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继2017年11月“我这60年--李秀实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完美落幕后,12月即将走进上海,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继续展出。在11月3日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式上,詹建俊、闻立鹏、靳之林、钟涵、刘焕章、张祖英、潘世勋、刘秉江、王路、曹达力、苏高礼、文国璋等老一代艺术家云集。开幕式后的学术研讨会由《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先生主持,王镛,刘曦林、贾方舟,陶咏白,邓平祥、郑工,王琨、曹星原、王平、高天民、王端廷、刘秉江、潘世勋、王路、苏高礼等国内外著名艺术家、评论家参加了学术研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油画的民族化、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最后,著名艺术家董希文先生的女儿董一莎女士还向大家介绍了近年“董希文艺术研究与纪事”的情况。
2017年12月, “我这60年--李秀实艺术回顾展”上海即将开展,继续向您讲述一代艺术家的心智与追求。
策展人:墨白
学术主持:尚辉
主办单位:中国油画学会、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承办单位:墨骨艺术基金会
协办单位:雅昌艺术网、墨骨油画学会、北京百雅轩艺术中心、九十九度艺术中心(上海/台北)、客艺廊
特别支持:艺高高artgogo.com
地点: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时间:2017年12月6日至23日 10:00-17:00(周一闭馆)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金珠路111号
记者会:2017年12月8日 13:30
开幕酒会:2017年12月8日 14:00
分享活动——“我们这六十年”:2017年12月8日15:00
上海看点
上海展由李秀实先生10个重要时期的节点组成,这些节点展示了李秀实先生非同寻常的60年艺术历程,并且更注重于文献的展览与呈现,历史感更强。1959年成名作《万里长江横渡》的写生小稿与当时媒体报道的资料、《春到兴安岭》所代替的主题性作品残稿、1985年“黄山会议”和“中国美协第四次美代会”的历史照片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及背后的故事和图文资料等,一代艺术家的点点滴滴将跃然于上海油雕院美术馆。
12月8日开幕酒会后将举办艺术分享活动:我们这60年,李秀实先生将邀请同代艺术家与您共同分享60年艺术经历的桩桩往事,共同回顾新中国60年的艺术之路。
1959年《万里长江横渡》大学读书期间便在业界崭露头角
这是当时中央美院成立以来青年师生作品中影响最广、反响最大的油画作品,也是李秀实先生的成名作品。中国美协将《万里长江横渡》同当时我国美术界众多大师叶浅予、蒋兆和、傅抱石、关山月、董希文、艾中信、古元、黄永玉、刘开渠等的作品并列为当年的优秀作品。同时, 除新华社发表专稿介绍《万里长江横渡》以外, 当时几乎所有的国内主要媒体都对这幅作品作了介绍或刊发画稿,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这幅作品使李秀实先生在国内艺术界崭露头角,也因此使李秀实先生走上了一生崎岖而坎坷的艺术道路。
1972年《春到兴安岭》全国美展中唯一的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风景画展品
1961年,李秀实先生带着“白专”的帽子毕业并被分到偏远的黑龙江省。初到黑龙江,李秀实先生被那里美丽的黑土地所陶醉,于是,在1961年至1972年期间,李秀实先生写生足迹遍及大小兴安岭、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地区,10年的磨砺终于换来丰硕的果实, 1972 年, 一幅反映兴安岭林区题材的油画《春到兴安岭》诞生了。这幅风景题材的作品成为1972年全国美展中唯一的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风景画展品,在当时极不正常的艺术生活夹缝中,受到社会广泛的赞誉。1975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将“春到兴安岭”放大三倍供其长期陈列。
1978年《黑龙江金秋》墨骨油画的早期探索性萌芽
《黑龙江金秋》是李秀实先生艺术风格演变的一个重要作品。它承上启下了李秀实先生“油画中国风”情节,是墨骨油画的最初的萌芽作品。1974年李秀实先生曾尝试性地把中国山水画的皴法放到油画的表现当中,1977 年在黑龙江体验生活的时候,又把皴法用在画黑龙江沿途山峰的结构,画了《黑龙江金秋》的初稿。1978年,《黑龙江金秋》正式创作完成,随后,又用同样的技法创作了《北疆秋阳》,并与《疾风》一起送第五届全国美展,两幅作品不仅被一起选上,并同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1年《四人作品联展》80年代,个人展览不是花钱就可以举办的
