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极其珍罕却颇有争议的“第一重四两”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7/12/9 1:56:00

  这里上博展示一枚“第一重四两”与泉友共同欣赏探讨。因其存世罕少、真容难见,孙仲汇先生编纂的《简明钱币辞典》以及华光谱先生编纂的《中国古钱大集》均未刊录。而民国时期的泉藏泰斗丁福保先生在他编纂的《历代古钱图说》一书中有所载录。除“第一重四两”外,还图录了另外两枚“第五重四两;第九重四两”,并将三品的铸期乃至用途皆定为秦初权钱。面有外郭(方孔、亦见内廓)背平,一、五、九皆纪数,重皆四两,乃无价之珍。

  但近年来,泉界有部分藏家对于丁福保先生的这一论断提出了不同看法,争议颇多。新派理论,推翻了丁福保先生将此泉定为‘秦初’权钱的说法,一改‘秦初’权钱为‘汉初’权钱。董大勇先生就是持有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在2003年《收藏界》第八期提出,这类钱币从形制、字体风格以及重量分析,应属汉代铸制的权钱。这一观点还得到了部分泉友的支持,其理由归结如下:

  一。秦早期至汉初“半两”钱,型制大都无郭,直到汉文帝铸造“四铢半两”时才出现了少数带有外郭的钱币。“第一重四两”这类权钱有明显外郭,与秦“半两”皆无外郭型制风格迥异。

  二。以钱文论,此类权钱的面文美观、笔划均匀,且小篆已有隶风,失去了秦钱面文大篆向小篆演化尚有金文痕迹的现象。

  三。从重量看,秦早期“半两”毎枚在8克左右,若一当八(据传),折合重量64克,而至今尚未发现有如此重量的“四两”权钱。只有汉文帝铸制的“四铢半两”重量在2.5克左右,与“第一重四两”这类权钱恰似“半两”8倍,约20克左右相吻合。

  以上三点理由乍看似在情理之中,但却经不起推敲,让人难以信服,本人就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一。秦初乃至西汉早期的铸币,从形体风格看两者异曲同工。秦时铸币带有外郭者不止一二,典型的同期钱币[两甾]不仅铸制精美且带有明显外郭(亦有无郭者);另外少数秦“半两”也不难见到带有外郭的现象。仅从钱币是否带有外郭断代秦、汉铸币不够科学。西汉早期铸制的“四铢半两”虽然部分带有外郭,但绝非首铸。“第一重四两”带有外郭,就认为它是汉代铸币,理由过于牵强。

  二。再从钱文风格看,“第一重四两”无论它是否有大篆遗风,还是小篆带有隶意,都具备了秦钱特性。我们知道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六国文字。小篆也称“秦篆”,是由大篆简化演变而成。这一演变进程始终伴随着秦国的发展历史,而古隶书的最早使用也始见于秦。据此,“第一重四两”这类权钱的面文字体,说其具有汉代钱风不如说它更具秦钱风韵。

  三。从钱体重量分析,古时的“两”在秦汉时期仅代表重量单位。一“两”等于二十四铢,秦时的“半两”钱等于十二铢。秦初“四两”权钱按以往之说等同8枚秦“半两”,即合九十六铢。以上表述仅以个体计算,既“第一重四两”的法定地位确定了它的兑换职能,不能以两者的具体分量作为对比。这一现象一直延伸到中国古币的发展历程,直到清代仍在铸制大量当百当千大钱。若按这一逻辑推理,以小平钱为单位,类似的虚值大钱根本就不应存在!所以我们不能拿古代“第一重四两”这枚官方指定的砝码钱,以现代狭义上的重量对等分析,这样便会误入歧途、贻笑大方。

  终上所述,这枚“第一重四两”权钱,以本人之管见,还是定为秦代所铸并视为权钱较为合理。本人这一观点,仅以学术讨论而言,不针对任何个人,如有得罪、敬请谅解!

  所展“第一重四两”钱经41MM、穿经8.5MM、厚2MM、重21.18克。因此币为权钱,非流通使用,故而存世甚罕,弥足珍贵。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7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