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涅祁之重圜
蔺邑为战国赵地,在今山西离石县西。
《永宁州志》(光绪)云:“赵魏之初,魏有西河之地,蔺为赵之边邑,与魏邻。后魏之西河、上郡入于秦,赵蔺、离石乃与秦邻。”
考古成果表明,早在商代晚期吕梁境内沿黄河一线的石楼、柳林高红、离石就形成聚落中心。当时的北方族群已有相当水准的农业、牧业和各类手工业等经济产业。经历西周、春秋发展到战国初期,这里更是经济繁荣,人丁兴盛。由于当时东亚地区正处于历史上的第二个温暖期,三川河流域植被良好、地肥水丰、交通便利,所以各业兴旺发达,呈现出空前繁荣景象,形成颇具规模的城市带。其主要标志:一是城市兴起。有皋狼邑(今方山县南村)、离石邑(今离石城一带)、中阳邑(今中阳县城北带)、隰成(今柳林县穆村)、蔺邑(今柳林县孟门)。特别是离石邑、蔺邑成为战国时代全国性重要城市,其重要地位在三晋发展史上尤为突出。春秋时,周成王赐予晋国“六卿”之一赵氏祖先孟增“皋狼”即今方山一带。后来晋国另一大族首领智伯向赵襄子(赵简子的儿子)索取蔺和皋狼之地。由于两个城邑战略位置非同一般,皋狼又是赵氏祖先的龙兴之地,所以赵襄子断然拒绝。于是知伯迫韩、魏二氏联合攻打赵氏,开启了三家分晋的序幕。赵的国都从晋阳迁到邯郸后,蔺、离石就成为赵国西鄙更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二是产业兴盛。当时农业、畜牧业、冶铜业、制陶业、造船业、皮革业、建筑业和编织业等各类产业已发展到相当水平。三是市场繁荣。秦国上郡、北地人乘船或“混桶”渡河而来,魏、赵周边人骑马、驼或步行而来,形成了异常活跃的边贸市场。四是铸币促贸。为了商品交易的便利和边贸的需要,离石邑、蔺邑以及中阳邑、隰成都兴起了铸造地名铜币,以货币贸易取代了以物易物,极大地便利了老百姓交易和商品流通。这些结论都能得到史籍和离石、柳林一带考古实物的支撑。
商业发达、冶炼成熟形成了造币中心
货币的产生是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由于生产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到战国中后期,为适应商业发展需要,各国大量铸造金属货币,通行各国的度量衡制,目前发现的地名文字达200多种。根据货币流通范围,全国大致形成了四大经济区。即:韩赵魏“三晋”地区主要流通铜铸布币、环线;齐、燕、赵三国主要流通刀币;东周、西周、秦及赵、魏两国沿黄河地区主要流通圆线;黄金货币(饼金和金版)及铜贝主要流行于楚国。 r> 《赵国钱币》(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中写道:“在今山西离石县境方圆几十公里的地方,史籍中记载的地名有六处之多,其中有四个铸有货币地名的城市,可知当时此地必为富庶,经济自然繁荣。”在赵国的70多处铸币城邑中,离石、蔺所造地名钱币市场广阔,非常出名。如“离石币”有圆足布大中小三型、平首布和环钱。特别是“蔺币”品类完整,有八种币型,即圆足布大中小三型、刀币、方足布、平首布和环钱,此外还有蔺半钱币,在战国时期的货币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今发自藏几枚蔺字古币,请泉友老师品评、鉴赏、指教:
大型尖足布 蔺
平首大尖足布,由耸肩空首大布演化而来,存世量较少种类也不多。
高:85mm;脚宽:45mm;肩宽:39mm。
高:53mm;脚宽:30mm;肩宽:27mm。
《史记·赵世家》:“赵敬候元年,(公元前386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 赵始迁都邯郸。赵国原本是铸行布币的国家,迁都邯郸(战国中期)以后,为了和相邻国家贸易的需要,也开始铸行圜钱和刀币。赵国刀币特征;体型近直,略有弧度,人称“直刀”。
“甘丹”(邯郸)、“白人化”是常见品种。
其它“晋半”、“晋化”、“蔺”等小形刀币较稀少,称“小直刀”,比较珍贵。
小直刀“蔺”
刀长:106mm;宽:11.7mm;环径:11.4mm。
赵在这两地都铸过纪地的圜钱。圜钱迄今发现有十余种,蔺、离石圜钱属赵。蔺、离石两圜钱,显然比蔺、离石布币铸行得晚,除离石没有方足小布外,蔺字在‘方足’、‘尖足’、‘圆足’、‘平首布’钱中都有,而以‘方足’、‘尖足小布’为最多。蔺、离石圆足布钱为赵国边邑所铸,后被魏占有,所以又铸行了方足小布,后被秦占领,先出现蔺、离石圆足布,后铸圆钱。
蔺字寰钱(银质):
直径:33.5mm;厚:2.5mm。
清末的学者认为“圆足布”是由“方足布”演变成“圜钱”的过渡形式。现在经考古学家在实地发掘所获的直接资料证明,“圜钱”早有出现,所以他们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圆足布”应该是晋国铸币者为改革方足布而创造的,其开铸时间不会远于方足布中的锐角布。“方足布”、“圆足布”的诞生都是在“尖足布”产生之后。“圆足布”兴于晋北,“方足布”则产生于河南,后来“方足布”流行于中原各地,“圆足布”则在黄河以东一带流行。特征:圆首、圆肩、圆档、圆足。
小型圆足布 蔺 背五
高:52mm;脚宽:26.8mm;厚:1.4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