80年代的展览不是花钱就可以的办的,那是需要层层审批的。但是一旦通过审批,一切后续工作均由美协负责办理,画家不仅不需要支付费用,还可以得到稿费,竞争程度与审批难度可想而知。1981年,经过层层筛选,李秀实先生连同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画院各一名画家共同组成“四人作品联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李秀实先生展出油画作品31幅。预展时,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江丰携同吴作人、刘开渠、华君武、蒋兆和、古元、刘迅、李桦等老一辈艺术家300多人观展。198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秀实油画选》个人画册。1984年《蜿蜒千秋系列-千秋功过》《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其中前者获得优秀作品。
1985年“黄山油画艺术研讨会”与“美协第四次代表会”秣马厉兵,大破大立
1985年春,被喻为中国“油画艺术的春天”,具有中国大陆油画艺术发展里程碑涵义的“黄山油画艺术研讨会”在安徽泾県召开,李秀实先生应邀参会,並发表论文《从油画民族化谈起》。同年,李秀实先生在中国美协第四次代表会上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980至1989年是李秀实先生油画作品最多产的十年,也是李秀实先生孜孜以求、多元化探索的十年。开放与宽松的学术环境促使李秀实先生大胆的进行广泛的学术探索,先后进行了“意象性的表现”“山水画意境的尝试”“象征性的思考”“书画同源的启示”“写实主义的回归”等。尤其在1985年以后,李秀实先生借助甲骨、青铜、金石、汉隶为母体,创作了介于中西方各种艺术流派间的《甲骨遐思》《青铜断想》《汉隶追踪》《金石梦语》四个系列,为90年代的墨骨油画做了有益的尝试。
1990年《正月》“墨骨油画”的开篇之作
经过了1980至1989年的写意到写实,意向到表现,反转端详,仍感觉没有走出西方油画的传统老路,只有后期借用书法篆刻所画的汉字系列作品有所不同,似乎感到柳暗花明。于是,1989 年冬,李秀实先生开始画《正月》。这是李秀实先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墨骨油画”研究的开篇之作。随后,循着《正月》的方向,以北京古建筑为题材,相继创作了《京华遗韵》系列作品。
1997年《黑狗》初试“墨骨油画”,成绩斐然
墨骨油画初期作品得到良好的反馈。《圣彼得堡的回忆》继1984年《蜿蜒千秋系列-千秋功过》后,1994年在第八届全国美展再一次获得优秀作品。1997年《京华遗韵》系列作品得到中国美术杂志《美术》的关注,并在1997年第1期《美术》杂志刊发封面、作品及评论文章。1997年2月《美术》邀请了国内著名理论家、艺术家举行了“李秀实《京华遗韵》系列油画作品观摩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韦启美、闻立鹏、张仁芝、刘曦林、陈瑞林、陈醉、李宝林、袁运生、王怀、闫振铎、孙为民、马凤林、陈新民等。1997年第4期《美术》杂志刊登了研讨会的长篇报道《探求油画的中国风貌与神韵 -- 李秀实“精华遗韵”系列油画作品观摩研讨会》。1999《山居辑系列—谷雨》再次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2003年《山月随人归》“墨骨油画”的写意性瞬间
《山月随人归》是在李秀实先生墨骨油画中少有的写意性作品,此作品创作于墨骨油画中期的2003年。之后,李秀实先生的墨骨油画风格并没有继续朝着写意方向发展,而是又回到了具象风格,很多评论家很奇怪这段短暂的写意尝试,因为在他们看来,李秀实先生的墨骨油画随着中西融合的深化,势必要向写意方向发展。但李秀实先生直到今年展览,也没有继续向写意方向深入。但经过那次写意性的尝试,使得李秀实先生在后来的作品中,墨线更加流畅自如。
2012年《旧岁风雪》“墨骨油画” 以线造型的洒脱
2006年开始,李秀实先生对“墨骨油画”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反思,这段时间李秀实先生的作品几乎断绝了同外界的往来。直至2012年《旧岁风雪》的创作完成,使墨骨油画得到升华。在如水气般流动的画面中,任意性的笔墨穿梭于其中,如神来之笔般地为作品添增了一份动人的纯真与灵性,并使得画面活泼且伶俐。同时,这些笔墨又始终保持着离而不弃的巧妙距离,在画面上自成另一种表现体系,张扬且又内敛。
2016年《向何方》“墨骨油画”的文人画意境
孤冷的雁阵,简括的山峦,清风般高远的冷寂,游走于物像边缘的墨线。。。。。。,此作品以笔墨韵味代替造型法则,笔法放纵、凝练,气质如清风般高远。
中国美术馆展览回顾
学者说
