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导言:期期盼盼的《国家宝藏》第二集,狠狠给小编恶补了下历史。总结起来,可以这么开头:给大家讲个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荆楚大地上,有3件不用猜,也耳熟能详的国宝《越王勾践剑》、《云梦睡虎地秦简》和《曾侯乙编钟》。
这次段奕宏、撒贝宁、王刚三人,分别担任这三件国宝的“守护人”。全程让网友们“感到高兴就拍拍手”的,是在由撒贝宁出场之后,有网友表示:“撒贝宁出来画风一下子就变了。”但对中国法律有着重要意义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搭配上既是湖北人,也是法律系出身的高材生撒贝宁,确实能体现出这件国宝的价值。撒贝宁在节目中也说到:“念书时有一门课叫《中国法律史》,必须要讲到它(《云梦睡虎地秦简》)。”
3件国宝的年代,都处于春秋战国这一段时期,而当时的楚国有长达800多年的历史,并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本次的国宝便是从湖北省博物馆24万余件馆藏中挑选而出,它们所记载的历史一直影响至今。
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还原真容 全球首发第二次科研成果
越王勾践剑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中,这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嫁妆,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越王勾践剑作为嫁妆献给楚国;另一种说法是楚国出兵越国时,获得的战利品。
本次以嫁妆一说,段奕宏化身越王勾践剑的“剑灵”,它经历了君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艰苦隐忍岁月,后被赠予楚国的过程。最后一句,“越地长歌不散,我翘首以盼重逢!”博得了众多网友们的泪点。
这把“天下第一剑”,在1977年作为全国首例接受质子X荧光无损检测的国家级文物,其结果掀起了研究热潮。而40年之后,在《国家宝藏》的录制现场,再次公布第二次科学研究成果:
一、在500倍显微镜下的越王勾践剑,表面发现树枝形状的结构,名为树枝晶,这相当于是剑本身的“细胞”组成成分。
二、在经历千年不朽的问题上,推翻了硫化处理说法。据推测,不朽应该为三个原因:首先,越王勾践剑不含铅,选材好;其次,墓葬的环境好;最后,出土时带着剑鞘,有双层保护。
三、还原2500年前的越王勾践剑真容。根据铜和锡的颜色,还原剑身原本的黄白色通体。网友们感叹“2500年前的还原图太美了”。
《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两千余年前“法律”规范
湖北省博物馆仓库95号国宝《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主人,是秦朝一位名叫“喜”的基层官吏。秦简中记载了秦国当时即将大统一之时,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果这一描述太深奥,在节目现场,还邀请了刑事民警、派出所民警、法医3位公安系统工作者,介绍在管理居民、破案手法上,与《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内容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秦简上所记载的内容,现在也依然在用。
作为护宝人的撒贝宁,在“前世传奇”中以无厘头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了当时的一些法律规定。
例如,在消费者权益上规定必须明码标价,也规定必须见义勇为,和不能严刑拷打等,并在环保问题上也有制度。秦简的《田律》上明确记载:春二月不准捕鸟,不准抓野兽,不准砍树,等到7月之后才能实施。
除了文献价值,秦简上的文字也具有书法艺术价值。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介绍说:“竹文字是从篆书到隶书过渡阶段的一种书体,叫秦隶。是对中国文字演变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墨迹。”
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一钟两音尚可,两国之间又有何不可?
曾侯乙编钟首次出土是在1977年9月湖北随州的城郊。这个重达2567公斤,65个大小不一的编钟自出土后便改变了世界音乐史,向世人证明早在2400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完整的十二音律。
但在科普音乐知识时,还得上一堂楚国与曾国之间的历史课。护宝人王刚扮演的曾国国君曾侯乙,以编钟可以一钟双音为例,向楚惠王暗示互不干扰,和谐共存之意。
按照每一口曾侯乙钟上的表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都能发出相差三度的两个不同的音。曾侯乙编钟更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经查证,这些铭文记载的是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
现今,有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主任谭军专门开设了青年编钟乐团,从2000年开设时的15个人左右,到2014年的170多个。谭军认为:“开设课程除了增强民族自信,主要是对德育的培养,从传统文化中了解编钟的历史。”
也许就如,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万全文所言:“这三件文物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人,13亿人的每一份子都应该成为传统中华美德,中国文化的主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