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郭喜林
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因外国势力进逼及国内太平军的兴起,清王朝危机四伏,财源枯竭。为解决国库空虚问题,咸丰皇帝决定铸行虚值大钱。当时全国28个钱局先后铸造咸丰大钱,出现了中国货币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咸丰重宝钱有“当四、当五、当八、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共八种形制。
笔者珍藏的这枚咸丰重宝钱(图1),当五十,宝云局(云南)铸造。直径54.46毫米,厚3.23毫米,重49.3克。钱文楷书大字,端庄秀美。尔寳,开口贝宝,与众不同。满文小字,昂云,刚劲有力。该版式诸谱未载。铜质金黄,质地细密,油光滋润;包浆老旧自然;做工精细,钱体干净,字口深峻,棱角分明,轮郭精整,地张微鼓,内郭上与下、左与右呈顶弧对称。字口和轮郭立面有一丝丝的凹痕,地张与外轮、内郭交汇处有一道明显的凹线,钱文、轮郭等处拔模斜度特别明显……总之,是品铜质精良,做工精湛,雕痕明显,神韵十足,冷眼看似雕母。但全面仔细观察:边轮有浇口和打磨痕迹,雕痕处同钱体一样呈翻砂铸造状态。由此可见,是品不是雕母,而是雕母翻铸的下一代,即母钱。
辨别咸丰母钱,除了看铜质、做工、雕痕之外,关键还要看包浆。包浆是辨别母钱的重要依据。母钱有母钱特有的包浆。是品地张及钱文和轮郭立面有由浅到深的褐色包浆。这是因为,当时按照铸钱工艺流程,为便于脱模,在印范前将母钱刷上润滑性的油脂。钱体、油脂长期与空气接触,钱币表面便形成了氧化层,露出悠悠暗光,古色古香。这种氧化层,俗称“包浆”。是品这种包浆就是这样自然形成的,而且越到字根部包浆色泽越深。这种包浆是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沉积,浑然入骨,非常牢固。笔者曾做过试验,将是品浸在水里,用硬毛刷使劲刷洗,结果包浆依然如故。是品图片就是刷后拍照的。而假包浆浮于表面,一刷就掉,原形毕露。全国咸丰钱收藏大家王文良先生在他编著的《清代咸丰钱鉴赏与集藏》巨著中,对咸丰钱辨伪谈了这样一段深切体会:“作假可以用旧铜钱使材料不出错,造型也能因技术进步做到惟妙惟肖,惟有包浆是难以伪造的。包浆的色泽因铜质和环境而异。包浆是鉴定真假的重要手段。”(第34页)对此,笔者感同身受。
为深入探讨这枚母钱,笔者将是品与图2、图3钱做了对比。图2这枚咸丰重宝宝云当五十钱是上海博物馆的藏品,编号为“2030”,是收藏家孙鼎捐献的(见《上海博物馆藏钱币*元明清钱币》585页)。图3是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钱通》(今译图本)一书上的拓片。仔细比对,图2与图3所示的是同一钱币。图3下面标注:“为部颁样钱”(见该书第616页)。通过比较,发现是品与图2钱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二者相同之处是:穿口大小,内郭和外轮的状态一致;寳”字贝部左上开口,背满文字小……钱文风格一致。二者的差别是:图2钱重68.5克,比是品的重量超出19.2克,说明图2钱大而厚重;两者“重”字小异,背“五十”小异,是品满文“云”昂起……从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可以看出,两品大同小异,有着必然的联系:图2钱是部颁样钱,是品是按部颁式铸造的母钱,是部颁样钱的变化版。部颁样钱是户部宝泉局代表国家向各地方铸钱局颁发的新铸钱币的样板。各地方铸钱局本应该严格按照部颁样钱的规格(如钱径尺寸、钱体重量等方面的要求)雕出祖钱,翻铸出母钱,进而铸造地方局名的流通行用钱。然而,各地方铸钱局却没有这样做,为了节省铜材,降低成本,提高铸钱效益,雕刻了小于部颁样钱规格的祖钱。用这样的祖钱翻铸出的母钱比部颁样钱减重,而且在钱文等方面也必然会有些差异。地方铸钱局铸造减重钱,朝廷管理失控,是咸丰年间铸钱的乱象。是品就是这样的减重钱。通过对比得知,图2部颁样钱应该是是品的有力佐证。
相对说,咸丰钱中母钱要比雕母多一点,但仍非常罕见,因为铸钱局使用完毕后,要将母钱收回统一保管或销毁。目前,所见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的母钱多一些,而地方局的母钱则很难见到。咸丰重宝宝云当五十钱均为试铸品,存世极罕,价值不菲。拍卖资料显示:2010年11月15日中国嘉德公司拍出一品(与是品不是同版),成交价为80,640元。是品是非常精美的母钱,版式仅见,极具收藏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应该弥足珍贵。