邵大箴:中国画论中有法与无法的辩证统一和我有我法的见解,以及西方油画语言的现代趋势,给予他一无反顾的探新勇气。他的画即保持了油彩语言的质感量感的厚重和力度,又具有传统中国艺术写意的情趣格调。这些兼具学术探索性与观赏性的创作,无疑是当代中国油画领域的奇葩。
李松:墨骨油画是对油画技法的宝贵丰富和发展,日后人们终会理解和认识其创造性的价值。
詹建俊:我很喜欢他最近的画,最近的画里面这种艺术家的精神状态,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好,很有创造性,应该说是他一贯的精神、不停的探索的一个成果。
闻立鹏:以线融入色彩画面的尝试,由来已久,马蒂斯等西方艺术家不乏成功之作,中国油画家自20世纪20年代起也不乏试验探索的成果,但如李秀实这样使墨线公然闯进色彩王国,并且反客为主,基本上以线的结构与律动主导,统领画面而能取得和谐的艺术效果的,尚不多见,这是墨骨油画的独特之处。
尚辉:刘海粟先生在30年代就直接把石涛和后印象派进行对比,认为石涛和后印象派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刘海粟先生一生在画油画的时候,力图把中国绘画用笔的技巧和油画结合在一起,今天看到李秀实先生的作品,我觉得得到一种世纪的回应。
关于李秀实先生:
1934年,生于辽宁省锦州市;
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四年级入董希文工作室;
1961年,毕业被分配到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任创作员;
1988年,调回北京组建中华美术研究院,任业务副院长;
1994年,退休,开始了长达近三十年的油画艺术语言的探索。
李秀实先生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著名油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油画研究会会长。
1959年,李秀实先生在大学期间就以油画作品《万里长江横渡》崭露头角,与傅抱石、蒋兆和、黄永玉等老一代艺术家一同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建国十周年献礼优秀作品。此后,李秀实先生的作品自1962年第三届全国美展起,几乎参加了当时历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展及国外重要展览。特别是1981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的“四人作品联展”,代表了当时国内最高规格的展览。
打开李秀实的艺术年表:第一张打破常规以逆光和着睡衣表现领袖形象的作品;第一幅中央美朮学院在校学生处女作引起美术界空前的强烈反响;第一幅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风景作品竟然能在文革中的全国美展展出;第一幅通过新中国官方出售到美国的中国油画作品;还曾成功策划和主办过我国第一个全国性风景油画专题展……。诸多的“第一”似乎告诉我们,李秀实的每一步前进都在努力创造着当代艺术的历史足迹,为完成当代艺术的历史性传承,一刻不曾停息。
作为董希文先生的学生,李秀实先生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油画民族化的继承与实践中,特别是近期日趋成熟的“墨骨油画”,在吸取中西方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大胆探求中西方艺术融合的交点,为我国油画民族化探索了一条创新之路。《美术》曾组织国内顶级艺术家、评论家做专题研讨,并连续两期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专题,选刊近二十余幅“墨骨油画”作品。
“墨骨油画”是李秀实先生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逐步创建的融合中西方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新语言。“墨骨油画”不是一个艺术流派,而是一种艺术语言,旨在探求中西方艺术融合的交点,升华东西方艺术的辩证与统一。邵大箴先生在《中国油画奇葩 - 李秀实的墨骨法》文中所述:“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强化绘画形式语言的独立性,以描写内心的真实感受,即表达‘心意’、‘心象’,而不是表面的客观物象,这是李秀实墨骨油画审美追求的出发点”。李秀实所演绎的墨骨油画,其特有的美学强度与艺术张力,已突破了东西方美学体系的界限,成为现代艺术之后的多元样相之一。从这方面讲,我们可以说李秀实的艺术同时书写着两种艺术历史,一方面是华人文化与民族性美学的推进,与此同时也是在跨越世界文化艺术的一次升华。
代表作品:《万里长江横渡》《春到兴安岭》《疾风》《过去·现在·未来》《北疆秋阳》《霜降》《幸存》《岁月》及近年的《京华遗韵》《山居辑》《什刹海春秋》《正月雪》等系列墨骨油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