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古泉园丁
你查各种钱币词条,经常看到的是钱币减重、缩水之类。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某专家说,清朝的小平钱最初是28毫米,后来减重到24毫米。这不怪他,他没有见到清朝钱币还有22、20、18、16毫米的。 历朝历代的钱币还有零钱,即所谓的辅币。不仅清朝如此,历代钱币都有零钱。当朝不铸造零钱,历代的小钱币都通用。(我发过古钱币的零钱在哪里的系列博文,清朝十帝的小钱币进行了系列展示。我还有历朝历代的小钱币一百多枚,将来再弄的多一些,系列展示。)
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的判词:“某某朝代只铸造了小平钱,某某皇帝在位时间短,没有铸钱。某种钱币只铸造了铁钱。”这都是没有见到实物,这么说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当你了解到,古代王朝发行钱币是政权建立的合法宣示,每一个皇帝登基都要铸造钱币的惯例,当你知道钱币流通必须保证交换方便,必须有大小不同的比价关系。起码要有这样的常识,你就会知道,我们的那些老师、前辈确实在研究古钱上既有贡献,也有谬论。
经过我的细致的研究和考证,我认为,从贝币开始,中国古代的钱币制度都是规范严格的制度。古钱币按照大小不等,代表不同的币值。中国古代钱币从贝币开始,一直使用大小不同代表不同的币值,我要严肃的批判所有专家曾说过的,钱币减重、缩水的说法。咱们见过一二五分钱,你会用一分钱当五分钱花吗?可是对于古代钱币,我们所有的钱币学家,经常用缩水、减重之类的话解释大小钱币的不同,弄不明白了,就来个私铸之类的。意思是,小钱和大钱同样价值,共同流通。钱币发行,官家是要出公告的,明确币制和币值大小。小钱币绝对不会等于大钱币的币值流通。
一、贝币起初是计数货币。十个为一朋,十朋100个,百朋就是一千个。金属铸造的贝币显然是以朋和朋的数量为基本单位。进入商代,从出土文物和古籍记载看,贝币的使用已很普遍了。记载中用贝的数量也愈来愈大,从“二贝”、“五贝”发展到几朋、几十朋。如殷墟甲骨卜辞:“取贝”;(9)“其用旧贝一贝十朋”。(10)传世的殷彝铭文,也不乏关于贝币的记载,如:“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我收藏的贝币上百枚,已经在我的贝币展示博文中做了列举。铜贝大小代表的具体货币单位还需考证。)
专家研究“铜贝币广泛流通使用以后,贝币的计算单位又改为“寽”。寽(lǜ)是古代金属重量单位名称,一寽合十一又二十五分之十三铢,即略小于半两(十二铢)。周穆王时的《稽卣铭》:“易贝卅肘”;周厉王时的《扬铭》:“取■五寽”;周宣王时的《毛公鼎铭》:“取■卅寽”,(19)这些都是铜贝流通使用的记载。以寽来计算铜贝,是货币制度的一个重要改革。朋是以串计数的,没有脱离原始的个数计算的范围。寽是以重量来计算货币价值的多少,用寽计算铜货币的数量,从此开辟了称量货币的新阶段。铜贝的购买力情况,在周孝王时的《曶鼎铭》中有这样的记载:“用■诞买兹五夫用百寽”,(20)说明买五个奴隶的价格是一百寽铜贝。”
贝币为什么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后期变成了计重货币呢?铜贝计数单位改为计重单位,当然自有其道理。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铜本身是贵金属,铜贝铸造重量都有差异,大小相同,厚薄不同,重量不同。当你购买某种高价商品,同样的两组100个铜贝,重量必然有差异。改为计重当然最为公平。
三、蚁鼻钱和鬼脸钱是计重货币。
贝币由空心贝演变为实心贝,本质上也完成了由计数货币向计重货币的转化。这六枚实心贝,表面不是贝币的口线,但是,和 各六铢 比较相似。
“各六铢”形象的表明了,鬼脸钱以六铢“一寽”(寽读略)为基本单位。也就是说,鬼脸钱大小不同的重量单位是。一寽、二寽、四寽、六寽、八寽。相当于重量6铢、12铢(半两)24铢(一两)36铢(圜钱 重一两十二铢,就是这个意思)48铢。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在中原的春秋战国的割据争雄中。国际贸易是很普遍的。计重钱币和同时流通的刀币、布币,在重量上接轨了。布币,三孔布的背文,我们见到的十二铢、一两。平首布背文我们见到的梁尚金半当寽,等等,都是重量单位。圜钱的两淄实际是两寽,(半两、十二铢)。
写到这里,看来明天我要拍上述几类钱币的图片了,之后,我将发布半两钱币的币制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