邮广册封片由于很多存在与平常所见白封、白片不同的版式特征,目前已经吸引了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和着手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领域尚有大片未开垦之地,只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必将会有更多惊喜呈现给我们。
收藏价值:中邮广册封片同样遵循着物以稀为贵这一收藏界的定律。由于中邮广册封片归属于“普”字头邮品范畴,而普通邮资票品在发行公告中是不公布发行量的,因此,国版目录中对其发行量均不予公布。但根据《中国邮政报》当年的相关报道,明确提出了1999-2002年的中邮广册“限量发行1万册”。并且,在实物中,每一册最后一页都有一个不干胶小条打印出唯一的一个数字编码,目前所见数字均在1万以内,有力的印证了相关报道。2003册按照政策延续性和十几年来的市场验证看,其发行量也应在1万册以内。
据分析,1999-2002册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1、少量存档;2、以征订方式下发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商函广告公司(当时规定32个省、区、市最高订购量各为300册);3、存档、征订之外的部分库存。1999-2002年中邮广册主要通过征订发放到基层的邮政信函广告公司中去了。作为公司开展业务宣传之用,其已经成为了信函广告的资产,不属于个人所有,也不能作为邮品出售,因此完完全全成为公司资产沉淀了,但有部分因管理不善外流。库存部分除了通过在《中国集邮报》刊登广告售出了一部分,其余也基本外流。2003册发行时,由于1999-2002册发行不畅,预订数量下降,估计发行量在7000册左右,其余为库存,但准确数字无从考证。由于2003册内页有与原封片大小、内容相同的衬底图案,所以,即便取出册内封片,中邮广册也能作为参考资料使用。因此,在缩普片价格上涨以后,约有2000枚左右的2003册片被拆出当作缩普片出售,完整未拆的2003中邮广册日趋减少。中邮广册封片目前存世量只有几千套,且大多都已沉淀或集中在某些区域,流通数量极少。虽然具体数字难以考证,但如此地量的中邮广册封片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极其珍贵的板块。
五、中邮广册封片的定位及前景
中邮广册封片从诞生到停止发行,只经历了短短2年时间。2004和2005年分别装帧推出1999-2003共4册中邮广册后,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之际,中邮广对“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的制作发行戛然而止。至于中邮广册停发原因,莫衷一是。但比较可信的说法有两个:一是有集邮者对此册的发行提出了质疑,认为中邮广册封片的出现与局计财资调函【2002】53号文件内容有冲突,市场出现了本应该于2002年5月取消发行的白封,册中的白片也并非来自文件中规定的中国集邮总公司这唯一发行渠道。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中邮广册的发行是得到国家邮政局批准的,其本意是作为邮政内部资料供学习参考和承揽业务之用,并非对外公开发行发售邮品,因此并不存在与局计财资调函【2002】53号文件冲突之处。只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本应作为内部资料的中邮广册封片外流,才让人有了违反文件规定发行白封、白片的误解。二是中邮广册部分货源通过相关渠道公开销售违反了内部征订通知要求(“不得在市场销售”)。因此,国家邮政局发现问题后果断停止继续发行中邮广册封片。最后一枚册片是2003年12月15日发行的PP77《毗卢洞石刻造像》,之后再未出现过与缩普片不同版式的册片。同时,国家邮政局对专用邮资图邮资封加强了管理,从2004年3月5日《沙坡头自然保护区》开始,所有专用邮资图邮资封在印制过程中均加印申请单位名称,杜绝了白封出现。直到今天,市场再未见到正规渠道流出的普白封。
中邮广册封片停发后,为了解决基层对专用邮资图业务的了解需求,同时又避免违反相关文件规定,国家邮政局作出了发行“专用邮资图目录”的决定。虽然该目录因故未能按时发行,但这已给出一个明确信息:中邮广装帧制作的后续系列册将不会再发行了。事实证明:到目前为止,除了1999-2003年发行的4册,再没有新的中邮广册出现,“册封”、“册片”随即断档。随着邮政改革深入,发行部门更迭,目前可以断言,中邮广册及其所含封片已成为一部中国集邮史上的断代史。
中邮广册封片诞生仅十年出头,在集邮领域还属新生事物。但其特殊曲折的发行和流通经历,却给我们留下许多待解的谜团,期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谜团将会逐一得到破解。
孟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